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 琅琅悅讀

活動專區 愛書任務《金光閃閃大銀幕》 琅琅書店周年慶9/10~10/15 福智《即使你已忘了我》新書首月85折


取消 確認

News
文訊雜誌 第416期

文訊雜誌

第416期
所有期數103
出 版 社
出刊頻率
月刊
格  式
PDF  不提供電子書檔案另存下載
半年6期
NT$ 799
訂閱
一年12期
NT$ 1499
訂閱
單期定價 NT$ 200
NT$ 140
單期定價 NT$ 200
NT$ 140

所有期數

出版資訊

出版日期
2020-06-01
線上出版日期
2020-06-01
分級
普級
語言
繁體中文
閱讀更多

本期介紹

幽谷中的時代印記

去年七月,「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七一三事件70周年特展」,我趕去參加系列座談的最後一場。展場迴盪著當事者沉痛的口述聲,四周復刻的舊照片、文物及事件年表,彷彿穿越時光,讓人走進那個充滿恐懼及哀傷的年代。透過流亡學生的第二代、第三代及研究者的回憶陳述,許多熟悉的名字,他們都是受難者,再次撞擊著胸臆!
《文訊》重視社會進程、歷史發展中產生的文獻史料,因為人可能失憶忘言,但史料永遠堅貞直言。而史料是人寫出來的,在政治緊繃、人權受限的社會氛圍下,許多人終其一生,不想或不敢發聲,而將冤屈及遺憾長埋深藏。當事者選擇噤聲,為了避禍,害怕朝不保夕、家毀人亡。而論境遇,那些年少即遭逢1937至1945年對日抗戰或1946至1949年國共內戰的人,無論加入安內攘外或做了兩黨的選擇,來台灣或沒能來台灣,命運截然不同。
烽火之下,生命如螻蟻,苟且存活已不易。流亡之途萬般艱辛,到台灣重獲新生,相較於「淪陷區」的親友,已是大幸。生活再苦都充滿感恩,過去承受的凌辱迫害、不公不義,也就只能隱忍不發,潛藏心中了。這是我的父執輩、許多當年隨國民政府來台的青少年的無奈。但時代的印記,切膚的傷痛,午夜夢迴,在幽暗的光影中仍清晰浮現。無法向人訴說,就形之於文字吧!於是我在閱讀中聽見幽微的嘆息,穿越時光的幽谷,把他們昔日的恐懼、憤怒、悲苦、殷盼,一一傳送到後世。
中研院歐美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教授,正是山東流亡學生的第二代(父親仍在,年前單老師的兒子得一子,為山東流亡學生少見的四代同堂)。單老師五場座談全部參與,細看展覽多次,在一張泛黃的照片中發現父親的身影,翻閱文獻史料,再由父母親的回憶錄中尋找當年的蛛絲馬跡。此次專題順利完成,非常感謝單德興教授熱情參與企畫,並撰寫導論〈失蹤與顯影:山東流亡學生的故鄉與家園〉一文;宗翰劍及履及,為專題辛苦約稿;好友楊明告知母親當年就讀「員林實驗中學」的同學,至今每年都有聚會,讓我們聯絡上召集人戴安身。當年山東流亡學生周廷奎、郭兀、戴安身、朱炎(陳重仁訪問朱師母)的回憶,單德興說可用巴巴(Homi Bhabha)的說法來理解:「回憶絕非平靜的內省或回顧之舉。它是痛苦的重整,把肢解的過去聚合起來,以了解當前的創傷。」但要打破他們多年來的禁錮,還是費了一番口舌作心理建設,告訴他們不要擔心,現在甚麼都可以說了!
專題中撰文的流亡學生的第二代:陳芸娟、楊明、張雪媃、苑舉正、王蘭芬、陳樹群,除了長輩的口述,因愛及親情的理解,深刻體會父親在過去歲月所受的創傷。讀到陳芸娟「我永遠忘不了當我拿著獎狀回家時,爸爸笑得合不攏嘴的樣子,因此即使我念到碩士畢業,甚至教書,一切的表現都是想換取爸爸爽朗的笑聲和欣慰的表情」時,孺慕之情感同身受,不禁潸然淚下。
正如單德興所說,從匿跡到顯影,從單一到多元,從漂泊離散、落地生根到開枝散葉,山東流亡學生既是中華民國近代史上獨特的一章,也是台灣數百年移民史的一部分,個中的意涵有待持續不斷的發掘與闡揚。
疫情減緩了,但等不到緩慢春天的到來,幾位前輩作家:於梨華、秀陶、趙天儀、鍾肇政相繼過世。他們的作品、風采,在艱困時代堅持創作的身影,不斷浮現腦海。忍住悲傷難捨,迅速約稿,編輯部趕工加班,為了及時將他們為創作、為文學奮鬥的一生,鐫刻下來,無論風雨陰晴,能時時溫暖、照亮許多文學心靈。
閱讀更多

目錄

編輯室報告  ◆封德屏
           
自由談
〈寫給日常的詩〉
世界靜寂下來的時候  ◆向陽
〈隨想曲〉
老友怎麼了?  ◆周志文
〈交換陰影〉
六月‧彼岸花  ◆韓麗珠
〈四百擊〉
液態王家衛:關於《重慶森林》  ◆毛尖
〈找一角〉
邊境之間  ◆賀淑芳
〈龔鵬程專欄〉
隔離中的觀賞  ◆龔鵬程



專題 從匿蹤到顯影──山東流亡學生紀事
失蹤與顯影──山東流亡學生的故鄉與家園  ◆單德興
不堪回首話當年  ◆郭兀
回首澎湖七十年  ◆周廷奎
流亡學生們,如今都在哪了?專訪戴安身  ◆崔舜華
飢餓的記憶──訪朱炎的夫人許麗卿女士  ◆陳重仁
爸爸與我  ◆陳芸娟
如果鄉愁會遺傳  ◆楊明
一些沒說的話  ◆張雪媃
我的父親與713事件  ◆苑舉正
老王的三次後悔 王蘭芬
父親回家了  ◆陳樹群
我所經歷的「澎湖案外案」  ◆管仁健
行過死蔭的幽谷──山東流亡學生與其文學創作  ◆侯如綺
內心裡跟山東流亡學生研究的一點心情  ◆林寶安


草原副刊
一列青山  ◆劉崇鳳
霧的赫爾辛基  ◆魯蘆
今夜蛙來放送  ◆林念慈
南國海獸  ◆林益彰

談文論藝
〈此岸彼岸〉
建立在集體框架下的個體記憶──從香港電影到專欄的日常敘事  ◆楊明
〈戰後詩風景〉
速寫山林風情畫,點描人間浮世繪──單純意義的狩獵者,感覺重於精神的喬林  ◆李敏勇
〈投稿〉
唐僧嗜飲──佛教戒律合乎人情  ◆高全之

書的世界
〈名家書評〉
文字守護抗爭的記憶──讀韓麗珠《黑日》  ◆龔萬輝
偏離了「愛」的普通命運──讀《九歌108年小說選》  ◆童偉格
當時間成為時間的時候──讀《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朱嘉漢
剖心?探愛?既暴烈又溫柔的……讀虹影《羅馬》  ◆黃錦珠
暴風雨中拋出的憂思與抒情──評介宇文正《我是最纖巧的容器承載今天的雲》  ◆須文蔚
解謎陳淑瑤《雲山》  ◆張瑞芬
〈序跋〉
和權《記憶的香茗》推薦序  ◆李怡樂
鍾玲《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推薦序  ◆高天恩、單德興
〈投稿刊登〉
以文學轉化生命的沉重和傷痕──讀林婉瑜《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  ◆楊瀅靜
怎一個「驚」字了得──讀劉靜娟《驚驚袂著等》  ◆應鳳凰
具體而微的湮滅之後──讀吳明益的《苦雨之地》  ◆林佑

人物春秋
〈資深作家〉
我有自信,讀文學不會餓死──專訪顏崑陽與他的人生「突圍」  ◆蔣亞妮
〈文壇新秀〉
孤獨的人在上海──徐禎苓與她的《時間不感症者》  ◆李時雍
〈懷念秀陶〉
秀陶走了,佩服他對詩文的堅持和強悍  ◆向明
〈懷念趙天儀〉
哲人其萎,敬慕長在──追思詩人趙天儀前輩  ◆向陽
追憶趙天儀老師――朝夕相處的靜宜大學時期  ◆邱若山
關懷台灣兒童文學的趙天儀  ◆邱各容
紮根的蘆葦不彎腰  ◆李敏勇
〈懷念於梨華〉
姐弟情緣—─生命如夢  ◆於幼華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悼於梨華  ◆傅士玲
〈懷念鍾肇政〉
永恆的文學典範──鍾老  ◆彭瑞金
庚子悼亡,一個艱難又輝煌的世代日漸殞落……  ◆黃秋芳
貫通過去,預示未來:鍾肇政的「現代主義時期」  ◆朱宥勳
我當「抓耙仔」  ◆馮輝岳

我們的文學夢
野蓮出庄:食物書寫、民謠與全球化  ◆鍾永豐

島嶼串流
台東‧花蓮‧屏東‧高雄‧澎湖  ◆柯品文等


銀光副刊
〈舌尖到心底的溫暖〉
白芽奇蘭  ◆蕭蕭
〈星雨樓續抄之十一〉
懷疑是智慧,但堅信是美德  ◆王文興
〈蒙罕城傳奇之六〉
露西鑽石行天空  ◆張系國
〈夜雨西窗〉
如見故人:從兩個專訪看萊特曼  ◆童元方
朱校長教我:「寫作別惹禍」  ◆黃永武


閱讀更多

雜誌簡介

此電子雜誌為PDF格式。


購買提醒:

1.《文訊雜誌》為電子雜誌,不會有紙本雜誌寄送。購買前請先免費試閱,了解其閱讀形式。
2. 訂購《文訊雜誌》電子雜誌產品,享有 udn 網站會員提供的服務,恕無法享有《文訊雜誌》雜誌紙本提供的訂戶服務。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面向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草原副刊/青年筆陣」:包含「自由談」「草原小調(短專欄)」等子欄目,納入青年作家們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草原副刊」亦開放投稿。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終生投身文學的長者們的智慧風華、黃金盛年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匯整近期文學新作資訊,並邀約出版人書寫工作心情,或製作藏書家或編製過程等主題小輯,反映時代文學脈動與品味。
◎「談文論藝」:追溯文學史或當代藝文現象的重要課題、代表性作品與人物,其他藝術類別與文學的跨度交會地帶。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呈現前輩作家們熟成持重的書寫堅持。 (以下單元不定期刊出)
◎「人文關懷」: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
◎「采風誌」:呈現、探勘各地的藝文環境,以及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造島運動」:以近年台文中文系所畢業生、研究者們對當代文學環境以及昔往豐富文史資源所做的種種「再轉化」的激活努力為主軸,呈現突破傳統知識構築與推廣體系的殊異風景。
◎「推浪者們」:專訪戮力提升文學教育與養成想像力的團體或機構。
◎「田野通信」:非虛構書寫者們(包含社會報導、人類學、歷史、民俗、紀錄片等)的取材記錄,或者累積材料、觀點、感性的工作過程,或者取材期間亦值得記述的軼事。
◎「遠方」:離開島嶼的人,他鄉作故鄉的人,以台灣作為第二故鄉的人,時空遙隔之際,他們如何將日常生活轉化為文學書寫?或者,他們如讓使文學融入異域的日常中?

閱讀更多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