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 琅琅悅讀

活動專區 逗點《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海明威短篇傑作選(修訂版)》 寶瓶《要讓孩子贏過誰》 《Webtoon》愛書任務


取消 確認

News
文訊雜誌 第460期

文訊雜誌

第460期
所有期數99
出 版 社
出刊頻率
月刊
格  式
PDF
半年6期
NT$ 799
訂閱
一年12期
NT$ 1499
訂閱
單期 NT$ 200
NT$ 140
單期 NT$ 200
NT$ 140

所有期數

出版資訊

出版日期
2024-02-01
線上出版日期
2024-02-05
分級
普級
語言
繁體中文
閱讀更多

本期介紹

  「某某作品是科幻嗎?」
  「某某作品好像讀起來不那麼科幻?」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切中了科幻的邊界。同時,這些問題也彰顯了,科幻如果被視為一種「類型」,那麼這個類型的框架往往是浮動的,而非僵固的。
  科幻不只是「類型」,不只是一個劃定某個作品的準則。當我們用類型來標誌作品,我們也就陷入分類的艱難。「科幻」也不盡然是讓人可以直觀看見「科學」與「幻想」的文學,而是可以讓人感受到「與既定狀態有距離」的文學。這個距離,就是國內外科幻研究必然會提及的,蘇恩文(Darko Suvin)的「認知疏離」(cognitive estrangement)。根據蘇恩文的《科幻的變形》(Metamorphoses of Science Fiction),構成科幻的條件是「新奇感」(novum),以及新奇感如何被認知。新奇感就是現實世界和文本世界之間的疏離:我們之所以能明確知道自己閱讀的是科幻文本,有賴於文本出現和現實世界的既定狀態(status quo)不同的現象。
  現實是不斷流變的,那麼科幻以及科幻的定義亦然。舉例而言,在2023年之前,我們如果接觸AI和人類談戀愛的文學或電影,可能會覺得非常科幻;但在2023年之後,我們可能覺得那樣的電影已經不夠科幻。雖然ChatGPT不見得會和人類談戀愛,但是AI發展到2023年的地步,可能會讓此時的讀者,在看到AI和人類談戀愛的情節時,不但不會大驚小怪,甚至覺得和現實生活十分靠近。
  當我們不再覺得某部作品那麼科幻的時候,意味著蘇恩文所謂的「新奇感」降低了。然而,如果一個科幻作品的「新奇感」降低,難道就意味它的藝術高度和思想深度也隨之降低嗎?科幻之所以讓人著迷,難道是為著其中燦爛炫目的高科技世界,或是華麗刺激的冒險故事嗎?
  美國科幻小說家勒瑰恩曾在《黑暗的左手》中提到,「科幻小說不在預言,而在敘述」。勒瑰恩自言,《黑暗的左手》中出現的雌雄同體的生物,並非在推測未來人類會演化為此,而是在描述「我們早已經是雙性同體的存在」。這個現實世界的真實,必須用想像來描繪。因此,科幻總是關乎當下的真實。儘管將故事背景設定在遙遠的時空、儘管在故事中埋藏現實中不存在的機關,那都不是為了預言人類的科學進展將往哪裡去,而更是為了回答「我們如何走到了這裡」。新奇感被削弱並非暗示早期的科幻作品不夠前衛,而是顯現了「科幻」邊界的不穩固——如同歷史是複數的、真實是多樣的,科幻也存在著繁複的型態,甚至是「不那麼科幻」的模樣。
  這並不是在宣稱一切都是科幻,而是正視一個我們這個時代無法迴避的事實:也就是中國科幻小說家韓松說的「用科幻來形容現實,已成為觀察這個時代的一種方式」。韓松認為,我們的存在已經不只是魔幻(可以隨意臆造),而是科幻。這樣的存在形式「不在可以隨便臆造,而要把自己的人生建構在理性、實驗、技術、知識的框架之內」。
  科幻的邊界總是變動而非固著。當我們不那麼科幻地思考科幻,我們才真正地在介入此時此刻,這個最為科幻的現實。
閱讀更多

目錄

【編輯室報告】 ◆蔣皓

【自由談】
我們承擔痛苦的能力,也許比想像的,多很多 ◆顧玉玲
光年外,塔臺沒有追問 ◆周丹穎
第一幕:山地文化工作隊 ◆夏曼‧藍波安

【本期專題】未來再來:科學.科技.科幻
當我們不那麼科幻地思考科幻 ◆林新惠
生命技術的分子島嶼地景——Molecular Islandscapes for Life Technologies ◆張君玫
文學的技術環境 ◆陳春燕
坐在科學哲學席上欣賞太空歌劇 ◆陳瑞麟
讓幻想繼續蔓延——臺灣近年出版華語科幻作品趨勢觀察(2016-2023) ◆楊勝博
中國科幻簡史——世界文學中的中國科幻,與中國科幻中的世界 ◆金雪妮
苔蘚之愛與懼——植物與日韓女性推想小說 ◆黃丁如
驚懼的未來與可能的光明——歐美科幻小說觀察 ◆馬立軒
天底下最快樂的人 ◆寺尾哲也
改運 ◆許俐葳
www.drc.com/welcome ◆蕭詒徽
鏡外 ◆蕭熠

【特稿】
幻象再起,未來再來——2024《幻象》復刊講座暨討論會 ◆張純昌

【楊牧特輯】
未完成的和諧 ◆鄭毓瑜
試登絕頂:讀楊牧散文 ◆陳義芝
航行者,儒俠,覡——楊牧作品中的詩人原型 ◆奚密
往遠看,記楊牧 ◆葉步榮

【聚光燈】
漢字注定成為詩歌——專訪詩人羅智成談新書《預言又止》 ◆曹馭博
所有的預言都來自記憶——讀羅智成詩集《預言又止》 ◆佘佳燕

【人物春秋】
是誰讓天使在門口罰站——永遠在路上的「純情派」詩人路寒袖 ◆林德俊
妳所知道的那些鳥的顏色——訪許明涓《藍》 ◆張純昌
從〈黎明列車〉到〈握一把蒼涼〉——懷念司馬中原 ◆鄭明娳
說鬼‧提燈‧傳薪:司馬中原先生之文心顯影 ◆劉易齋
狐變裡的大中華情懷-悼念吳延玫叔叔 ◆姜保真
文學的救贖與信仰——我所認識的馬森老師 ◆廖淑芳
期待馬森回憶錄早日問世 ◆楊明

【談文論藝】
小草變大樹:一件往事 ◆黃英哲

【活動】
讓文學星群持續照亮天際──《64顆星星:《文訊》銀光副刊選集》座談側記 ◆陳柏宇
跨越藩籬的世代交織場域──「你的青春,我的啟蒙——從《現代文學》到《文訊》」演講側記 ◆莊丞志

【特別報導】
在著火的房間,抓住最珍貴的東西盡快脫身——專訪詩人陳育虹與瑞典蟬獎贈獎暨翻譯論壇 ◆曹馭博

【我們的文學夢】
心是希望的本身──侯文詠的文學夢 ◆侯文詠

【書的世界】
以肉色言語,寫黑色心情──談梁馨元《我吞下一顆發燙的黑曜石》 ◆余欣娟
以夜的緘默指引一條生路:讀童偉格《萬物生長》 ◆蕭義玲
諸天有淚──崎雲《夢中通訊》 ◆張瑞芬
化生命之重為輕的一百詩擊——評陳黎詩集《淡藍色一百擊》 ◆侯建州
鍾肇政研究的新頁——《戰後臺灣文學的建構者:鍾肇政研究》序 ◆翁聖峰

【大陸有關華文文學研究動態】◆朱雙一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香港、韓國 ◆林三維、盧鴻金

【銀光副刊】
迢迢乘船歸來的典籍 ◆廖玉蕙
兒子的婚禮 ◆李黎
之一 馬蘭部落、之二 香港WTO ◆詹澈
心詩 ◆敻虹
大師風範常在心 ◆張世聰
向明短詩兩首 ◆向明

【島嶼串流】臺中、南投、雲林、嘉義、臺南、馬祖、金門 ◆石育民、嚴敏菁、廖淑玲、周盈秀、邱歆、劉枝蓮、林靈
閱讀更多

雜誌簡介

此電子雜誌為PDF格式。


購買提醒:

1.《文訊雜誌》為電子雜誌,不會有紙本雜誌寄送。購買前請先免費試閱,了解其閱讀形式。
2. 訂購《文訊雜誌》電子雜誌產品,享有 udn 網站會員提供的服務,恕無法享有《文訊雜誌》雜誌紙本提供的訂戶服務。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面向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草原副刊/青年筆陣」:包含「自由談」「草原小調(短專欄)」等子欄目,納入青年作家們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草原副刊」亦開放投稿。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終生投身文學的長者們的智慧風華、黃金盛年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匯整近期文學新作資訊,並邀約出版人書寫工作心情,或製作藏書家或編製過程等主題小輯,反映時代文學脈動與品味。
◎「談文論藝」:追溯文學史或當代藝文現象的重要課題、代表性作品與人物,其他藝術類別與文學的跨度交會地帶。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呈現前輩作家們熟成持重的書寫堅持。 (以下單元不定期刊出)
◎「人文關懷」: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
◎「采風誌」:呈現、探勘各地的藝文環境,以及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造島運動」:以近年台文中文系所畢業生、研究者們對當代文學環境以及昔往豐富文史資源所做的種種「再轉化」的激活努力為主軸,呈現突破傳統知識構築與推廣體系的殊異風景。
◎「推浪者們」:專訪戮力提升文學教育與養成想像力的團體或機構。
◎「田野通信」:非虛構書寫者們(包含社會報導、人類學、歷史、民俗、紀錄片等)的取材記錄,或者累積材料、觀點、感性的工作過程,或者取材期間亦值得記述的軼事。
◎「遠方」:離開島嶼的人,他鄉作故鄉的人,以台灣作為第二故鄉的人,時空遙隔之際,他們如何將日常生活轉化為文學書寫?或者,他們如讓使文學融入異域的日常中?

閱讀更多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