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談日本文學名家遠藤周作,細究信仰的千萬種面貌!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

持續的動態──細究信仰的千萬種面貌

  每次打開遠藤周作的書,我總會想起故友蔡彥仁,三十多年前他年輕時溫厚的面容和緩慢多思的說話聲音浮現在心版上。

  蔡彥仁前後花了十年時間,拿到了在哈佛大學被視為是要求最嚴格、最難取得的神學博士(Doctor of Theology),然而回台灣申請教職卻處處碰壁,原來那時候教育部不承認神學博士學位,即使是哈佛大學頒發的也沒有用。不得已,蔡彥仁只好向哈佛請託,希望能將學位改成「宗教學博士」(Ph. D. in Religious Study)。哈佛本來就有宗教系會頒發宗教學博士學位,經過由神學院、宗教系與東亞系合聘的指導教授杜維明老師奔走協助,總算完成了這件史無前例的「換發學位」,因為史無前例,當時哈佛大學的校報《The Crimson》還刊登了一篇新聞報導,報導中對於台灣教育體制「不識貨」頗有譏嘲之意。

  哈佛是全美最古老的大學,成立於一六三六年,最早的校名是Cambridge Seminary,也就是「劍橋神學院」,兩年後,得到約翰.哈佛(John Harvard)的慷慨捐書捐錢,才改名為Harvard Seminary,仍然是「哈佛神學院」。神學院是哈佛大學的根底,而且多年以來一直被視為是學校最重要的知識重鎮,所以保持了招收菁英中的菁英的傳統,設下了比文理學院更嚴格的學位要求。

  蔡彥仁卻必須將哈佛頒授的最高等級學位「降級」之後,才能在台灣得到大學的正職。他怎麼會給自己惹這樣的麻煩,選擇去念一個如此既艱難又冷門不討好的神學博士呢?

  當然不是為了前途,也不是為了名聲,而是為了信仰。他是真耶穌教會的教徒,到美國留學前已經在教會中擔任傳道人,所以他的學習動機,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想要更深入理解完整的基督教思想,不只是神學,毋寧是基督宗教傳統的全貌。

  因為都是杜維明老師指導的博士生,到學校沒多久我就認識了蔡彥仁,在他熱情的邀約召喚下,先是經常出入他所住的「世界宗教中心」,然後參與了他和幾位在哈佛和耶魯大學念神學的台灣、中國學生組成的,有著奇特長名稱的團體:「基督教、猶太教與中國文明討論小組」(Seminar on Christianity, Judaism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SCJCC)。

  那是我最積極探索、理解基督教的一段特殊時期。我從來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很早就對宗教保持一份理性的懷疑,然而卻一直有著從非信仰角度對宗教文本的高度興趣。高中時七等生素讀聖經而寫下的《耶穌的藝術》讓我手不釋卷,反覆翻讀,強烈感受到「福音書」裡的獨特筆法,似乎必須和某種信仰衝動連結才有可能刺激出來的文字渲染力。大學時選修王任光神父的「西洋中古史」而對於基督教作為西方文明基礎此一歷史現象,有了深刻無可磨滅的認知,生出了必須熟悉聖經、熟悉基督神學傳統的衝動,先是通讀《舊約聖經》、《新約聖經》,然後試著接觸聖多瑪斯的《神學大全》。

  不過這一切都是在知識的層面進行的,而且斷斷續續缺乏系統,是在透過蔡彥仁和SCJCC的熱烈討論活動,才在我的生命中開展出另外一面的關懷與疑問。和之前自己矇矇懂懂試圖理解基督教所領會的相比,此時我轉而疑問著:是不是有什麼根本的基督教義與論理,是專門屬於信仰層次的?也就是非信仰者無論如何動用同情理解能力,終究無法達到的某種神祕領域?對非信仰者來說是神祕,對信仰者卻相反是透徹光明的境地?那麼,要如何將信仰的內容向非信仰者傳遞,相關地,要如何讓非信仰者藉由接收這樣的內容成為信仰者?

  我很快明白了,蔡彥仁他們這些基督徒朋友組成的討論會之所以奇特地放入了「中國文化」為主題之一,根源於他們深層的信仰糾結。他們是基督徒,卻也是台灣人或中國人,來自中國文化的環境中,他們的思想與生活必然受到廣義的中國文化深深影響,那麼他們的基督徒身分會因此而有不同嗎?對他們而言,這不是純粹學術知識上的討論,毋寧是碰觸自己存在意義的靈魂探索。

  那幾年間參與他們的深刻探索,教了我很多很多。蔡彥仁尤其真誠、尤其和我親近,在各種公開或私下場合中有了數不完的多次對話,燭照出我原先發生疑惑的根本錯誤──先入為主將信仰者與非信仰者截然劃開,歸屬兩個涇渭分明的陣營。這不是生命、存在的實體狀況,在現實中,信仰與非信仰是非常複雜的光譜分布,無從在哪裡切割一條清楚的線。

  進而,成為一個基督徒,維持作為一個基督徒,也就如實地是一種持續的動態,信仰的程度、信仰的形式、信仰的內容隨時都在移動變化中,連帶使得信仰的表達有著千千萬萬種面貌。

  就如同有千千萬萬種面貌一樣。

  蔡彥仁先在輔仁大學教了一段時間,後來轉到政治大學,在二○一九年英年早逝離開了人世。他之所以先進輔大,主要是因為輔大是天主教大學,最早設有宗教學院。出於同樣的背景淵源,長期任教於輔仁大學日語系的林水福先生,一直積極譯介遠藤周作的作品進入台灣,到今天台灣讀者都很容易在書市上找到許多遠藤周作作品譯本。

  不過林水福教授自己並非教徒,解讀遠藤周作時比較少從深刻宗教體驗內部切入;習慣理所當然強調遠藤周作「天主教作家」的身分,而忽略了他在信仰上和天主教會、天主教教義迫切、動人心弦的搏鬥;也不曾討論他的小說如何挑戰並修正天主教神學立場。每每對照閱讀小說本身和書中附隨的介紹,我總會想起曾經和林教授在輔仁大學同事的蔡彥仁,感覺到有一種應該將作品信仰面更認真對待、細部討論的必要。

書名:《如何成為真正的信仰者:楊照談遠藤周作(日本文學名家十講7)》
作者:楊照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27日 麥田出版提供

  這本書就是將這樣的心念付諸實現的成果。馬丁.史柯西斯在遠藤周作小說《沉默》出版半世紀之後,才遲來地改編拍攝電影,到台灣取景拍攝,提供了一個讓台灣讀者不至於覺得遠藤周作如此遙遠的親切因素,也給予我在這個時代講述、剖析遠藤周作小說作品相當的鼓勵與信心;另外,圍繞著「多元成家」釋憲、立法,一度出現台灣社會進步觀念與基督教會反對聲音的強烈衝突,顯示了信仰在我們這個看似徹底世俗化的社會其實仍然發揮著強大的作用,也使得遠藤周作在小說中表現的真誠困知勉行態度,有了具體的現實意義。

  懷念故友,回到求索、體會信仰多樣性的初衷,我很願意以這本書和各種信仰者,尤其是基督教教友們交流、溝通,一起探入靈魂令人悸動卻也必然令人欣喜的深淵。

●本文摘選自《如何成為真正的信仰者:楊照談遠藤周作(文學名家十講7)》。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麥田出版 文學 楊照 日本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