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76周年!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文/琅琅悅讀
228紀念日即將來臨!開心放假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了解台灣過去的歷史脈絡,雖然歷史是不能被改變的過去,但是它卻深深地影響著現在、未來,與生活在這片土的每個人。
「二二八事件」這起被視為用血與淚寫成的悲劇,發生於威權統治的「白色恐怖」時期,究竟當年發生了什麼事?人民為何反抗政府?後續怎麼落幕的呢?身在自由民主的今日,我們不該遺忘這段歷史,而是「以史為鑑」,珍惜前人的犧牲所帶來的和平。
趁著連假,透過下面四本選書來好好認識這塊自己所生長的寶島吧。
透過歷史檔案、受難者口述和第一手資料,全面深入挖掘郵電案的著作
1949年3月底,距離「二二八事件」剛滿兩週年,在台北忠孝西路北門旁的台北郵局外,聚集來自全台各地的郵局和電信局工人,他們手持布條、高呼口號、一路遊行,最終有近兩千人包圍台灣省政府(今行政院)。遊行過後,成千上萬的台灣郵電工人,終於爭取到和外省籍員工「同工同酬」的正式聘僱身分,被譽為「戰後台灣工潮的第一朵浪花」。
然而,這群戰後工人運動的先鋒,在白色恐怖年代的風聲鶴唳中,成了威權統治下的政治犯,共有33名郵電工人遭到逮捕、判刑監禁長達15年,而領導他們的台灣郵務工會「國語補習班」教師計梅真和錢靜芝,則遭到槍決。
台灣的郵電工人為何會在二二八事件後仍不畏威權走上街頭遊行?距今已超過七十年的郵電案,又可以為現今的轉型正義和工人運動帶來什麼啟發與省思呢?
●《二二八反抗運動:台灣爭取民主之路(二二八事件75週年增訂版)》
拉開歷史視角,書寫二二八世代身陷的困境與希望,歷經二二八事件的台灣人,究竟身處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事實上,自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開打,到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發生,這十年當中,台灣人民歷經了相當激烈的歷史變化。
中、日作為戰場上的敵對之軍,對台灣人而言,卻是交錯而來的兩個政權。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二次大戰結束,前一天台灣人叫作日本人,後一天台灣人得叫作中國人。戰前台灣人的國語是日語,戰後台灣人的國語是中文,一天之差,天旋地轉。戰後所迎接的「祖國」,在二戰結束的前一天,甚且還是敵國。當時的台灣人,要如何面對這樣的國家更替、語言斷裂,乃至認同的驟然轉變?
歷經二二八事件的人,是歷經兩個時代的人,兩種語言、兩種國旗、兩種身分認同,甚至兩種國家暴力,在身分轉換的瞬間,政權的暴力如何加諸於他們身上?
必須重返歷史,了解他們的集體心緒。何以光復歡迎曲變了調,以全面的反抗終結。二二八事件,在國民政府來台一年多後爆發,某種程度留下台灣人在兩個時代中掙扎的面容。
●《西瀛勝境:那群在二二八事件抗爭的澎湖青年》
拆穿「澎湖人未曾參與二二八事件」的謊言,尋回被抹去的真相!
談起澎湖人最悲痛的歷史,除了白色恐怖時期七一三事件遇害的無辜外省學子,實際上本省籍的澎湖人們也在 1947 年的三月三日,團結起來反抗威權體制。他們在馬公港以肉身、草繩阻擋了軍隊運載武器赴台的船隻,保護了部分高雄同胞的性命!他們的領導者是一位年僅二十三歲的青年,但他們的故事,卻被抹消在二二八事件的史冊之中。
在地青年作家鳴鏑,取材地方文獻、耆老口述歷史以及自身家族故事,獲得國藝會創作補助,尋回轉型正義工程中被遺落的重要拼圖,以家族史折射澎湖這座島嶼的前世今生,是一部根據澎湖二二八史實書寫的專著小說!
生死已定,但恐怖年代遺失的歌還要再唱
在恐怖年代走散的人,對我們而言,像被蒙了一層霧。
一群希冀社會可以更好的人遭到政府逮捕並判處死刑,槍決前他們曾寫下遺書,但遺書被扣押,這些鮮活躍動的生命在極權的脅迫下,輕得彷彿從沒來過人間。
直到二○一一年後,經家屬奔走力爭與各方聲援,這批遺書才交到家人手中。
如今,有五位作家藉由這單薄的遺書、判決書、受難者家屬的記憶、史料與文獻考證,將破碎的歷史一一拼湊出本來的面貌。
大霧散去,受難者飄搖的靈魂得以呈現在世人眼中,遺書終於送達,而台灣社會對二二八的記憶,才正要開始。
●本文推薦書為黑體文化之《激進1949:白色恐怖郵電案紀實》、遠足文化之《二二八反抗運動:台灣爭取民主之路(二二八事件75週年增訂版)》、秀威出版之《西瀛勝境:那群在二二八事件抗爭的澎湖青年》、春山出版之《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增訂版)》。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