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出「我是受害者」的惡性循環?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尹依依

我學習心理學的初衷是想讓心理學變得工具化。我堅信,心理學知識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改變人的命運,至少改變了我的命運。

在我看來,心理諮商師應該重視自己和個案之間的平衡性。平衡性就像心理諮商師和個案之間的蹺蹺板,心理諮商師可以抱著高高在上的態度「醫治」個案,不和個案分享自己的任何資訊,在諮商中扮演絕對的主控角色;也可以是抱持一起探討的態度,注重引導個案運用自己的力量,那麼這個蹺蹺板就是有來有往的,是更趨向於互相平衡的。這兩種方式並無高下之分,各有利弊,心理諮商師也可以在兩種方式之間自由切換。

但我自己比較傾向於後者,一種相互探討和交流式的心理諮商。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和大家一樣,犯過很多錯,走過很多彎路,體驗過很多辛苦和掙扎。而這些挫折曾經讓年輕的我多次產生自憐的情緒,經常覺得世界不公平,也覺得自己永遠不會快樂。我羡慕別人的原生家庭,也一直對身邊的人抱怨:為什麼自己不是那個「幸運」的人?很多好朋友看不過去,給了我一些建議,但我總覺得命運不可能改變,總是在和自己、和別人較勁。有一個好朋友回想起過去的我說:「妳那個時候真是充滿負能量啊,好多次都不想理妳了。」

年紀大了一點之後,責任也加重了,而生活卻並沒有變得更容易。但是,只因為一個關鍵的心態改變,我不再抱怨,甚至變得對未來充滿熱情。因為我終於跳出了「我是受害者」的惡性循環。

為什麼不幸的人會越來越不幸?

讓我們仔細想想,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家人、同事。

一開始,他們一副楚楚可憐的樣子,能激發我們最深的同情。但是時間一長就會發覺,他們習慣將一切不幸都怪罪於其他人,包括原生家庭、霸凌他的同學、勢利的老師、糟糕的伴侶、無人性的上司、難處的同事……處處表現出一種「我是受害者」的姿態。而當你想要幫助他們的時候,卻發覺他們根本不會聽取你的建議,只會繼續陷在自己的情緒裡。他們一直在抱怨,卻從來不改變。這就是受害者心態的體現。

奧地利心理學家費尼切爾早在一九四五年就提出了「受害者心態」理論,同時注意到了「受害者心態」和之間的聯繫。與擁有受害者心態的人交流時,我們通常都會有巨大的無力感,那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生活的無法控制,會不自主地投射到我們身上。他們被迫接受生活裡經歷的一切不幸,卻找不到任何一件愉悅的事情。他們的談話總會以「我好不幸」開始,然後又以「我好不幸」結束。這種無力感非常具有傳染性,哪怕帶著愉悅的心情去見面,在談話結束之後你也會覺得好像被生活痛扁了一頓,渾身無力,內心充滿絕望。

他們的不幸,通常也都是有理由的。他們可能在成長過程中經歷過許多苦楚甚至災難。但是我們都知道,人生哪有那麼多玫瑰花園,我們也都不是小王子和小公主。當我們深陷泥坑的時候,只能自己從泥濘裡爬出來。很多時候,生活並沒有給我們很多選擇,我們也都在嘗試著、掙扎著。但是對於有著受害者心態的人來說,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經歷的痛苦,變成了一齣註定的悲劇戲碼,而他們是這場悲劇的唯一主角。雖然對白都是悲慘的,場景都是苦難的,燈光都是暗淡的,別人都是非奸即盜的,但是這種戲劇性很容易讓人上癮。而在自己的悲劇裡做主角的時間越長,就越難回到正常世界裡,與社會和人群建立健康正常的關係。所有的交流,都會自動帶上「悲慘」濾鏡,更容易讓陌生人同情,也更容易讓熟人敬而遠之。

我的一位個案艾米就是這樣的人。她最近很困擾,多次績效評估的時候,都被同事評價為「缺乏合作性,工作態度消極」。她很鬱悶,便來接受心理諮商。她一進門就說:「公司性別歧視,因為我是女人,才要求諸多。公司也根本沒有人性,明明知道我剛離婚,已經很痛苦了,還要雪上加霜。」

我說:「妳不妨用這個機會來了解自己。心理諮商可能對妳會有些幫助!」

她帶著不屑一顧的語氣說:「妳和他們也是一夥的吧?想開除我就直說!我知道你們的伎倆,反正肯定不是我的錯。」

我微笑了一下說:「我也沒有說是妳的錯啊,我們可以談一下責任嗎?責任和錯誤,是同一件事情嗎?」

她愣了一下,然後冷冷地說:「妳不用來教育我,我就是這樣的人。我的人生註定就是不幸的,妳不可能理解我。」

「既然妳已經來了,那就讓我嘗試一下吧!」我用邀請的語氣對她說。

唯一的出路是對自己負責

之後,艾米的人生畫卷慢慢在我眼前打開。她是在母親的抱怨,甚至詛咒中成長的。母親總是向她傳遞對婚姻、生活、孩子的怒氣和怨氣。小時候的她,也曾經努力想讓自己變得優秀,好讓母親快樂,但是她發覺這麼做完全是徒勞,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能夠讓母親滿意。後來,她想透過結婚和生孩子來找到人生的意義,但是丈夫越來越讓她失望,孩子讓她覺得自己被困住了。於是,她開始抱怨生活不公平、丈夫沒本事、孩子是累贅,別人都是走了捷徑才成功。她變得敏感刻薄,無法接受任何拒絕和批評,覺得每個人都在針對她,於是為自己穿上了厚厚的帶刺盔甲,擺出一副「我不好惹」的架勢。

受害者心態的養成是有跡可循的。通常是因為我們的成長環境中就存在著這樣的成年人,他們總覺得自己的命運特別「淒慘」,嘴邊總是掛著「命苦」「受罪」「可憐」之類的詞,漸漸地,我們會下意識地覺得,抱怨才是獲得他人關注的唯一方法。

有受害者心態的人,一般也會有被動攻擊型人格。被動攻擊,是一種以被動的方式展現強烈攻擊傾向的、非常不健康的情感處理方式。被動攻擊型人格者性格固執,內心充滿憤怒和不滿,但是不敢、不願意或者不習慣直接表現洶湧的憤怒,就用刻薄、抱怨、敷衍甚至冷暴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自傷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受害者心態症狀,即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得到關注,這種做法殺敵一千自傷八百,殊不知自己才是最珍貴的。

書名:《焦慮是你的隱性天賦》
作者:尹依依
出版社:圓神出版
出版時間:2021年10月1日

「受害者」們唯一的出路就是,學會對自己負責。

後來在諮商中,我告訴艾米:「妳是對的,確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讓妳母親滿意,除了她自己。但是,珍惜、關注、愛護自己的責任在自己,無論命運多麼顛簸。而怎麼去珍惜、關注、愛護自己,需要我們付出一生的努力去學習。之前三十幾年沒有學會也沒有關係,從現在開始,永遠不遲。」

如果你身邊有一名「受害者」,請守住自己的邊界。如果你是一名「受害者」,請自我察覺和改變。你的過去,也許有很多悲傷,但是你的現在和將來,要不要讓過去來定義,取決於你。你可以選擇在自己的人生悲劇裡當主角,把別人都推開;也可以嘗試著放下防備,與他人協作,找到一些樂趣。那些用來保護自己的刺,只能傷害自己和愛你的人,而對不在乎你的人根本不起作用。你可以抱怨,可以傷心,可以任性,可以表演,但是要學會對自己說「停」。不要活成一齣悲劇,因為到最後觀眾只有自己而已。

對自己負責,代表對自己的失敗負責、快樂負責、欲望負責、憤怒負責、悲哀負責、愛負責。這短短幾句話,也許需要我們用一生去實現。

當我們內心充滿憤怒、感到痛苦的時候,我們當然可以,甚至有資格說:「是你,還有你們的錯!」但找到了過錯方之後的內心重建,只有自己才可以完成。人生的開關,可能不在我們的手裡,但是方向盤和煞車,要自己牢牢把握。哪怕長路漫漫,十足的自愛會為我們保駕護航,路途也許崎嶇,但總能走出康莊大道的。

●本文摘選自《焦慮是你的隱性天賦》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憂鬱症 圓神出版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人間姻緣分成這七大類!月老開示「姻緣系統」如何運作?

誰是鄭芝龍?讀《閩海王鄭芝龍》,走進東亞歷史的風雲歲月

太空人之間怎麼拉近距離?分享各國美食絕對是最佳選擇!

嘴角失守!NETFLIX懸疑幽默新作《正念殺機》原著搶先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