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選擇,而非狀態!等待外在事件來讓你快樂是天大錯誤
文/卡爾.皮勒摩(Karl Pillemer)
葛瑞琴有圓圓的五官和一頭綰成圓髻的白髮。深入採訪後我才知道,這位知足而依然活潑的89歲長者,是在貧困中成長、經歷過喪偶與喪子,時至今日,關節炎偶爾帶給她一陣一陣的劇痛。但葛瑞琴卻散發出一種和煦、堅強的平靜感,還有絕佳的機智。
被問到她要教給年輕人最重要的課題時,她毫不猶豫的說:「在我這89年中,我學到——快樂是種選擇,而非狀態。」而在我感覺起來,那是「原來如此!」的時刻。
為自己一輩子的快樂負責
我逼著葛瑞琴描述這個概念給我聽。她解釋說,要過充實的人生,一定要在某個時間點掌控自己的快樂。她強調,這不是要你試著取得一切事情的掌控權——說到這裡她笑了——而是掌控我們對快樂的態度。「我最好的建議是,為你一輩子的快樂負責。」
事實證明,這個課題是許多「人生專家」的共識。86歲的葛洛莉亞就是體現這種核心見解的典範之一:
當我發現,我可以透過自己的選擇遠離那些痛苦的情境時,我頭頂瞬間亮出那顆最大的燈泡。我不必待在痛苦裡,不必承受痛苦,我可以發動變革。
75歲的摩拓展了這個概念:
你不必為所有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負責,但你可以完全掌控你對那些事情的態度和反應。如果你覺得煩惱、恐懼或失望,這些感覺是你引起的,必須像雜草一樣挖除。研究它們是從哪裡來,接受它們,然後放它們走。如果任憑外在壓力決定你的感覺和作為,就等於放棄當你自個兒人生的執行長一職了。
在專家們看來,快樂不是取決於外在事件的被動狀態,也不是我們個性造成的結果——你並非天生快樂,或天生不快樂。相反的,快樂需要有意識的改變觀念——天天都要選擇樂觀而非悲觀,以希望取代破滅,趕走無聊和倦怠。快樂可經由刻意改變態度來創造,而非等待生命施予援手的無力感。
「唯有⋯才快樂」的想法,對人生毫無助益
正如你所想像,許多這個年齡層的人都經歷過年輕人擔心的負面事件。儘管遭遇人生困境,他們仍覺得可以從中找到愉悅、滿足甚至喜樂,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事。長者的集體智慧教我們要「隨遇而安」,適應隨時發生的困難,千萬別忘了感受蘊含於生活之中的喜樂。
80歲的瑪格麗特這麼說:
生命中會發生很多不愉快的事情,而那時你有2個選擇。你可以悶悶不樂、火冒三丈,或為自己感到難過;也可以若無其事,與人生和平共處。有時你需要頻頻顧影自憐才能繼續過日子,但你越快掌控它,就越容易發現,我們還是值得走這一遭的。
因此專家將快樂描述成二選一的決定。一旦有事發生,我們的快樂或不快樂都不是被「製造出來」的。相反的,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如何被那件事情影響。84歲的克里斯提主張快樂不會「自己送上門來」;擁抱喜樂必須是有意識的個人方針。
學會怎麼呼吸,往前走。人生處處苦痛,但如果你深陷其中,就無法往前走。我想你必須採取「保持愉悅」的方針。我不認為喜樂和愉快會自己送上門來,而是要由你來創造它們。那是一種「感恩的態度」。這能讓你通過重重苦痛,脫胎換骨般從另一端出來。
聽了專家的解說之後,我決定以「雖不如意也快樂」來形容他們的態度。而盛行於年輕人之間的想法是:「如果⋯⋯我才會快樂。」空白處可任意填充:如果我減肥成功、找到對象、離婚並找到不同的伴侶、變得健康、變得有錢等。專家相信這種「唯有怎樣才能快樂」的態度毫無助益,並將無可避免的導致失望。
摒棄了年輕人常有的「唯有怎樣才快樂」的觀念,專家有截然不同的想法。他們主張,等待外在事件來「使」你快樂,是天大的錯誤。長輩們「雖不如意也快樂」的觀念,給了想充分利用人生的我們最大的希望。也就是說,讓自己快樂的選擇,可以——也必須——在你面對人生最嚴苛的考驗時出現。
讓自己快樂的終極行動:刻意積極
當然,問題來了。他們究竟是如何辦到的?專家們一致認為,讓自己快樂的選擇並非一勞永逸。相反的,我們每一天都必須刻意身體力行,最快樂的長者覺得自己被賦予權力;他們已經學會如何行動——刻意朝一個積極的觀點邁進。
若要我回想有誰每天都在做這個選擇,我馬上會想到瑪莉。我親自到位於紐約市的養老與殘障中心拜訪她。67歲的瑪莉在門口熱情的迎接我,邀我入座。我馬上就注意到她身體受損的程度。她一腿戴了很重的支具,左手軟綿綿的垂著。她視線的焦點沒落在我身上,因為她已全盲30年。
1980年代初期,瑪莉的生活過得十分順遂。她形容自己喜歡那個年紀的一切事物,「我喜歡出門,享受美好時光!」她有一份安穩的工作,收入相當不錯。她的女兒就快高中畢業,而瑪莉衷心期待全新的自由。然後,毫無預警的,她突然被嚴重的中風打倒,將她從一個努力工作、熱愛人生的年輕媽媽,變成一名重度殘障、須仰賴他人照顧的女性。瑪莉告訴我:
除了癱瘓,我的視網膜也損毀了,我必須學會在黑暗世界中生活。一夕之間,我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花了整整18個月的時間在醫院裡做復健。之後我回到家。我是有一點進步,但你可以看到我現在的樣子。
我什麼也看不見,我的左半身仍有些癱瘓。右手——我的慣用手——也有腕隧道症候群,那困擾著我,特別是在夜裡。光靠自己我哪裡也去不了,這種視力讓我失去方向感。我找不到往街底的路,所以每次我離開公寓,都需要協助。
如果故事就此打住,你或許會猜想它的結尾:一個重度障礙的女性年華老去,成為紐約市數萬名社會隔絕者之一;有時只有在去世時才會引來關注,鄰居這才注意到他們已經不在了。但瑪莉的人生並未這樣發展。她參與教會及志工活動,維持相當活躍的社交網絡,並為其他面臨視力問題的長者擔任同儕輔導員。
瑪莉回想,在中風住院之後,她來到一個決策點。
我必須去做的第一件事,是決定不要為自己感到難過。不這麼做,我就只能枯坐在那裡,等著開同情派對。我明白,能活著我就很開心了。有段時間,我沒辦法自己下床。那就是我現在大概5點就爬起來的原因,因為我好高興可以自己起床!
你必須做你該做的事,因為那正是我被教養的方式。不以前我媽常說:「起來!躺在床上,妳將一事無成!」我這麼做了。我終於起來,創造了人生。
安朵娃奈特46歲時經歷了女兒的驟逝。但她仍保有相當正面的人生觀。
我想我的人生充滿了禮物。就拿我去世的女兒來說好了。她最後2、3年的生命是對她極珍貴的禮物,對我們也是極珍貴的禮物。生命本身,以及我們所過的日子,都可以如此美妙!我所遭遇最艱難、壓力最沉重的經歷是女兒的死,而那件事教給我們,失去孩子和朋友會帶給你一輩子的淚水,但認識他們的喜悅也會持續到永久。
人生必有無法避免的苦痛,但人有選擇快樂的權力
生命會帶給我們問題和困難,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你還沒遇到這些事,那你很幸運(或許也很年輕)。儘管如此,我們全都有選擇的權力。我們可以每天刻意要自己做個決定,欣然接受正面的態度。你必須說服自己——一醒來,就可以決定專注於正面的情緒。
為免你覺得我把我們的長者描繪得太美好,請務必記得一件事:每個活到70歲以上的人,一定經歷過某種悲劇。這其實就是長者智慧的根源,也是我們必須傾聽長者教誨的原因之一,社會中再無其他族群擁有這種以經驗為基礎的知識。
他們已經成為力求平衡的專家,在接受失去與持續覺察生命樂趣之間,力求平衡。長者深信,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讓自己更快樂,而且,即使我們正面臨人生無可避免的苦痛,也可以做這個決定。
●本文摘選自商業周刊出版之《如果人生重啟:1000位人生專家教我的生命功課,那些不做會後悔的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