空汙來襲!髒空氣減少壽命,竟會導致心臟病、中風、糖尿病

11月起進入空汙季。圖/本報資料照片、記者江良誠/攝影 江良誠
11月起進入空汙季。圖/本報資料照片、記者江良誠/攝影 江良誠

環境部空氣品質預報顯示,台灣西半部地區嚴重,還會持續到10/14。台灣的髒空氣帶來的健康問題日益嚴重,今年國健署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肺癌首度登上癌症發生榜首,超越過去幾年的冠軍大腸癌。空氣污染不只造成肺臟疾病及過敏,還可能導致心臟疾病、癌症、中風及失智症。我們該怎麼面對呢?(編按)

文/克里斯.伍德福特(Chris Woodford)

第1章 你在吸什麼毒? What’s your poison ?

——瞭解你正在吸的空氣

世界上最毒的物質——肉毒桿菌毒素——其致命程度高到只需要千萬分之一公克就足以奪取你的性命。那這樣看來,稱空氣污染為毒藥算誇大嗎?確實,把髒空氣講成那些會出現在狄更斯小說裡的霧面小棕瓶、鎖在藥房密室、標有紅色骷髏頭和交叉骨圖示,聽起來像在搞怪,甚至有故意誤導嫌疑,但其實一點都不然。毒藥指的是只要你體內有足量便能致命或對你造成傷害的物質。空氣污然就具有同樣效果,儘管較為緩慢,但更加兇殘、更不著痕跡。如果中了污染的毒,你不會在幾秒或幾分鐘內就死亡,而會花上數年或甚至數十年的時間,而你很可能根本不會發現自己中毒了。然而,多虧了長期呼吸有毒的污染空氣,今年與可預見之未來裡的每一年當中,都將有上百萬人因此提早離世。

在這個將近有 80 億人口的世界之中,700 萬∼1000 萬人早逝或許聽起來沒有很多,那差不多是每 1000 人中有一人——聽起來更不怎麼樣——可是毒藥的效力不光只有奪走性命;如果我們說的量是最終因為髒空氣的慢性影響而喪命的人,那因此飽受痛苦、健康受礙的人數則更多。不論是死是活,有很多人都是一些看似無關疾病的受害者,像是心臟疾病、中風、失智症、糖尿病與精神疾患,而事實上,這些健康問題都跟污染愈來愈相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空氣污染造成的死因佔死於心臟疾病的總人數四分之一、中風總人數四分之一、慢性呼吸道疾病(COPD1)總人數 40%以上,與肺癌總人數近三分之一。我們當中有百分之九十幾的人,也就是 69 億人口,不管在室內、戶外都呼吸著受到污染的空氣,壽命因此被砍掉短自幾個月、長至數年的時間。假如你現在23歲,不管你會活到85或87歲,可能都看似很遙遠,有如空談;如果你已經75歲了,生活在令人窒息的都市裡的傷害也已造成,那你或許會稍微停下來想一想。相較於 1752 年那個發生在英國的家喻戶曉的故事——人們在改用格列高里曆、取代儒略曆之際,以為生命會少掉那概念上的 11 天而引起暴動——但過了兩、三百年之後,卻沒人為了真的會被污染偷走的那幾個月、幾年的壽命,而如此大舉抗議。

即便深知上述所言,要把髒空氣想成毒藥依然難以接受。針對空氣污染的蒐證感覺不甚明確而間接,幾乎不可能指出特定的被害者,或是像科學家很喜歡說的,沒有人的死亡證明上會把「空氣污染」註為死因。那或許是因為「空氣污染」本身就很矛盾——我們腦中懷有的想法在直覺上認為,在一個比較理想的世界裡,大家應該都呼吸著自然形成的乾淨空氣。我們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會看到,這個想法就三個相差甚遠的觀點來看,都大錯特錯。首先,光是「自然」空氣這一點就可能會違反污染的簡易定義。從滾沸的火山煙流到散發香氣的松樹,以及被閃電擊中而引起的(叢林)野火,有太多跟人類毫無關聯的自然空污案例。第二,要想像出一個完全沒有任何空氣污染的世界很困難,而且短期內要達成這件事也不太可能。實際上,人類文明走到今天,從用火到(稍後會看到)電動車的寧靜風暴,每一步都跟製造大量污染脫不了關係。人類「本質上」就是污染者,並非偶然,而且大概永遠皆然。第三,我們常在基於好意的情況下製造污染。不管你喜不喜歡,你在蓋學校、行駛救護車、滅火,或是為女兒烤生日蛋糕時,都在製造空氣污染——要把這些無害的事視作「毒害人類」真的很難。根據一個權威性的定義,「毒藥能被吞食、透過肌膚吸收、注射、吸入,或濺入眼中」;正如同毒藥,空氣污染也能透過肌膚吸收、對眼睛造成危害,也能藉由呼吸進入體內2。就其他方面而論,污染跟毒藥呈現不同犯罪手法。毒藥會讓我們感到驚駭,是因為它們很戲劇化、很罕見;對比之下,空氣污染看似乏善可陳、無處不在。雖然把焦點放在最慘受害者(每年都有好幾百萬人因此喪生)的作法很誘人,但重要的是別忘了那些人只是冰山一角。在我們視線之外有是價值 2,250 億美元的工作天損失、靠著氣喘吸入器無數次的喘息、數不清的往返醫院或拜訪醫生次數,以及更多其他被醫護人員形容為「亞臨床病徵」(健康上不值得叨擾醫生的惱人小事)的幽微問題。不過,儘管空氣污染的影響遍及全人類,但它對某些群體的影響尤甚——窮人、少數民族、年長者、於繁忙道路旁的學校就學的孩童、居住於開發中國家的人們、慢性疾病患者,甚至包括未出生的胎兒,這些都處於最嚴重受災戶之列(我們會在第 8 章進一步探討空氣污染的醫療層面)。

空氣究竟為何重要?

如果你的日常屬於忙碌的現代都會生活型態,為了接送孩子上下學或通勤來回奔波而備感壓力,那你或許已經試過冥想和正念這類能夠達到鎮靜效果、遠離塵囂的練習。關於冥想,有一點違反直覺且特別迷人,那就是它強迫你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你通常會忽略的事——你的呼吸。專注於呼吸的一種常見技巧,是嘗試去想像空氣在鼻子流入、流出的動向,直到你的心思掙脫枷鎖、意識狀態改變,並乘上那張魔毯飄至他方。在那種狀態過渡之際,有如搭上短程班機、從壓力倏地飛抵平靜,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正是空氣。但從更廣泛的格局來看,空氣「到底」為何重要呢?甚至究竟為什麼我們的星球上存在空氣?

地球上的萬物都是被地心引力所拉住的,就連我們稱之為大氣的那層氣體也是一樣,但要想像並理解這件事的含義確實困難。地球的所有大氣厚度約 600 公里或 370 英里(約比帝國大廈高上1,500 倍),但真正引起我們興趣的——對流層——指的是距離地面最近的那18公里(11英里)左右的一小部分(帝國大廈高度的50倍)。這一層是天氣的家,亦即一般所說的「空氣」,因此也是空氣污染的家。如果你有在游泳、浮潛或水肺潛水,或即便只是在家裡附近的游泳池稍微潛入水裡,都能深刻感受到水壓——你潛得愈深,在你上方的水體就愈多,壓在你身上的力也會愈大;同樣的邏輯恰能夠套用到圍繞在地球四周的氣體上。不過,雖然我們都很有默契地熟知氣象預報所說的「氣壓」這種抽象概念,但不知怎麼地,我們好像不太懂住在 600 公里厚的空氣「壓縮分子」湯之下,如同住在大海裡、被迫聚集在海床上的魚,這般實際情況究竟為何。

事實上,空氣是一種看不見、也感覺不到的東西(除非它很快速地竄過我們),但它所包含的氣體卻幾乎一視同仁地驅動著一切生命。植物的能量來自太陽光的光合作用,掃除二氧化碳並「呼出」氧氣;動物一口口吃著那些植物或彼此,在生物學家稱之為「呼吸」的過程中做(廣義上來說)相反的事。假如你是某方面的科學家、或純粹只是好奇,這件事應該可以激發一些有趣的問題。如果說——像我們在學校學到的——空氣是 80%的氮氣與 20%的氧氣所組成,那為什麼我們的身體用的是「氧氣」而不是氮氣呢?而且如果污染真的是這麼嚴重的問題,已經存在至少100 萬年了,為什麼我們的身體還沒有演化到能夠避免它?

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很有趣。首先,氧氣是大氣中最有用的化學物質,比氮氣更容易產生反應、也更適合釋放能量,而演化正是從這項特性獲益。我們的身體能輕易利用那些跟氧氣產生化學反應的食物來產生能量,但若要使用氮氣(或其他氣體,如氫氣),事情就會變得比較複雜了,有時候甚至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試想植物,它們需要仰賴閃電把空中那些鍵結緊密的氮氣轉換成它們可以從土壤吸收的「食物」)。即便如此,少數一些生物確實不像我們那麼依賴氧氣,包括長得像蛇的巨型管蟲——約 2.4公尺長(幾近 8 英尺),活躍於冒泡的海底熱泉按摩浴缸之中,呼吸著硫化氫(其化學氣味就是我們認識的臭雞蛋)。然後還有一種微型的小點叫做兜甲動物(loriciferan),居住於地中海底部,可以在完全無氧的情況下生存。這類生物會棲息在海床上並非偶然;不過即使有這些選項,旱鴨子仍然會選擇氧氣吧!人類在演化上的改變需時幾百萬年,而由火所造成的真正問題,尤其是高風險且集中的「都會」污染,只能回溯到幾千年以前。接下來,我們在本書中也會看到,污染本身其實也不斷地在演化——21 世紀這種肉眼通常看不見的污染,跟人們在過去幾世紀之間吸入的那些「直接洗臉」的污穢相比,可說是大相徑庭。

完美世界裡的完美空氣

假如我們可以把人類從整個畫面中抽掉——理論上就會很完美——那麼,未受污染的空氣究竟長怎樣?

正如我們在學校學到的,乾空氣幾乎完全由兩種氣體組成,即氮氣(78%)與氧氣(21%),其餘的成分大多為氬氣(不太做事的神秘惰性氣體之一),還有一小撮二氧化碳。另外也有非常少量的其他氣體(的蹤跡),像是地球大氣中的氦氣(較二氧化碳較少 60 倍)和可燃的氫氣(同樣少了 10 倍)。

書名:《窒息:空氣污染如何影響你?我們又該怎麼辦?》
作者:克里斯.伍德福特(Chris Woodford)
出版社:晨星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03月01日

假設現在你拿了一間正常大小的房間(約 25 立方公尺或 33立方碼)的空氣量,除了氧氣所佔去的 50 公分(20 英吋)左右厚度的範圍之外,氮氣會填滿整個空間。氬氣大概是積在底部約 2.5 公分(1 英吋)的量,而二氧化碳差不多可以填入放在角落的五罐牛奶瓶。注意,這個畫面稍有誤導之嫌,因為我們的星球上有 70%的面積被水覆蓋,而且事實上空氣根本不是乾的。但就算把水蒸氣加入也不會有太大改變,其他氣體就只是有禮貌地上移讓出空間——如果把 3%左右的水蒸氣(一般量)加到空氣裡,氮氣的含量就會降低(至約 75%)、氧氣含量稍微減少(至20%),然後其他氣體再變得更少。

有一種方法可以欣賞「完美」地球大氣的這個概念,就是去設想其他星球的大氣。那些有關外星人駕著飛碟突然降臨地球的假設,全都忽略了一項關於星際旅遊的根本性問題——來自外太空、滿懷好奇心的生物,要在像地球這般如此迥異的氣候下生存,想必會經歷一番掙扎。舉例來說,火星的大氣狀況完全顛倒——它的「空氣」幾乎全都是二氧化碳(95%),而地球上常見的氣體(氮氣、氧氣及氬氣)在那裡僅非常少量;至於水,過去可能很多,但現在已經非常難找到。另一方面,主宰木星的是一團團的氫氣雲(約 90%)及氦氣(約 10%),加上微量的氨氣、甲烷和水蒸氣蹤跡。

●本文摘選自《窒息:空氣污染如何影響你?我們又該怎麼辦?》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晨星出版 自然科普類 空氣汙染 空汙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前往瑞士準備善終─妻子陪伴阿茲海默症丈夫走完「尊嚴」人生旅程

台劇《華麗計程車行》入圍6項金鐘!為何車行取名為「華麗」?

35歲就退休!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經濟和思想都要獨立

孤單寂寞覺得「冷」是真的!研究:邊緣人的體感溫度比較低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