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在大公司上班比較風光?心理醫師:別為一張「名片」迷失自己!
文∕韓星姬(한성희)
最近只要問年輕族群,他們的煩惱是什麼?十之八九都會先長嘆一口氣,接著表示都在為求職煩惱。擔心自己要是一直找不到工作,不知該如何是好。每當我看見不斷投履歷、面試、沒得到通知,再投其他家履歷的年輕人,都會感觸良深。我的患者——慧瑛小姐正是如此。
慧瑛是位喝過洋墨水、兼具傑出實力與可愛外貌的優秀人才,也是經常被人稱羨的「媽友女」(譯按:媽媽友人的女兒,意指媽媽在教訓兒女時,經常會將朋友的子女與自己子女做比較,因此「媽友女」,指的是眾人羨慕的完美女兒)。
然而,她卻將自己視為一文不值的廢物,來找我做心理諮商。經過一番交談,我才知道她對工作有著接近病態的執著,認為非得進知名大企業上班不可,程度嚴重到每當結果不如她所願時,就會想「與其這樣活著,不如乾脆死掉算了」。對她來說,「大企業」的頭銜,是唯一能洗掉她自卑的關鍵。
其實只要她願意,一定可以找到很多規模雖小,但職位穩定的工作,可是她依然堅持非要進入一流大企業就職。
「名片社會」裡不幸福的靈魂
美蓮小姐也帶著類似問題找上我。她在長時間的就職準備後,雖然沒能如願進入心目中理想的大公司,卻也進了一家性質類似的小公司,工作還算愉快。因為公司小、員工人數不多,加上又是新人,自然被指派要做各種不同的工作,這讓她學到很多,也非常喜歡每位教導過她的前輩。
但是每當她和大學同學或學長姐、學弟妹聚會時,就覺得自己矮人一截。任職於知名企業的大學同學,每次都自豪的向大家遞出名片,但是美蓮總羞於掏出自己的名片。當大家紛紛詢問某位同學面試祕訣或請他安排聯誼活動時,她還會刻意暫時離開座位。雖然這樣的舉動很有可能是出於自卑心理,但其實是因為沒有任何人關心她的緣故。
原本以為自己一向認真過生活,瞬間卻因職場話題而被壓得喘不過氣。有段期間,她甚至非常痛恨朋友間互相比較所產生的違和感。自尊受損的她,便與大學同學漸行漸遠,也不斷考慮是否該趁早跳槽到大公司。
若要談年輕時最重要的人生課題,自然非工作與結婚莫屬。但計畫往往趕不上變化,看著年輕人再怎麼努力,就業市場的大門也不會對他們敞開,有哪個長輩不心疼?更何況在這熱衷以學歷、職業、任職公司判斷一個人的「名片社會」裡,人們自然高度渴望進入知名大企業。所以,我充分理解那些一心只想進大公司、延後多年才找工作,或者考慮轉職者的立場。
人生有上坡也有下坡,請活得像你自己!
何不試著用更廣的角度去看待工作這件事呢?也就是說,不只將工作視為職業或職場,而是必須一輩子進行的活動。其實,人類有著做任何事都想成功的本能,即便這些事可能帶來痛苦,也不放棄盡力達成的欲望。所以從生到死,就算在世間只留下一顆小小石頭也甘願的,便是人類。
我很喜歡一部電影《愛的故事》(Love Story),其編劇艾立克.席格(Erich Segal),即便與病魔抗戰長達三十多年,仍然沒有放棄教學和寫作。對他來說,已不再期待身體病痛復原,而是昇華為「就算病情不斷惡化,也要勇敢活下去」的意志。病痛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一旦沒了病痛,恐怕反而會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樣的對象在精神分析學中稱為「自體與客體」(self-object)*。
*譯按:所謂「自體與客體」,可能是一張帥氣的自拍照、一紙漂亮的成績單,或朋友的一個微笑。當人們反覆端詳它,就彷彿從鏡子中看到一個完美的自己)。
美國精神分析師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自體心理學創始人,曾擔任美國精神分析協會會長、國際精神分析協會副會長)指出,人類原本就是能接受尊重與愛的對象,並且渴望擁有安全感與慰藉。就如同人類至死都必須仰賴食物維生,人們同樣需要能夠提供這些元素的對象。這樣的對象也可以是自我本身,但因難以與自我做區隔,所以稱之為「自體與客體」。
如果想要健康且穩定的自我成長,就必須擁有自體與客體。孩提時期,父母會扮演這個角色,但隨著年齡增長,自體與客體可以不一定是人格體;只要能夠提供自己滿足感、支持自我,並且成為守護自我的安全網,使自己得以蛻變成堅強且完整的自我(cohesive self),那麼無論是理念、興趣、活動、職業,都可以是自體與客體的對象。
拿掉職場,剩下的人生你用什麼填滿?
如果把工作視為自體與客體,相信多少能使你放下那些世俗既定的穩定工作或知名大企業等包袱。日劇《飛特族、買個家》(編按:飛特族,日本意指以兼職工作身分維持生計者)的男主角武誠治,一心想為遭受鄰居排擠的媽媽買一棟房子,但是因為工作難求,只好暫時在道路工地打零工。
其中令我至今仍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武誠治對現場工人說,「工人是天職,也就是上帝交給你的工作。」接著又說:「看來我要趕緊去職業介紹所才行。」這句話背後其實隱含著「你們可以將這份工作當成職業,但我只是暫時來打工」的意思。
後來武誠治進了大企業,卻放棄安穩的職位,投身工程單位。一開始,他認為道路施工只是單純的體力活,但實際做過後才發現,原來為人們鋪設道路,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過去,在大學畢業後找到好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是件稀鬆平常的事;但今非昔比,30歲前能有份工作已經很幸運。如果不是當公務員,超過40歲還得整天擔心公司會不會叫自己提前退休。即便想長期工作,也很難工作滿20年,那麼剩下的人生究竟該用什麼來填滿呢?
到醫院找我的患者中,有些是面臨無預警裁員而罹患憂鬱症的中年男子,這些人都曾任職於人人稱羨的知名企業,工作時光說出自己在哪裡上班,就能抬頭挺胸面對社會,過著有尊嚴的日子。如今離職後,卻因找不到彰顯「自己」的說詞而痛苦萬分。
看著這些案例,不禁讓我重新思考,原來職場生涯在人生這條漫漫旅途中,是多麼短暫。即便出於無奈突然被迫離職,只要能找到自體與客體,相信剩餘的大半人生絕對不至於恐慌或擔憂,應該說至少不會像現在一樣,出現9成離職者都決定開咖啡廳或炸雞店*。
*編按:韓國因「名譽退職」制度,許多正值壯年的工作者,被迫提前退休,在領取退休金後選擇開立咖啡廳或炸雞店。
在工作中找階級認同還是成就感?
儘管如此,有不少人目前最大的夢想依然是進大公司工作,畢竟大公司薪水、福利較好是不爭的事實。職業條件對於婚姻也有利,結婚時親友多半都會羨慕不已。但世上畢竟沒有白吃的午餐,公司如果願意付較高薪水,理由只有一個,就是要你付出更多努力、創下更高績效。
如果你還抱著「我在大公司上班」的自豪感,但是每個週末都要加班,別說休假了,你是否能接受這樣的事實呢?要是某一天公司突然惡性倒閉,又該怎麼辦?尤其在這個景氣低迷,大企業也會一夕之間關門的年代裡。
再者,即便你在知名企業上班,永遠都會有人任職比你更好的公司,那麼你又會開始不滿意現在的公司。無止境的比較下去,結果只會讓自己變得更悲慘,永遠不滿足。所以我想在此奉勸你,不必因為沒有進到理想中的公司工作,就彷彿是世界末日。現在已經不再是靠一份好工作,就能幫你解決所有問題的時代;比起在哪裡工作,現在能學到什麼才是更重要的事。
現居德國的韓籍考古學家,同時身兼小說家的許秀敬,曾在受訪時表示,「無論是在烈日下挖掘古物,還是坐在電腦桌前寫報告,兩者都一樣辛苦。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挖掘古物2個月會瘦7公斤,寫作2個月會胖7公斤罷了。」透過這段話我們可以明白,能夠自信說出「我在從事某件事情」的人,或許並非任職於知名企業的上班族,反而是那些認真投入某個領域,努力克服所有挫折、艱難,闖出屬於自己一片天的人。
對於那些單純把工作視為向他人展示的階級標誌者而言,工作可能只是人生應盡的義務。但若將工作視為能夠幫助自己找到自體與客體關係的對象,則是難以取代的,長時間下來,自然會為你帶來踏實的存在感與成就感,這便是人一輩子最可靠的寶貴資產。
●本文摘自商業周刊出版之《心理醫師媽媽給女兒的人生真心話:給已經長大卻害怕未來的妳 關於職場、婚姻、獨處與育兒的幸福抉擇》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