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為錢煩惱,要將薪水放大!提早達成「財務自由」的致富計畫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柏竇.薛佛(Bodo Schäfer)

你已經找得夠久了。不要再尋尋覓覓,學著去發現吧!

─漢斯.科諾(Heinz Koerner)

成為千萬富翁的機率有多大?

是什麼阻礙我們實現夢想中的生活?是什麼妨礙我們達成追求的目標?當然,大多數的人都生活在一個不利於追求富裕的環境裡,就連政府本身都是錯誤示範,負債年年提高,為了支付龐大的國債利息,而必須增稅。

「怎麼才能幸福生活?」「怎樣才能?」這些關鍵問題的答案,學校都沒教。我們在學校學到困難的數學公式,卻學不到如何達到財務自由。誰來教我們如何致富?是父母親嗎?可惜大多數的人都沒有富爸爸。

基於以上這些因素,我們實在非常需要知道致富的祕訣。再加上當前社會一直在刺激消費,我們身邊的朋友對達成致富目標又沒有什麼幫助,很多人因此喪失了我所謂的生存權利──過得幸福又富有的權利。當我觀察目前的生活時,我深深懷著感恩的心。因為我的生活正是夢寐以求的模樣,而且我達到財務自由。但過去並非如此,和大多數的人一樣,我也曾經度過那種充滿自我懷疑和迷惘的歲月。

我們都受特殊經歷的影響

在人生中,有很多經驗影響我們,這改變了我們對於人類、金錢和世界的看法與信仰,有些可能把我們的人生轉向好的地方,但也可能相反。六歲的一個經驗塑造了我對金錢的看法。當時父親因為肝硬化被送進醫院,由於需要絕對的靜養,所以必須住院一整年,而且醫生還交代他盡可能不要閱讀。

有一天,我聽到醫生對母親說,父親是醫院裡有史以來訪客最多的病患。雖然父親需要休養與絕對的安靜,但是每天至少都有六位以上的訪客,所以父親即使待在醫院裡,卻幾乎沒有片刻的休息。當時父親是位律師,工作之餘還兼任一個他稱之為「貧民工作室」的額外任務。低收入者若有法律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得到父親免費的諮詢。

沒多久,母親開始告誡父親不要再這麼操勞,否則他可能無法活著離開醫院,連醫生都勸他要理智一些、多保重身體。但父親是個老頑固,只要他認為正確的事,便照做不誤。那時我常在父親的病床旁一坐幾個鐘頭,聽他和訪客之間的對話。你知道嗎?他們談的內容始終離不開錢,而且他們總是在抱怨,抱怨一切都是環境或別人的錯。法律上的事我不清楚,但我總是重複聽到有關錢的問題、錢的問題……剛開始我還覺得很刺激,沒多久就覺得很厭煩。

我開始厭惡貧窮,因為貧窮會讓人不幸福,會讓這些人卑躬屈膝地來到醫院探視父親、請求幫忙。從那一刻起,我發誓要成為一個有錢人,下定決心一定要在三十歲前成為千萬富翁。

然而這並不是成功的開始。雖然我在三十歲達到目標,但在二十五歲時,其實負債累累,體重超重八十公斤。我極度沒有自信,再加上當時經濟困窘,所以金錢就變成我生活的重心。因為金錢一直擁有我們賦予它的意義,當你面臨經濟方面的難題時,金錢的意義更顯得重要。

我一直期望情況會好轉,沒想到竟然能心想事成!當然,並不是心懷期望,就能讓事情盡如己意。期望可以是很高明的強心針,也可以是一種天才式的自我欺騙。我們期望誰?期望什麼?期望神還是命運?可以肯定的是,神一定不會因為我們守株待兔而給予嘉獎。有句西方諺語說得很有道理:所有的傻瓜都活在希望和期望中。

價值與目標必須一致

當時我覺得很困惑:為什麼我賺的錢不少,卻負債累累?當我終於找到答案時,我實在太訝異了:原來內心深處,我並不覺得金錢是個好東西,阻礙我成功的竟然是自己

父親最終在八年後病逝,我經常聽到大家說:「他是過勞死的。」因此我發誓絕對不要工作到累死;另一方面,也不要像來醫院探視父親、尋求法律支援的那些窮人一樣。我一定要成為有錢人,最好不費吹灰之力。父親去世之後,母親開始篤信宗教,深信「富人進天堂要比駱駝穿過針孔還難」。所以一方面我希望自己是個好人,也認同貧窮的美德;另一方面,我又希望變得很富有,因為我厭惡貧窮。

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不斷在心裡產生衝突,只要價值觀衝突的問題沒有解決,就會一直停留在原地,毫無進步。所以我開始嘗試要讓自己變成有錢人。但常在想要付諸實行時,就會有些意外事件來阻擾。我們為自己保留後路,目的其實是等著阻礙出現,來阻止我們的行動。我們預期會出現阻礙,是因為我們始終不相信付諸行動是好事,而且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這件事。

樂觀主義與自信不同

現在先將所有的樂觀主義擺在一旁。為什麼要對你提出這項要求呢?樂觀主義毫無疑問是一項正面的個人特質,可以幫助我們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但是如果只有樂觀主義,而沒有結合其他特性,那再怎麼樂觀也沒有用,世人總是將樂觀主義與自信混淆。

個人的財務狀況是建立自信的重要因素,這可以從銀行存款簿上的數字看得一清二楚,不論你說得再天花亂墜都沒有用。如果想要建立自信,必須先調整個人的財務狀況,你的財務狀況必須能夠證明你不會被任何事物所阻礙。

你絕對不能容許自信被財務狀況破壞,因為倘若沒有自信,你頂多只能說自己活著罷了。你從來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潛力,所以你不敢冒險,沒有成長的空間;你也不會去做可能有能力做的事,永遠無法發覺自己真正的潛能。沒有自信的人什麼事都不做,一無所有、一無是處。

但這些都與樂觀主義無關。看一下你的戶頭狀況,你應該可以了解財務狀況對生活是一種支撐的力量;看一下你的財務狀況,它可以提供你一種安全感。這也是本書的重點,教導你如何調整財務狀況,才不會讓它和自己唱反調。金錢能加重生活重擔,也可以減輕生活壓力。

衡量你的情況

你覺得你會升職嗎?你覺得這不可能嗎?你可以賺到更多錢嗎?你覺得成為有錢人只是遲早的事嗎?現在請你先將所有樂觀的念頭擺在一邊,專心想想過去七年個人的財務狀況進展如何?你認為在過去七年裡,你的財產是增加還是減少?並把增加或減少的數字寫下來。

這個數字可能會讓人很失望,但這點出事情的關鍵。如果你繼續保持現狀,可以預見七年後還是會出現差不多的數字,甚至在往後的日子裡,這種數字肯定是每下愈況。如果你期待出現不同的結果,就必須有所行動,選擇新的道路。首先,就是改變你的想法。

你的思考方式造就現在的你,但這種思考方式卻無法帶你到嚮往的地方。你對金錢到底有什麼想法?我們生活在與自己的對話當中,如果暗地裡認為金錢很汙穢,那麼你根本不會有創造財富的機會。所以,在第五章我們會詳細討論你對金錢的看法,到時你會發現內心深處對金錢的真正想法和感覺,同時也會學到如何改變想法。

金錢是好的

二十六歲那年,我認識一個朋友,他教我一些致富的原則,四年後我就已經靠資本利得生活。為什麼我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致富?那是因為我的夢想、目標和策略終於達成一致,站在同一陣線上。

不論你相不相信,金錢可以改變生活中很多事。它雖然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也確實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為金錢苦擾則會為你的幸福覆上一塊陰影。有了金錢,就可以用很多方法來解決問題,而且有更多認識別人的機會,去旅遊、做很刺激的工作、擁有更多的自信、得到更多的肯定,以及其他數也數不完的可能性。

人生的五大層面

為了方便起見,我將人生劃分為五大層面:健康、財務、人際關係、情感和生活意義,這五大層面具有一樣的重要性。沒有健康,其他都免談;無法控制自己情感的人也無法激勵自己將計畫付諸實行;好的人際關係則如同湯裡的鹽巴一樣關鍵;至於生活意義,在我看來,就是去做真正感興趣、符合自己潛能、能夠造福他人的事,而我們的財務也包括在內。

書名:《致富信念:重建理財思維,及早執行靠利息輕鬆生活,加速FIRE》
作者:柏竇.薛佛(Bodo Schäfer)
出版社:高寶書版
出版日期:2022年1月26日

你知道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不去做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嗎?因為他們缺錢,因此造成惡性循環:人們不去做真正感興趣的事,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可以藉此賺錢。但事實證明,沒有人可以從事自己不感興趣的事卻又真正賺到錢。由於缺錢的緣故,人們必須繼續做不感興趣的工作,然後又賺不了多少錢。所以解決之道是:把事業的基礎建立在興趣上。如此一來,你既能從事興趣的工作,又能賺大錢。但前提是你必須先花一段時間分析自己的興趣在哪裡,有哪方面的才能。

數年前我在紐約認識一位富豪,他在書桌前貼了一則諺語:「整天工作的人,沒有時間賺錢。」顯然是指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留一些思考的時間。我問他:「人究竟要思考什麼呢?」他回答:「認識自己,找出自己的興趣,然後再去思考要如何利用興趣賺錢。最好每天都把這些問題拿出來問問自己,每天尋找更好的答案。」

人生最大化

我們需要時間與自己打交道,並找出興趣,因為只有從事熱衷的事,才是真正的高手,金錢自然滾滾而來,湧進生活之中。我們需要時間認清自己的天賦,並從這些天賦中發展出技能。我們也需要時間編寫生命的劇本,演出精采的生命傑作。

如果有人不想投資這些時間,就是在浪費生命。我們需要時間做決定,並賦予自己使命來完成這些決定。所以每個人在一生當中都必須有意識地決定:到底要讓人生最大化,還是要讓人生最小化?「最大化」是指學習如何將時間、機會、天賦、金錢以及人脈運用到最理想的狀態,也就是創造最佳的成果。想要把人生最大化,就必須不斷自我要求,盡可能成為最好。

大部分的人都是毫無計畫地過日子,把自己的人生最小化。他們只是過一天算一天,兩個週休假期間的上班日,就是最難捱的折磨。他們為了金錢工作,而不是為了尋找成就感工作。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天賦,當然也看不見自己的機會。

●本文摘自《致富信念:重建思維,及早執行靠利息輕鬆生活,加速FIRE》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高寶書版出版 商業財經 理財 致富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休息時請放下工作用力玩!想克服拖延,先認同自己值得獎勵

在職場如何巧妙婉拒不想做的事情 又不傷感情和得罪人?

突破年齡框架!她50歲創業、60歲留學 人生沒有來不及的事

為什麼我們老是自憐?停止自怨自艾、培養感恩習慣能讓內心更強壯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