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犯錯就沒有故事——經典電影《寄生上流》裡的「錯誤決定」
文/馮勃棣
都怪那個該死的錯!
──《寄生上流》故事中的「錯誤決定」
沒有犯錯,就沒有故事。聽起來很諷刺,但人生就是如此。若我們已經同意前面幾篇所述,故事的靈魂是角色的成長,那沒有犯錯,人又何須成長?若沒犯錯,穩固的世界又怎會歪斜?在如《鳥人》這種不寫成長的負面角色中,若沒犯錯,人又怎會一路殞落,直到墜毀?
犯下的錯還必須源自角色自身主動且積極的選擇。混亂不能源自他人的決定,也不要來自純然的意外巧合,否則即便故事再曲折離奇也不是主角的生命啟示。正所謂個人造孽個人擔,覆水難收的水必須是主角自己潑的。自己做決定,自己上路,自己得意忘形,自己傷痛欲絕,自己浴火重生。
│必要的關鍵時刻──錯誤決定
《寄生上流》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等大獎。劇本堪稱一絕,無論是高概念與貧富差距議題之間的連結,到一家四口的角色刻畫與情節的峰迴路轉,兼顧藝術性、批判性、懸疑性與娛樂性。本文,將探討無論是三幕劇或希臘悲劇等故事結構都必須要有的一個關鍵時刻——錯誤決定。
故事描述貧困的一家四口潛入上流家庭中的欺騙故事。住在韓國半地下室的一家人,整天仰望地上的世界,毫無尊嚴。一次偶然的機會,家中的哥哥以偽造文憑的方式混入了上流家庭當家教,發現在那可賺進大把鈔票。接著引薦妹妹進入成為美術老師。又接著,爸爸與媽媽也耍些小手段鬥走原本的司機與管家,兩人取而代之。一家四口佯裝成不是一家人,進駐上流之家各司其職。
一開始,他們享受到做此決定的紅利,登堂入室後吃香喝辣,假裝過著有錢人的乾癮。但在紅利過後,麻煩漸漸產生。在一次上流之家出遊的夜晚,過往的管家回來尋找藏在地窖中的老公。不堪的真相開始揭露,主角一家人的欺騙行徑也快被揭發,慌張之下,爸爸將管家與地下室的窮人綑綁。為了賺取錢財行騙的一家人,成為限制他人自由的罪犯。
起先的謊言,激起因果效應下更大的漣漪。劇中的爸爸為了擺平麻煩,在在體會到窮人與富人之間的社會階級落差,一句被嫌棄的窮人臭味徹底燃起他的憤怒。故事後段峰迴路轉,情節讓人瞠目結舌,他們因說謊捅下的婁子越滾越大。一個暴風雨的夜晚,他們逃出上流之家,但自家已經淹水,一家人狼狽地到一個廣場與窮人們一同避難。
他們起先擁有的說謊紅利已不復存焉,假象被打回血淋淋的現實。面對幾乎無法挽回的困境,啟動這一場騙局的哥哥對爸爸說了一句,對不起。這句「對不起」,揭示了他承認自己「有錯」。末了,父親從說謊、限制他人自由,到成了殺人犯,躲進永無天日的地窖,為錯誤付上極大代價。
│從「錯誤」通往「悔悟」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講到了觸發事件導致平凡世界的平衡狀態被打破,此時,主角必須做一個決定來回應觸發事件,意在重新找到新的平衡。這個決定往往極有問題,在此稱為「錯誤決定」或「有問題的決定」,以下列出兩點來倒推出此時刻為何如此必須。
第一,故事要有衝突,衝突會逐漸升級,小火種在連鎖反應下釀成燎原大火。將一切的因果回推,那第一個推倒骨牌、導致混亂的便是角色有問題的決定。該決定指涉一切混亂的根源與第一因,並非一定是道德意義上的錯,該點後文會詳談。
第二,成長,意謂著頓悟、悔悟,故事後段也時常有「認錯說抱歉」的橋段,而三幕劇的第三幕精神也正是挽回所有的錯。既然要認錯,既然要挽回,就代表角色必須犯錯在先。
那我們看看錯誤可以通往何方,以下歸類為兩種路線。第一種,角色從「錯誤」通往「悔悟」,故事的第一個切分點便是角色的錯誤決定,並於最後意識到自己的錯並試圖反轉,這類結構屬於三幕劇;第二種路線,角色做了錯誤決定,卻執迷不悟,到了最後依然不覺有錯,於是成為悲劇的源頭,這類結構屬於希臘悲劇。關於三幕劇與希臘悲劇,都會於本書的後面章節詳述。
│都怪那個該死的錯
以下試舉幾例,呈現出錯誤決定的多樣性與無窮可能。
《王牌冤家》中的金凱瑞為了跨越內心的憂傷,做了一個錯誤決定—刪除一切記憶。這導致他在被刪除記憶的過程中發現根本不想忘,原來想記得,於是展開一場逃亡,最後頓悟到人在每一個瞬間能做的不過是享受當下的幸福與疼痛。
《腦筋急轉彎》中的樂樂認為憂傷對人類有害,她做了一個錯誤決定—把憂憂趕走。是這個決定導致腦內城市的崩塌,使樂樂必須在一片混亂中收拾殘局,並在最後認知到憂傷的情感也是精神意識中寶貴的一塊。
特別強調,這裡的錯誤,不見得是道德上的瑕疵,當然在《寄生上流》中是。所謂的錯只是造成一切混亂根源的「因」,可能是動機或心態有問題,或是手段有點似是而非。故,也可詮釋為「有問題的決定」即可。
在《斷背山》中,傑克與艾尼斯做了一個有問題的決定—跨越千山萬水來幽會偷情。這錯誤始於兩人第一次謊稱要去斷背山釣魚,並持續長達20年。我們並不會說兩人相愛是道德上的錯,但一切剪不斷的牽扯、牽掛、家庭的離異、內心痛苦等連鎖反應,都是從這個決定開始的。
所謂的有問題的決定也不一定是負面的,有時候導致一切混亂的源頭,甚至是想要正向與勇敢,這種案例會顯得格外諷刺哀傷。
在《海邊的曼徹斯特》中,失去親人而悲傷欲絕的男主角退縮至自己的世界,他做出了一個有問題的決定——想要擔起責任、照顧姪子、開始約會。這是憂傷者想振作的心志,是多麼棒的一個決定。但故事末了的他,被自己的決定擊垮。他只是想走出傷痛,卻發現根本還沒準備好。
有問題的決定也可能是一個大膽與前衛的嘗試。《魔球》中,作為球探的男主角引進一套全新的棒球數據分析技術來組建球隊,起先毫無斬獲,一度讓球隊陷入連敗,看似要全盤皆輸時局勢卻開始上揚,魯蛇開始翻身。
由此得知,「錯」與「對」的概念可以是曖昧的,是可以拿來翻玩的,但必須有錯,必須有問題。有錯才需修正,有病才需要醫治,先痛後快,有癡有悔。
回到《寄生上流》,我們來思考一下此片的「錯誤決定」,真的只是一家貪婪欺騙的錯?很大的一部分是,劇中人確實自己造孽,為此享受了短暫歡愉也為此付上代價。但這個錯誤的決定背後,也是小人物背負著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和體制殺人的原罪。他們一家四口的錯,在編導的控訴語調中,也同時是社會的錯、體制的錯。於是當我們看到他們的沉淪時,多少也能對他們抱持同理與同情,願意為他們深深嘆息。
沒有犯錯,沒有故事。波瀾起伏的人生既驚駭又迷人,都怪那個該死的錯。
●本文摘自如何/圓神出版之《劇本的多重宇宙:馮勃棣導航,39部電影的故事力與生命啟示》。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