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危機解除?「職業學生」才能在時代變遷中存活

書名:《懂學的人最後一個被淘汰:擺脫慣性思維,重塑新常態學習策略,做個持續進化的破局者》 
作者:金龍燮(김용섭)  
出版社:寶鼎出版/日月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3日
書名:《懂學的人最後一個被淘汰:擺脫慣性思維,重塑新常態學習策略,做個持續進化的破局者》
作者:金龍燮(김용섭)
出版社:寶鼎出版/日月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3日

你覺得新冠疫情結束後,危機就會跟著解除嗎?你相信世界會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萬事太平嗎?這種想法未免太過天真。事實恰好與此相反,在新冠疫情結束後,才會引爆更大、更嚴重的危機。也許很多人認為,新冠病毒大流行本身就是危機,但疫情招致的急遽變化、引發的經濟危機等,那些在解封後仍會持續的現象,才是所謂真正的危機。新冠疫情成為了機器人、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及自動化等加速發展的契機,對你的工作崗位和子女未來的工作機會造成影響。

本書作者金龍燮(김용섭)分享對後疫情時代的趨勢洞察,更犀利指出在熟悉事物不斷被推翻的新常態(New Normal)下,過往「名牌大學文憑等於就業保證」、「終身職場」等慣性思維該被淘汰,能在未來生存下來的,是隨時隨地學習、不斷充實新知以應對變化的人。因此,他提出「職業學生」的概念,鼓勵想在未來確保一席之地的創新者們,調整教育方針,重新思考能適應未來的學習方向及戰略。

文/金龍燮(김용섭)

追求「學習」的本能

「職業學生」(Professional Student)原本是帶有負面意味的詞,雖然「職業」(Professional,指專業、專業人士或專家等)與「學生」(Student,指大學生、學生或聽講者等)這兩個單字本身皆未帶有任何否定的含義,但當兩者結合在一起,意思就會變得有所不同。職業學生,過去指的是沒有特定工作,只是一昧累積學位的大學生。他們並不是因為喜歡念書才持續深造,而是基於就業不順、害怕踏入社會生活、想逃避身為成年人的責任等,才繼續維持大學生的身分。因此,職業學生這個詞多少含有一點輕蔑的意思,立場也略帶遺憾。類似的情況在韓國也不例外:反覆休學、拖延畢業時間,或者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決定考研究所等,這些都是屢見不鮮的現實情況。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詞彙的含義也產生了變化。在不受空間與時間限制,人人都可以透過網路盡情聽取名校課程的時代、產業與技術急速發展的時代,職業學生代表的不再是逗留於大學,逃避社會生活和成人職責的溫室花朵,而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裡,為了迅速應對變化而隨時隨地學習、持續成長與進步的姿態。

如今的時代,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就讀大學,甚至修習世界任何一所大學的課程,職業學生已然成為能夠適應各種變化、在危機中生存下來的強者。既是專業人士(Professional Worker),同時又身為職業學生(Professional Student),這樣的人才得以在未來不被淘汰。若要跑得長遠(Longrun),就必須懂得終身學習(Long Learn),這句話並非毫無道理─態度決定了你的將來。面對變化與未來時,觀點的不同會帶來天差地遠的結果。

無論經濟如何成長、科技如何發達,世界變得更好了又怎樣?重點是個人的生活也應該要趨於美好,不是只要國家強、國民所得高,人民的個人生活就能一併獲得改善。因此,我們必須懂得自我守護。尋求未來的應對之策,便是積極守護自己的行為。你覺得新冠疫情結束後,危機就會跟著解除嗎?你相信世界會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萬事太平嗎?這種想法未免太過天真。事實恰好與此相反,在新冠疫情結束後,才會引爆更大、更嚴重的危機。也許很多人認為,新冠病毒大流行本身就是危機,但疫情招致的急遽變化、引發的經濟危機等,那些在解封後仍會持續的現象,才是所謂真正的危機。新冠疫情成為了機器人、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及自動化等加速發展的契機,對你的工作崗位和子女未來的工作機會造成影響。

在全球疫情爆發期間,各國政府擴大財政、提高負債予以應對,明明知道這種選擇相當危險,但還是不得不靠類似的方法堅持下去,因為新冠疫情是緊急狀態,也是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災難。在疫情期間所累積的財政、經濟危機,短時間內難以獲得解決,而為了克服這些問題,「苦難期」在疫情結束後才正要展開。不僅僅是企業,個人的生存力與競爭力都將面臨考驗。因此,成為所謂的職業學生,不再是你的選擇,而是無可避免的道路。

身為趨勢分析家,我經常以社會與產業、科技、商務等未來趨勢預測為題進行企業演講,在演講結束後的問答時間,最常出現的問題有以下兩種:

首先是「應該給我們的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呢?是不是只要讓他們學習程式設計就可以了?未來還需要送他們去念大學嗎?」之類的提問。我前往演講的場所多是大型企業、中堅企業或國營企業,聽眾們比起詢問個人的工作或商業領域,更好奇的是子女即將面臨的未來以及他們的必備技能,這種現象非常值得關注。甚至在到高等公務員或負責特殊任務的政府單位演講時,很多人也會提到子女的前途與教育問題,像是「我家孩子即將上大學,選擇什麼樣的科系比較好呢?」

我的演講明明著重在如何於最新的趨勢中尋找商機,或是變化的社會趨勢將對我們的工作造成何種影響。對於邀請我擔任講者的企業而言,支付昂貴的講師費用,其目的在於提升員工的商業遠見、理解最新的社會趨勢,但職員們比起業務相關內容,更關心的是個人問題。韓國對子女的教育熱情高居全球第一,因此這種現象並不令人驚訝。尤其是在經歷新冠疫情後,危機進一步擴大,變化也急遽加速,愈來愈多的父母對子女的未來和教育陷入擔憂。

每次接到提問時,我都會簡單地予以答覆,而如今有必要將答案整理清楚。為什麼大學接二連三地倒閉?一定要送孩子上大學嗎?還要讓你的孩子複習入學考到什麼時候?據說人類即將迎來所謂的科技奇點,孩子們應該要學習些什麼?如果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教養子女的過程就會十分不安。

此外,另一個最常出現的問題,是「如果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繼續取代工作崗位,我們將如何生存?該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呢?而為了累積專業性,又該學習哪些科目?在終生職場消失的時代,公務員也不等於鐵飯碗,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才能繼續生存下去?」此處的話題依舊是學習,前一項提問談到的學習和教育是為了子女,而這個問題則又回到了身為上班族和大人的自己。

我認為應該整理一下對此回答過的內容,因為類似的問題幾乎存在於所有上班族和大人的心中,就連我也從很久之前就不斷問自己一樣的問題。我是販售知識情報的研究者兼一人企業,亦即我一個人工作,無論是危機或轉機,我都得獨自承擔,今後也將維持相同模式。倘若沒有不可替代的獨家內容,以及應對變化的生存能力,這份工作就難以堅持下去。追根究柢,若想消除對未來的不安,實際上就只有一個方法─努力不懈地學習,因應時勢的變化。

我所從事的趨勢分析也一樣,持續不斷地學習就是這份工作的特性。有什麼新的話題、該話題在趨勢上具有何種意義、如何與其他趨勢連結在一起等,這些都需要反覆地分析和學習,不可能一直拿過去的研究資料出來使用。學習的腳步無法停歇,但也正因如此,讓我在面對各種改變時都不會感到害怕,只要冷靜地分析變化的本質,並且加以吸收、應對即可,也就是本書裡所提到的身為專業工作者的同時,也過著職業學生的生活。

神奇的是,當人們接觸到最新的趨勢變化,與未來的真實面貌愈來愈靠近時,就會對「學習」和「教育」興起更多的關心。在察覺到變化的瞬間、感知到未來的那一刻,我們會本能地追求學習和教育,這是因為我們發現至今為止自己所學的,或是為子女安排的教育,都已經成為過去式,在變化的洪流當中很可能變成無用之物。人類之所以能進化到現在,都是歸功於學習。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分享並深化各自擁有的經驗與知識,讓全體人類不斷進化。

「學習」在辭典上的釋義,為習得且熟悉某項學問或技術。然而,學習不只是為了考取大學,也不是未成年學生的專利。在日常生活裡,我們處處離不開「學習」二字,這便是所謂的人生,於現今時代更是如此。

「新常態」(New Normal)一詞,最能簡單明瞭地形容如今的時代:過去熟悉的事物消失了,昨日的正解今天成了誤答,新科技、新產業和新文化改變了我們的日常。這樣的形容語句不只適用於現在,今後我們將迎接的未來也會是相同的趨勢。若想適應並在新常態時代生活下去,就必須持續學習新知。

在日新月異的世界裡,我們需要不停地學習以應對各種變化。一旦遇到危機,我們就會本能地追求學習。正所謂有備無患,倘若事先有萬全之策,那麼不僅可以戰勝危機,還可以將其當作飛躍的跳板。因此,危機時代對於真正的實力者而言,反倒是一個成長的好機會。從這個觀點來看,職業學生是現今最重要的趨勢話題,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本文摘自/日月文化之《懂學的人最後一個被淘汰:擺脫慣性思維,重塑新常態學習策略,做個持續進化的破局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寶鼎出版 競爭力 商業財經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鐵飯碗」不好捧!上級指令、民眾需求使公務員心力交瘁

拒絕瞬間衰老!參加活動讓日常變有趣、多與人對話表達想法

當育兒成為一種懲罰,高昂學費成為父母對子女不得已的投資

購物讓人上癮?廠商用哪些方法,讓你的錢消失但感到幸福?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