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雋慧/在困逼與關懷中闖出新天地──《誰是外來者》推薦序

書名:《誰是外來者:在德國、臺灣之間,獨立記者的跨國越南難民探尋》
作者:黃文鈴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8月4日
書名:《誰是外來者:在德國、臺灣之間,獨立記者的跨國越南難民探尋》
作者:黃文鈴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8月4日

《誰是外來者》作者黃文鈴往返德國與臺灣,採訪超過50位越南移民,聽他們述說驚心動魄的親身經歷,本書中並陳西德、東德、臺灣三地接收越南移民的方式、政策,探討理想的族群融合可能之道。(編按)

文/黃雋慧(《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作者)

和文鈴是在二○一九年透過網路認識,當時她正在籌劃寫作本書,蒐集資料的時候接觸到敝作《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之後收到她的來信,希望我能引介一些受訪者。記得在全球新冠疫情前,我每年都收到私信提出類似的請求。做過相關專題的人,都能體會尋人過程的艱難,而且很多當事人未必信任陌生採訪者,文鈴能贏得眾多受訪者信任,成功走完整個書寫過程,實在難能可貴。

處理移民問題有如踏平衡木

《誰是外來者》以一九七八年越南人蛇貨輪「海鴻號」事件作起點,回顧德國朝野應對一路惡化的印支(中南半島)潮。當年難民潮震撼西方媒體的程度,從美國CBS(當時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長壽新聞雜誌節目《六十分鐘》可見一斑。《六十分鐘》每集一般分成四個單元,每單元一個專題。一九七九年,《六十分鐘》採訪隊特地飛到馬來西亞探訪比東島難民營,製作越南船民特輯,整個特輯就占盡四個單元。

在這段時間,聯合國開過兩次會議,協調國際社會聯手化解危機。

西德是其中一個積極伸出援手接收越南難民的國家,政府會依據他們的背景提供相關的德語和技能訓練,盡可能協助重拾故業,令我印象深刻。西德政策背後的核心價值是尊重新移民的過往,而新移民愈快適應和投入社會,對國家的貢獻自然更大,少有國家能如此細心。大部分國家的現實,是新移民都做本地人不願做的工種。民間方面,大報《時代週報》,和美國CBS一樣,派人去馬來西亞比東島實地採訪,更大膽承擔安置難民的交通和語言服務的經費。然而要數德國最突出的舉措,就是募款組織人道救援船阿納穆爾角號,在南海搜救遇險的難民船,發揮強大的行動力和人道精神。

阿納穆爾角號出動以來救治的難民上以萬計,數目可觀,但遠在西德,安置難民的配套很難追上速度,而幾年後,阿納穆爾角號一度要緊急煞停。我們一方面會出於惻隱之心,同情逃難的人,但同時也會矛盾:這收容的門會不會開得太大?興許一些富裕國家有足夠資源安置難民,卻未必充份考慮接納的速率;比如配額十萬人,是一年內全入境?還是分十年接納?接納的速度對醫療等各項社會資源的衝擊大有分別。再者,偷渡往往牽涉到蛇頭、人口販賣這些錯綜複雜、黑暗的操作,很多偷渡客都無證件,或用假證件,有很多令人頭痛的現象要克服。作者再指出,面對持久的難民問題,收容國的政府和民間都要拿出無比的勇氣、行動力和智慧去承擔。我更認為,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每個有能力的國家都需要預備一些預建樓房(Prefabricated homes),應付突如其來的危機,除了臨時救濟難民,更可用作安置災民或檢疫。

《誰是外來者》其後的章節也不時刺激思考。第二章涵蓋東德在一九八○年代引進的越南移工,越南統一後,因不事生產以及受到多國制裁、經濟蕭條,故透過輸出勞工賺取外匯,這不得不讓人聯想起近日的俄羅斯,因攻打烏克蘭而受到制裁,日後整個局面的布局發展有何異同?

作者也訪問在德國和臺灣的越南移民和下一代,分享種族歧視的經驗及身分認同的看法,移民為免被排擠、被邊緣化,會有意識地尋求主流社會的認可,不時要在不同文化間的夾縫處掙扎。書中的訪問令我想起一個在香港難民營出生的越南青年,他回憶小時候獲得香港居留權後,行動自由了,但母親一下子要在一個語言不通的陌生環境自力更生,深受壓抑,經常抱著他哭,再加上屋內正播放著淒怨的越南歌曲,令情緒更加膨湃,故有段時間他非常抗拒越南歌曲,每次家人一播他就發脾氣,有客人來他就出門,而他就在這樣不時的陣痛中,一步一步成為香港講粵語的一分子。

1978年12月拿撒勒之家接收首批船民,隔年夏天拿撒勒之家員工與這批船民合影。(圖/聯經出版提供)

人口移動課題仍需擴充

記得文鈴書寫初期要找受訪者,一時間沒什麼頭緒,我就拋出一個想法,不如去德國越南裔的宗教場所碰碰運氣,結果文鈴在柏林的越式佛寺便接觸到幾個願意受訪的人。有了這次成功經驗,日後再有人求助,我必推薦他們仿效。這次經驗令我體會到,原來一本書出版後就擁有自己的生命力,能繼續為未來的作者牽線,建立更多充實的交流。期盼文鈴的作品也能牽出更多的人緣,讓這題目承傳下去。

《誰是外來者》付梓前,我們曾通過電話,不知不覺她在德國已住了五年。她字如其人、平實明快,移居的經驗令她對移民培養了同理心,此外她善用德國的資源,全面蒐集資料,採訪並結集了數十計在德國和臺灣的越南移民經驗。文鈴和我都有同樣的觀察:相比其他族群而言,越南移民傾向低調,「彷彿是德國社會一個隱形的群體」,尤其是打拚的第一代移民,少有在主流社會展示自己,文鈴正好給他們提供發聲的機會。

事過境遷,如今我們去服裝店隨意拿起一件衣物看看裡面的標籤,不難發現越南正以另一個面貌向世界展示自己,但儘管地緣政治以及所有相關國家內部都經歷了巨大變遷,本書的記述,在人口移動和移民政策的討論上,對臺灣內外的華人讀者仍然很有參考價值。

我和文鈴的著作相隔五年,回顧五年間部分難民大事﹕二○一七年羅興亞人逃離緬甸;二○一八年中美洲移民大隊(Central American migrant caravans)﹔二○二一年阿富汗變天,以及二○二二年的烏克蘭戰火,全都仍在進行、未見盡頭。以前常感嘆,有關人口移動的書籍,遠遠跟不上世界變化的步伐,樂見文鈴的作品加入這個行列。非常榮幸能為此作序。

●本文摘自《誰是外來者:在德國、臺灣之間,獨立記者的跨國越南難民探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聯經出版 難民 社會人文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