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獨居老人變多?久違親子同住壓力讓長輩幸福度偏低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本文摘選自健行/九歌出版之《打造黃金老年,避免下流老人風險︰想像老、思考老、挑戰老,從日本社會經驗尋找答案》。👉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文/董怡汝

書名:《打造黃金老年,避免下流老人風險》
作者:董怡汝
出版社:健行/九歌
出版時間:2024年10月1日

親子同住趨勢產生變化

現代社會小家庭居多,孩子成年獨立後離開原生家庭,會形成一套新的生活習慣作息,另一方面,孩子離巢後,父母隨著年紀變大與身心變化,一樣也會形成新的生活習慣作息。年老之後因配偶過世或種種因素而獨居,後來再度與下一代同住,或者年輕世代獨立之後再度與父母同住,筆者借用日本用語將這些狀況統稱為「中途同住」(原文「中途同居」)。

孩子成年離巢後,長久沒有共同相處,親子生活習慣作息必然形成差距,種種差距因為再度同住而需要磨合,磨合則容易造成雙方生活壓力,這是長者選擇「中途同住」不得不面對的實際問題。磨合順利的話,自然可以享受親子共同生活互相照顧的諸多好處,反之,磨合不順利的話,必然會形成生活壓力。

日本許多長者選擇獨居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為了避免「中途同住」的磨合壓力或相處摩擦,而且截至2019年統計,65歲以上超過6成沒有與下一代同住。針對此社會現象,長年鑽研老年問題的評論家樋口惠子(東京家政大學名譽教授)接受NHK邀請上節目,主持人提問「為什麼獨居老人越來越多?」,樋口教授曾經以簡潔話語回答「對親子雙方而言,沒有同住彼此都比較輕鬆」。

再者,辻川覺志醫師以大阪60~90幾歲1,067位男女為對象,於2013~2015年間進行「高齡者生活滿意度」調查,結果發現獨居者比和下一代同住者生活滿意度更高,主因是獨居者認為生活自由度高,不需要搭配其他家人生活習慣作息,一切可以依照自己喜歡的步調進行。辻川同時發現,與下一代同住的長者比較容易產生依賴心態,但是人的能力如果沒有好好運用很容易提早退化,依賴心理反而讓長者能力出現早衰的風險(出處:「老後は1人暮らしが幸せ 家族同居より生活満足」産経新聞,2016.01)。過去日本社會傾向老年與下一代同住是一種幸福,此調查結果卻顛覆一般人認為與家人同住幸福感比較高的常識。

另外,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從「高齡者幸福度調查」結果發現,年老才與下一代同住(「中途同住」)幸福度偏低,主因是必須離開原本居住地而失去所有人際關係,而且必需配合下一代生活作息與家庭習慣。獨居讓人感覺比較輕鬆,主因是與下一代同住容易產生壓力,一般來說壓力通常來自人際關係,同住相對容易產生來自家人的壓力。(出處:「老後の同居は幸せな時間を奪う」日経ビジネス,2019.06)

總之,過去日本老人獨居通常是因為配偶過世、無法與下一代同住為主,整體而言大多屬於不得已,社會大眾對於獨居印象也偏向孤單寂寞等負面觀感,但是隨著時代改變,現在即使配偶過世仍然選擇獨居的人越來越多,這是許多長者的人生選擇,從這些時代演變可以觀察到,獨居的負面印象已經慢慢轉為正面觀感。台灣同樣邁向老化,日本發展經驗或許可以提供我們面對老年的參考。

「中途同住」常見問題

筆者從高齡訪談研究發現「中途同住」常見問題如下:

1.親人互相適應的壓力
不同家庭原本即存在生活習慣作息差距,這些差距在短暫相聚時,通常因為彼此客氣、距離感、歡樂氣氛等因素,比較不會造成相處問題,然而每天生活在一起,與偶爾相聚截然不同。例如,長者聽力退化,看電視、聽收音機甚至說話音量會不自覺變大,早起容易吵醒其他家人、早睡容易受到其他家人干擾、與兒孫共用空間的侷促感、三餐需搭配其他家人喜好,喜歡的電視節目、衛生習慣、收納方式等都可能與下一代不同,一開始共同生活的客氣與忍耐無法長久維持,後來各種生活摩擦自然會形成一種壓力。

2.居住空間大小問題
居住空間大小最常發生於鄉下前往都市與晚輩同住的長者。都市土地成本高,多數家庭原本即空間狹小,短期前往兒女家,只要少量衣物即可輕鬆成行,但是同住需要許多必要家當,原本習慣鄉下寬敞空間的長者,必需面對空間狹小的壓迫感,生活空間窘迫長久也容易導致家人摩擦增加並且累積精神壓力。

3.家計開銷問題
家計開銷是很現實的問題,親子共同生活之前,若沒有事先溝通如何共同分擔家計,往往導致後來長期的不愉快或爭執。尤其是,年輕世代礙於經濟能力無法獨立買房狀況下,許多需要與父母同住節省開銷,此時,容易發生依賴長者金錢資助而視為理所當然的問題。

4.缺少共同話題與生活交集
兒孫世代各有不同生活重心,雖然與兒孫同住,同樣可能發生沒有共同話題、聽不懂對話、插不上話等,種種狀況可能讓長者感覺自己就像局外人,無法完全融入子女家庭,長者內心可能產生疏離感,甚至感覺自己被邊緣化。

5.面對兒女夫妻感情不睦問題
前往子女家同住,萬一子女夫妻感情出現問題,同住心情必然深受影響。感情問題非第三者幫得上忙也很難介入,子女家庭氣氛驟變,對長者而言,小小空間幾乎無處可逃,內心變成痛苦煎熬。擔心子女婚姻,令人窒息的家庭氣氛,若是新環境缺乏知心好友無法抒發,擔心演變成焦慮,甚至導致老年憂鬱,這些都有活生生案例。

6.朋友問題
搬到子女家同住,知心好友不可能一起移動,現代社會人際關係較過去疏離,此時長者容易發生完全失去朋友的孤立感。除非在新環境積極參加活動重新結交朋友,否則即使與兒孫同住,社交圈無法拓展加上與社會連結性降低,同樣會產生孤單寂寞問題。

7.新環境適應問題
前往陌生地方居住,每個人都需要適應期,但是年紀大了通常適應時間比較長,萬一適應不良也容易衍生其他問題。例如,有位長者因為孩子移民美國,後前往陌生國度打算老年與兒孫共度,但是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生活環境不熟、沒有朋友,最終因嚴重適應不良而導致憂鬱症,黯然回到台灣結束生命,這是實際發生的悲劇案例。

以上是比較明顯的問題,但是實際上同住問題還很多,有些可能起始於一件小事,在長期相處過程中,不自覺累積壓力與情緒。總之,打算同住之前,都需要做好心理建設。環境會變,自己會變,孩子也會變,親子長時間沒有共同相處,更應該多方考量同住的可行性,充分溝通再下決定可以避免許多困擾。

萬一親子同住出現問題,人生退路是什麼?

無論獨居或同住都會面臨不同問題,有些獨居長者因為沒有安全感而羨慕親子同住,有些親子同住長者羨慕獨居享有自由,人生沒有完美選項,只有哪一種生活最適合而已。許多長者直覺認為與下一代同住不會發生問題,主因是「因為是自己的孩子」,然而實際上,親子同住相處問題並不少。有人整天與家人只有少數幾句對話,有人與兒孫幾乎沒有對話,一個人吃飯,存在功能變成看家、煮飯做菜、打掃,與下一代同住之前充滿憧憬,後來失望者並非少數。同住一個屋簷下,並非都是幸福快樂的,這是我們應該先認清的事實。

很多事情需要親身經歷才能知道結果,所以必需有「Plan B」為自己保留退路,避免進退維谷,身心煎熬又不得不屈就,痛苦可想而知。長者的親身經驗告訴筆者,依賴外部建立的老年安心是相當脆弱的,自己擁有選擇權才能自由。搬至子女家發現不合適時,勉強容易造成身心壓力,千萬不要認為搬離孩子家庭是一件不光彩的事,這純粹是適不適合的問題,我們應該正面看待此事。重點回到,搬離孩子家需要面對居住場所與獨自生活,所以親子同住的退場機制包含經濟能力、獨居能力兩個面向,即是(1)保持經濟自主能力,(2)做好獨居準備。

親子同住的退路不僅止於經濟層面,獨居能力則包含身體層面及心理層面。富有與貧瘠的最大差別在於選擇權多寡,心靈富有的人,心中擁有無限寬廣的道路,遇到困境可以自我轉念尋找出路不會深陷其中。簡單說,提早準備以及自我提昇能力,讓自己擁有更多人生選擇權,老年生活就會更好過,這需要更多的自覺與持續學習,也是本書會一直提到的重點,我們才能避免年老只剩下「早知道……」這句口頭禪。

●本文摘選自健行/九歌出版之《打造黃金老年,避免下流老人風險︰想像老、思考老、挑戰老,從日本社會經驗尋找答案》。👉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九歌出版社 退休 老年人 社會人文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虱目魚如何成跨國美食?為何被世界稱為「牛奶魚」?

常常在清喉嚨?胃食道逆流「酸害」找上門,9個徵兆一次看

職場煩惱總無解?無法被上司認同、差勁的同事更先升職……

琅客來了/野生獸醫師綦孟柔:在《傷獸之島》,救助動物便是療癒自己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