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 琅琅悅讀

活動專區 愛書任務《金光閃閃大銀幕》 琅琅書店周年慶9/10~10/15 福智《即使你已忘了我》新書首月85折


取消 確認

News
文訊雜誌 第403期

文訊雜誌

第403期
所有期數103
出 版 社
出刊頻率
月刊
格  式
PDF  不提供電子書檔案另存下載
半年6期
NT$ 799
訂閱
一年12期
NT$ 1499
訂閱
單期定價 NT$ 200
NT$ 140
單期定價 NT$ 200
NT$ 140

所有期數

出版資訊

出版日期
2019-05-01
線上出版日期
2019-05-02
分級
普級
語言
繁體中文
閱讀更多

本期介紹

編輯室報告
山知道,文字也都知道

我不曾爬過山。是說真正的山啦。
四體不勤,儘管很羨慕那些「說走就走」的傢伙,卻無法即知即行地冒險,上山探尋絕景。但聊以慰藉(?)的,做書、編雜誌的這些年間,不免偶有這樣的聯想,編輯職人們的經歷,不也頗像是一程程山路跋涉嗎?
編者的山,是什麼呢?同業們必定各有自己的解釋版本。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禮那句最常被引用的名言,為什麼爬山?「Because it is there.」,可能比較有機會統括,轉喻,編者們進入或留駐編輯台的動機或心境。
我僅能催動個人的感覺與想像。
在深林或陡坡的字裡行間覓路、開路。踏過同一條關注、情節溪流數次。尋錯如辨識上帝意外留下的造物驚嘆號。以頁碼作階,書眉為標。輕觸、諦聽與凝視:紙頁摩娑指膚如野芒翻飛,梭尋參考書籍似墊腳溪石。想像:時光如樹隙篩落的影子跑馬似輪轉。
震懾於經驗、智識與理解以外的創作奇想或以歲月積累的削切琢磨之工。(不能)判斷錯誤的準備、恐懼與控制。
傾盡生命,也換取生命;經歷一切,再放下一切。
不同於日常街巷散步,在山途中,編者們更細細咀嚼、連結,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及生命的意義。在通過某一段稜線、以全身心感受群山與諸神圍繞,再度確認自己的眇小。因此,爬山,或許也是學習(對山)謙遜、示弱,在這過程中使五感敏銳專注,察知身體的贅滯與輕盈,檢視心靈尚可稱之為強韌以及還不夠強韌的地方。
雖然說爬山最好還是親自體會,但有多次進出山裡的人們以文字留下足跡,仍值得慶幸可喜:譬如《幼獅文藝》2016年製作的「編輯!你的世界」專輯,或《文訊》2015年春連續兩期「台北出版記憶:文學手工時代」專題,以及網路閱讀誌《OKAPI》的「編輯、編急、鞭擊」單元,都可說是精采的集體出團了。個別的登山者,如陳穎青、黃威融、康文炳、王乾任等,都曾以專書著作貢獻容易上手的教戰技法與做功課方向;而前輩與同代人們如封德屏、林黛嫚、許悔之、張清志、王聰威兼具文學性的編輯台報告結集,更鐫記著漫行於時代的刻度。廖志峰、陳夏民、編輯小姐Yuli則各以文或圖亦淚亦笑地傳達了山行者的苦樂。宇文正的《文字手藝人》,或推溯多年前孫如陵先生的《副刊論》,則幾可說是嚮導手冊了。它們都讓我們籌製本期專題過程中,少走些重覆路徑,並給予很多啟發與激盪。
在山裡,編者們有不同於作者的孤獨。多半情況是這樣,不論媒介,作者們正要下山,編者們這才正要上山。也常有例外,同業們練就分身術,一邊獨自走入山中,同時也緩慢靜定地陪同作者下山,再上山,自己也是如山一樣的存在。
孤獨的登山者總是默然。或許正因此,人們難得聽到(因而慣於忽視、誤解、過度想像)編者們的聲音。近年開始出現類似「編輯之夜」的分享活動,或者在大學教室、民間寫作課程上,獨立書店裡,偶爾也見編者開講,是讓人非常樂見的時代轉變;只是就我所知,作為續航動力,之於編者我輩需要的真正認識、尊重與體貼,還遠遠不夠。而在今天,人們對出版的山、文學的山的認識、親近、敬畏程度也在快速下滑、傾斜。除了作者為主的山行體驗、觀點外,我們由衷渴望編者們帶來不同視角與感受的,「山的消息」,以及他們在其間修之行之,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體會。
作為編者,您正在山裡,或正在前往山裡的路上?見過怎樣的百岳風光?我們非常非常想要聽您說說呢。(丁名慶)
閱讀更多

目錄

編輯室報告  ◆丁名慶

自由談
〈哪有什麼非虛構〉
獨裁者的愛情  ◆阿潑
〈珊蒂化〉
老虎在哪裡  ◆馬翊航
〈自怡微言〉
消費女性與女性消費  ◆張怡微

本期專題 編輯台是不是修羅場──編者們的人生修業與斜槓日常
〈技術本位〉
歡迎投稿各類文學創作……  ◆孫梓評
同學少年都不錯  ◆馬翊航
給下一輪有志出書者的碎念備忘錄  ◆羅珊珊
微型VS獨立──廖志墭╳許家旗:我們這個世代的出版編輯學  ◆劉佳旻
〈編者的斜槓日常清單〉
作為編輯,你必須接觸的……  ◆丁名慶
我想重編一本書……  ◆簡伊玲‧趙啟麟‧陳怡慈‧陳夏民‧吳令葳‧王家軒
Q&A之一
〈未來昔日〉
走自己的路──葉美瑤╳瞿欣怡:幫作者發聲,或與社會溝通?  ◆沈欣柏
給文學一點時間,而非時代  ◆賴宣羽
想做的事,延遲的事,重新學習的事──訪行人總編輯周易正  ◆陳琡分
Q&A之二
撿字  ◆神小風
棄的柱子  ◆胡靖
〈苦樂一瞬〉
我是一座(抖M的)橋  ◆施彥如
「這時候只要笑就可以了」的編輯生存指南  ◆A編工事中
謝謝音樂讓我重新自我感覺良好  ◆謝至平
離開編輯台後,我如何以鹽酸照顧身心  ◆栗光
Q&A之三
〈致親愛的編輯〉
「愛寫」與「天編」的對話  ◆劉梓潔、許婷婷
來自星星的編輯  ◆方清純
我偉大的編輯們  ◆湖南蟲
對出版過程的期待──更優雅的專業對抗流程  ◆李奕樵
小河姊姊  ◆劉崇鳳

我們的文學夢
詩的模糊式告白  ◆林婉瑜

草原副刊
〈離群者〉
消失的村子  ◆崔舜華
〈盼你在此 Wish you were here〉
離去,抑或留下  ◆連明偉
冗贅時刻〉
惡之華  ◆廖梅璇
〈東陽夜怪〉
如果悟空寫作  ◆陳柏言
〈給軟體撰寫者的小說創作指南〉
其四,小說語言的遞迴特效  ◆李奕樵
〈當幼鹿尋覓語言〉
蠶,鶴,字母  ◆曹馭博
〈遠方的空地〉
橋上(下)  ◆許正平
〈普魯士學派〉
爸爸是陳昇  ◆楊隸亞
〈果菜場〉
廚運  ◆盧慧心
〈失樂園〉
飛鵝傳書  ◆胡晴舫
前世  ◆吳緯婷
客人神  ◆王伯慆
詩二首:我們掉落過、比黑暗更遠  ◆沈眠
鯨魚為什麼會爆炸?(下)  ◆段佩妤

2019台北文學季特輯
頂加上的文學夢──一個作家的城市移居與創作  ◆劉梓潔
寄居蟹  ◆徐珮芬
房東阿姨的算數  ◆徐禎苓
某個地方  ◆林妏霜

談文論藝
〈此岸彼岸〉
跨時空的故事傳播──我們在文學裡讀到什麽?  ◆楊明
〈劇場客燒〉
街上的即興(之二)  ◆雙人徐
〈戰後詩風景〉
意識的覺醒,語言的覺醒──林宗源(1935~)的鄉土性與國族觀  ◆李敏勇

書的世界
出版人札記2019.5  ◆林歆婕‧蘇莞婷‧邱懷慧
〈華文新書訊息〉
2019年3~4月華文文學出版品略覽  ◆楊迪雅
〈書評〉
大人的繪本必修課──讀林真美的《有年輪的繪本》  ◆高大威
尋覓,護持一朵亮光──讀鄧慧恩《亮光的起點》  ◆黃錦珠
文章適可見為人──讀吳晟《我的愛戀 我的憂傷》  ◆林麗雲
雅俗集成下的情深如許──讀阿盛《海角相思雨》  ◆黃雅莉
尋找自我的名字──讀楊婕《她們都是我的,前女友》  ◆游勝輝
〈序跋〉
僅是不能數螞蟻──《情與美的絃音》主編後記  ◆趙淑敏

人物春秋
〈暢藝人生〉
批判西潮五十年──何懷碩教授四新書發表答問  ◆何懷碩
〈懷念柯慶明〉
到上都之路──懷念柯慶明老師  ◆唐捐
稍等咧老K  ◆呂興昌
大師兄與我  ◆陳怡蓁
拓展中國文學研究範疇的柯慶明  ◆高全之
〈懷念藍明〉
和司馬笑約會去了──悼念藍明  ◆隱地
〈作家的批信〉
台灣鄉土文學的守門人尉天驄  ◆向陽
〈字以作頁〉
火耕的人──專訪崔舜華與新作《神在》  ◆謝子凡
〈作家相談室〉
韓麗珠、騷夏港島散步談散文與生活  ◆騷夏
〈流水與帳〉
明天水煮蛋  ◆陳淑瑤
滷汁  ◆姚秀山

活動
心頭舌尖的一句話──有意思的「悅聽文學」  ◆徐惠隆

銀光副刊
〈金黃的田畝〉
我為郵者詩  ◆魯蛟
〈星雨樓續抄之二〉
比夢還要超現實  ◆王文興
〈鳥籠天下〉
雕刻自己的刀子  ◆管管
〈一葉心舟〉
駱以軍敏感心靈的起伏  ◆鍾玲
〈詩與歷史的交會〉
敦克爾克大撤退與多佛海岸  ◆黃榮村
纏腳的妗婆  ◆高鳳池
走路的回憶  ◆台客
台灣俳句十帖  ◆邱各容
文學芬多精  ◆朱佩蘭
就是無法複製  ◆邱傑























閱讀更多

雜誌簡介

此電子雜誌為PDF格式。


購買提醒:

1.《文訊雜誌》為電子雜誌,不會有紙本雜誌寄送。購買前請先免費試閱,了解其閱讀形式。
2. 訂購《文訊雜誌》電子雜誌產品,享有 udn 網站會員提供的服務,恕無法享有《文訊雜誌》雜誌紙本提供的訂戶服務。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面向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草原副刊/青年筆陣」:包含「自由談」「草原小調(短專欄)」等子欄目,納入青年作家們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草原副刊」亦開放投稿。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終生投身文學的長者們的智慧風華、黃金盛年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匯整近期文學新作資訊,並邀約出版人書寫工作心情,或製作藏書家或編製過程等主題小輯,反映時代文學脈動與品味。
◎「談文論藝」:追溯文學史或當代藝文現象的重要課題、代表性作品與人物,其他藝術類別與文學的跨度交會地帶。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呈現前輩作家們熟成持重的書寫堅持。 (以下單元不定期刊出)
◎「人文關懷」: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
◎「采風誌」:呈現、探勘各地的藝文環境,以及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造島運動」:以近年台文中文系所畢業生、研究者們對當代文學環境以及昔往豐富文史資源所做的種種「再轉化」的激活努力為主軸,呈現突破傳統知識構築與推廣體系的殊異風景。
◎「推浪者們」:專訪戮力提升文學教育與養成想像力的團體或機構。
◎「田野通信」:非虛構書寫者們(包含社會報導、人類學、歷史、民俗、紀錄片等)的取材記錄,或者累積材料、觀點、感性的工作過程,或者取材期間亦值得記述的軼事。
◎「遠方」:離開島嶼的人,他鄉作故鄉的人,以台灣作為第二故鄉的人,時空遙隔之際,他們如何將日常生活轉化為文學書寫?或者,他們如讓使文學融入異域的日常中?

閱讀更多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