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 琅琅悅讀

活動專區 愛書任務《金光閃閃大銀幕》 琅琅書店周年慶9/10~10/15 福智《即使你已忘了我》新書首月85折


取消 確認

News
文訊雜誌 第414期

文訊雜誌

第414期
所有期數103
出 版 社
出刊頻率
月刊
格  式
PDF  不提供電子書檔案另存下載
半年6期
NT$ 799
訂閱
一年12期
NT$ 1499
訂閱
單期定價 NT$ 200
NT$ 140
單期定價 NT$ 200
NT$ 140

所有期數

出版資訊

出版日期
2020-04-01
線上出版日期
2020-03-30
分級
普級
語言
繁體中文
閱讀更多

本期介紹

越過黑夜的盡頭

患難見真情,危機也照現周遭隱藏的險惡,更快速激發出人的潛能。
疫情剛開始,作家林立青就擔心我們的口罩不夠。《文訊》與資料中心專職、兼職的同仁不少,還不時有訪客;紀州庵是開放的館舍,有書店、茶館、古蹟、多功能教室。我們做了嚴密的防範,未戴口罩或沒有口罩的我們供給,但很快口罩就告急,緊接著是酒精,而準確的額溫槍始終缺貨。但總在最後時刻,問題解決了,因為有熱血同仁鍥而不捨,盯著網路、到處奔走搶購,也靠著許多朋友「林立青們」的鼎力相助。
二月中,來館人數銳減,預定活動頻頻取消。同仁們積極應變,調整人力及商品服務方式,溫柔堅定的解釋我們的防疫措施,讓仍然定時造訪的老顧客能安心。一日天氣大晴,園內櫻花怒放,踏入館舍,同仁興奮告知:「今天茶館客滿,書店生意也很好耶!」想必是近日大家悶的慌,出來走動,順便帶本書回家看。高度緊繃焦躁的日子,似乎能從閱讀中找到更多深沉安定的力量。
疫情出乎預料的頑強,許多企畫、專案不是限縮延宕就是胎死腹中。儘管平日慎小謹微,不犯大錯,可以有守,但滔天浪濤下,益顯自己的脆弱渺小無力,不無惶恐,尤其不知何時會是黑夜的盡頭?
本期專題「在春天,讀一家舊書店」,包括:舊書店家族故事,尋書人的領路導讀,藏書家的世代對話,董橋的珍藏書風景,台北舊書店精選散冊。傅月庵在專題卷首〈時光之書〉一文中,開宗明義拋出「人為什麼會喜歡舊?」,他說「新會變成舊,肯定經歷一段時光,並且倖存下來。披瀝即淘汰,優勝劣敗,新生事物縱浪時間長河, 隨著水流翻滾衝撞,偽劣假貨早經陣亡,最後還能保存下來,品質自有一定水準。」為舊書、老書定了錨。
難得的是邀請擁有「當代華文世界裡第一流的文章大家」美譽的董橋先生,得〈愛書瑣記〉一文。文章開頭「老人冷清,分外懷舊,愛說故人猶如庭中樹,一日秋風一日疏。朝夕相伴那幾架子老書我最念顧,賣書給我的許多書賈故人也常在心中。大半不在了,說綠意疏落不如說枝葉頹禿」幾句話就讓人揪心。接著略述他訪書、獵書的過程:孔雀華麗精裝的《魯拜集》(Rubaiyat);最考究最堂皇的英國散文泰斗藍姆(Charles Lamb)全集,一套12冊,12幅封面皮畫是藍姆筆下人物的幽靈;因為愛讀〇〇七間諜小說,終於湊齊原裝初版14部;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傲慢與偏見》等五部小說初版收齊。不僅嘆為觀止,開了眼界,更深刻感受讀書愛書的董橋,其念舊惜物的情懷。
舊書的經營,需要時間累積,需要經驗傳承,更需要對書的深情及愛好。1967年,「舊香居」第一代店主吳輝康,從「日聖書店」起家,至今第二代吳雅慧接棒,除經營舊書店外,再增設「藝空間」,專為書籍文物舉辦各類主題展。最近又開了一家「無人書店」,讓書有再次與人相遇的機會。而一九七○年代在廈門街開設「王家書店」的王世襲夫婦,姊夫蔡耀宗過世,面對姊姊的辛苦孤單,一句「我們給你靠!」牽成了蔡家近半世紀的舊書經營。從「王家書店」到光華商場「地下22號」,兄弟姊妹、妯娌姑嫂,全家一起學著挑書、搬運、清潔、修復。這樣累積的經驗,各自的努力,造就日後的茉莉、胡思、雅博客在二手書店中展現不同的特色。
一位好友總把喜愛的書多買一本送我,18歲時第一次收到的就是《葉珊散文集》及《非渡集》。書中古典及淒冷的意象,令我著迷,自此產生對文學的景仰及追尋。日後在《文訊》工作,舉辦座談、研討會,才比較有機會見到楊牧。他的文字是我的文學啟蒙,多次見面,我都沒向他說出心中的感謝。庚子三月不寧靜,楊牧過世尤慟。人已去,欲言無從,心悵惘。
閱讀更多

目錄

編輯室報告  ◆封德屏
           
自由談
〈寫給日常的詩〉
被恐懼佔領的城堡  ◆向陽
〈隨想曲〉
《悲歌》漫談  ◆周志文
〈交換陰影〉
食物敘事學  ◆韓麗珠
〈找一角〉
有些東西不會化為烏有  ◆賀淑芳

專題
總刊頭
〈導論〉
時光之書  ◆傅月庵
台北書店地圖  ◆莊子瑩
〈專訪〉
廣邀雅博客,胡思茉莉香──金門蔡氏家族的舊書情緣  ◆陳學祈
放不下那些書和老客人──穿過一甲子的古今書廊  ◆石芳瑜
書緣,人情,舊香居  ◆吳浩宇
〈專文〉
愛書瑣記  ◆董橋
〈座談〉
藏書遍歷,與書結緣──藏書家眼中的舊書業  ◆高苦茶
〈異國之書〉
遇見《赫洛與勒安得耳》──我的西洋古書之旅  ◆劉興華
荷蘭舊書店與書肆的稽古  ◆翁佳音
神保町物語──談日本最有規模的古舊書店群  ◆林景淵
〈地方書景〉
如何為無價的書店定價──談台中舊書店與中央書局  ◆蔡承允
流連於舊書的烏托邦──各具特色的「墨林」與「城南舊肆」  ◆朱英韶
沉浸在二手舊書店的閱讀老時光──復興二手書店、等閑書房  ◆柯品文
縱谷裡的閱讀時光──舊書舖子、時光二手書店  ◆陳昱文

特輯
刊頭  ◆陳怡絜
我的風格永遠存在  ◆韓良露
但我想念多麼美好跟你在複數裡  ◆葉覓覓
停下電車的方法  ◆神小風
生活中最好的事  ◆馬翊航
遺下的愛繁衍壯大  ◆蔡素芬
吃不到蘿蔔的驢子  ◆阿尼默
想告訴你,你非常好  ◆江鵝
人生是四季常輪  ◆廖玉蕙
寒冷卻溫暖  ◆盧郁佳
時間或也可改變些什麼  ◆阿潑

特別報導
攝影可以達到的地方──借光:陳傳興攝影展  ◆汪正翔

草原副刊
異鄉魂,島嶼神──來自馬祖漁村的守護神──陳將軍  ◆劉枝蓮
東周裂國誌  ◆紀小樣
轉蓮花  ◆趙文豪
時間屑  ◆陳偉哲

談文論藝
〈此岸彼岸〉
人性的傳播與隔離──文學裡的疫疾感染了什麼?  ◆楊明
〈百草言〉
「中國故事」之二──「老台胞」  ◆黃英哲
〈戰後詩風景〉
從聽診器診斷台灣,呼喚福爾摩沙與美的日常巡禮──江自得實證性與觀念性交織的詩意吟詠  ◆李敏勇

書的世界
〈名家書評〉
一畝田的馬華文學──讀黃錦樹《時差的贈禮》  ◆龔萬輝
老實書寫,老實生活──讀《情味香港》  ◆袁瓊瓊
「做得一人份的人」──讀蔡烈光《陳年往事話朱家》  ◆童偉格
自然的真意──讀陳玉峯《雞屎藤》  ◆朱嘉漢
小歷史與大歷史的交響曲──讀王拓《阿宏的童年》、《吶喊》、《呼喚》三部曲  ◆黃錦珠
一本重返現代詩植物園的導覽手──評介凌性傑《2018臺灣詩選》  ◆須文蔚
發達學院主義的抒情詩人──評范銘如《書評職人:失憶時代的點書》  ◆張瑞芬
〈序跋〉
走著走著,就這樣去到了遠方──凌明玉《我只是來借個靈感》推薦序  ◆吳妮民
長青照眼──評隱地《美夢成真──對照記》  ◆張春榮
回首那狼烟起處  ◆秀實

人物春秋
〈資深作家〉
小說應該是社會學──專訪方梓  ◆文訊編輯部
〈文壇新秀〉
所有暴烈終將熬成一顆糖──張馨潔的安生與寫作  ◆方郁甄
〈懷念作家〉
刊頭
健全知識分子典範的殞落  ◆須文蔚
繼續在天上書寫──紀念楊牧  ◆陳義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略記我與楊牧的文學因緣  ◆何寄澎
楊牧與「新潮叢書」──謹以本文悼念楊牧先生  ◆李瑞騰
〈作家相談室〉
蘭陽與嘉南  ◆郝妮爾‧謝金魚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
澳門‧馬來西亞‧北美‧南美  ◆陸奧雷等

島嶼串流
宜蘭‧基隆‧大台北‧桃園‧新竹‧苗栗  ◆楊書軒等

銀光副刊
〈星雨樓續抄之九〉
每個人都是大藝術家  ◆王文興
〈愛亞極短篇〉
哎~喲~你好  ◆愛亞
〈我的小小江山〉
文學市長 文學嘉義  ◆渡也
〈人間風景〉
木刻的韻味  ◆樂茝軍
〈田園伴農〉
水稻望花  ◆岩上
〈日升日落〉
掃葉人  ◆李有成
圓裡園外:九十頑童寧可寫臉書  ◆寧可
大姐,我很幸福  ◆高鳳池
午後紫藤廬  ◆張錯
海的頻率  ◆靈歌
思親吟  ◆周伯乃
閱讀更多

雜誌簡介

此電子雜誌為PDF格式。


購買提醒:

1.《文訊雜誌》為電子雜誌,不會有紙本雜誌寄送。購買前請先免費試閱,了解其閱讀形式。
2. 訂購《文訊雜誌》電子雜誌產品,享有 udn 網站會員提供的服務,恕無法享有《文訊雜誌》雜誌紙本提供的訂戶服務。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面向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草原副刊/青年筆陣」:包含「自由談」「草原小調(短專欄)」等子欄目,納入青年作家們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草原副刊」亦開放投稿。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終生投身文學的長者們的智慧風華、黃金盛年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匯整近期文學新作資訊,並邀約出版人書寫工作心情,或製作藏書家或編製過程等主題小輯,反映時代文學脈動與品味。
◎「談文論藝」:追溯文學史或當代藝文現象的重要課題、代表性作品與人物,其他藝術類別與文學的跨度交會地帶。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呈現前輩作家們熟成持重的書寫堅持。 (以下單元不定期刊出)
◎「人文關懷」: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
◎「采風誌」:呈現、探勘各地的藝文環境,以及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造島運動」:以近年台文中文系所畢業生、研究者們對當代文學環境以及昔往豐富文史資源所做的種種「再轉化」的激活努力為主軸,呈現突破傳統知識構築與推廣體系的殊異風景。
◎「推浪者們」:專訪戮力提升文學教育與養成想像力的團體或機構。
◎「田野通信」:非虛構書寫者們(包含社會報導、人類學、歷史、民俗、紀錄片等)的取材記錄,或者累積材料、觀點、感性的工作過程,或者取材期間亦值得記述的軼事。
◎「遠方」:離開島嶼的人,他鄉作故鄉的人,以台灣作為第二故鄉的人,時空遙隔之際,他們如何將日常生活轉化為文學書寫?或者,他們如讓使文學融入異域的日常中?

閱讀更多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