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學教你打造強健的心理素質 跨越比賽與人生的難關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比賽,從心開始:向耐力運動的頂尖運動員學習

文/薩姆勒.馬科拉(Samuele Marcora)博士

進行研究來了解限制耐力運動表現的因素,不僅僅是一項學術工作而已,還影響到耐力運動員的測試方式、訓練方式與備賽方式。綜觀運動生理學發展的前一百年,一般認為耐力之所以受限,是因為能量耗盡引發肌肉疲勞,或氧氣輸送不足、伴隨運動肌酸化等。因此,耐力運動員在訓練時佩戴心率監測器,還要扎耳採血以測量血乳酸,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使用長期困擾著自行車運動和其他耐力運動,賽前還得食用大量麵食與米飯。運動生理學影響耐力運動員生活的例子還不只這些。

在一九九○年代末期,提姆.諾克斯(Tim Noakes)教授提出了中樞控制模型(Central Governor Model,CGM)。這個模型主張,耐力運動表現受限於大腦內一個潛意識的智慧系統(中樞控制器),該系統掌管運動肌的徵召,讓比賽中維持的速度/功率輸出量,不致超過身體抗衡耐力運動壓力的能力。這個模型的基本假設是,假如這個安全系統不存在,耐力運動員在運動時可能會超出自身生理能力,出現熱休克、心肌缺氧和屍僵等危及生命的症狀。

CGM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許多運動生理學家因此相信,限制耐力運動表現的器官正是大腦,而不是心血管系統和疲勞的運動肌。隨後的研究,包括我們二○一○年那項貢獻了本書副標題的研究,都證實了這個不再具有爭議的觀念。然而,一大問題在於:假使耐力運動表現受限於大腦潛意識的智慧安全系統,耐力運動員又可以怎麼辦呢?答案是只能像過去照表操課地訓練,提升身體對耐力運動產生壓力的能力。實際上,CGM對於耐力運動員的訓練和備賽方式並未造成重大影響。

幸好,沒有證據顯示我們大腦內部存在中樞控制器,而且耐力運動員對於自身表現也有相當大的掌控。另一個用來說明大腦調控耐力運動表現的模型,稱為心理生物模型(Psychobiological Model),主張在耐力運動比賽中,大腦會有意識地做出配速或放棄等決定,這些決定主要是依據對於運動難度和強度的主觀感受,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辛勞感知」(perception of effort)。

我有許多運動生理學的同事難以接受心理生物模型;感知如此飄渺又主觀,何以可能對於耐力運動表現有龐大的影響?可以客觀測量的事物(例如心臟大小和運動肌內有多少肝醣)的影響想必更大才對。假如把耐力運動表現單純當成缺乏意念和情感的生物機器輸出,上面的結論也許就合理了。然而,我認為耐力運動表現屬於自我調節的行為,意念和情感可能會有深遠的影響。酷刑的痛苦(一種感知)可能會迫使士兵背叛自己原先犧牲奉獻的國家;強烈的飢餓感(一種感知)可能讓文明人變成食人族;意念和情感也可以導致恆定狀態最終踏上死路:自殺。因此,對於辛勞多寡的感知(以及相關念頭)可能會限制耐力運動表現,我們不必感到詫異。感知無比強大。

書名:《鑽石心態 : 運動心理學教你打造強健的心理素質,跨越比賽與人生的難關》
作者: 麥特・費茲傑羅(Matt Fitzgerald)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3年1月7日

本書作者同時也是體育記者的麥特.費茲傑羅(Matt Fitzgerald),率先見識到這個心理生物模型對耐力運動員的潛在影響。我還記得,我們倆在二○○九年發表了一份開拓的研究報告,探討心理疲憊(mental fatigue)對於辛勞感知和耐力運動表現的影響,後來用訊號極差的手機頭一次聊天。當時,我人在義大利參與一場田徑主題的會議,麥特則待在美國的家中。我們大聊特聊了一個多小時,充分展現我對於跨領域研究的熱情(當然義大利人天生就多話!)麥特則對於最新科學發展求知若渴,這說不定也對他的眾多讀者有正面的影響。我們倆的「遠距離友情」持續了好多年,我針對耐力運動表現進行更多心理生物學研究,麥特則負責翻譯內容,透過發表文章和出書把知識傳遞給社會大眾。

本書中,麥特蒐羅了令人欽佩的真實案例,說明辛勞感知和其他心理因素如何影響耐力運動表現。這些案例均取材自各項耐力運動的頂尖運動員生活,再巧妙融入相關的科學研究摘要,豐碩的成果集結成書:不僅可以當成運動傳記來閱讀,同時也提供了實用建議,教導你成為自己的「運動心理學家」,提升耐力運動的表現。希望這有助耐力運動員與教練,更加廣泛地應用心理學原理與技術。實際上,耐力運動中尚未充分運用心理學的力量,而心理生物模型實務上的一大建議,就是有條不紊地付諸實踐。

然而,正如麥特所指出,這並不意味著贏得耐力運動比賽單純是「意志力」的問題。 有意識地自我調節念頭、情緒和行為,可以大幅影響耐力運動的表現,本書提到的真實案例都是很棒的佐證。但遺傳學、體能訓練和營養(例如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與咖啡因)也發揮很大的作用,正是因為這些因素對於辛勞感知有深刻的影響。潛意識的大腦也可能影響辛勞感知,我們近來也運用潛意識的視覺訊息證實這點。而如何避免部分潛意識刺激的負面影響,同時利用潛意識力量來提高耐力運動表現,勢必會是心理學應用於耐力運動的未來趨勢。

我們目前在研究一項新型的訓練,稱為腦耐力訓練(Brain Endurance Training),結合了體能訓練與耗費腦力的練習,藉此刺激負責自我調節的大腦區域,提升對心理疲憊的抵抗力。這十分值得期待,因為心理生物模型正催生提升運動表現的創新策略,效果超過傳統上按照心血管/肌肉疲勞模型所開發的策略。

因此,請密切關注麥特的研究。我敢肯定,本書只是初試啼聲,後續還會有一系列大獲好評的書籍,探討耐力運動員如何精進這個大有可為的領域。

●本文摘自/城邦文化所出版之《鑽石心態》推薦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經濟新潮社 心理勵志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