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漢澄/睡眠古今談
睡眠的想像
你睡得好嗎?睡得不好是正常的。現代生活讓人滿是焦慮與心事,一夜好眠並不尋常,失眠在現代社會是重要疾病,需要專業醫療的介入。古人其實也睡得不好,但很少抱怨這個,因為他們不怎麼在意。「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壽命短,活著而感到快樂的時間更短得可憐,所以捨不得睡。《古詩十九首》說:「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羅馬詩人賀拉斯(Horatius Flaccus)的「抓住今天」(carpe diem)一詞,至今仍是西方的格言金句。怎樣抓住今天?假裝太陽沒有下山,不睡覺就是。有些古人熬夜享樂,另一些古人則選擇熬夜精進,對自己的肉體虐待「懸梁刺股」傳為美談。宰予只不過白天打了瞌睡,就讓孔子說出「朽木不可雕也」那樣的重話。基督教當中比較勤奮的教派,也把過多的睡眠當成是浪費生命的道德罪過。古人不鼓勵睡得多睡得好,所以沒把睡覺當成值得探討的醫學問題。
古埃及醫學權威《埃伯斯紙草卷》不注意睡眠本身,卻很在意解讀夢境的吉凶,把睡夢看作神明與人的溝通管道。《黃帝內經》說睡與醒是人體呼應日夜陰陽交替產生的變化,應當依據四季的日照時間來調整睡眠:春天夏天要「夜臥早起」,冬天要「早臥晚起」。也重視解夢:「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焫;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換句話說,睡眠本身不是重點,它所反映出來的身體隱憂才需要注意。
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睡眠是「四肢的血液流向身體的內部所造成」。羅馬的蓋倫醫師不談睡眠本身,卻也很愛解夢,解夢的路數跟《黃帝內經》出奇神似。蓋倫說,夢到大火的人,身體正因為黃膽汁過盛而受苦,夢到煙、霧或漆黑一片的人,是黑膽汁過剩,夢到冰與雪的話,則是黏液病作怪。這跟《黃帝內經》的「陰氣」、「陽氣」、「肝氣」、「肺氣」作怪而分別造成不同夢境的說法根本一模一樣,只不過把「氣」換成了「體液」而已。
中世紀時,宗教與巫術等玄怪思想是主流,醫學研究停滯,對睡眠沒有什麼新的見解。十七世紀後人們改觀,開始用自然與機械的角度來理解人體。人的意識被正確的定位在腦部後,與意識有關的睡眠也就成為科學家研究並發表假說的主題,但還是以想像居多。法國大哲學家兼科學家笛卡爾認為,「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s)從松果體流出造成腦室塌陷,人就會睡著。英國的解剖學大師湯瑪士‧威利斯醫師則主張,睡眠中人體的動物精神得到休息,但位於小腦的動物精神反倒活躍起來,偶爾變得不受控因而產生夢境。
睡眠的科學
十八世紀的睡眠學說大致分為兩派,一派認為人會睡著是因為血液流向了腦部,造成腦部壓力升高,從而阻滯了動物精神。另一派則持相反的意見,認為睡眠是由於血液由腦部流到身體其他部位的關係。到了十九世紀,科學家擁有的知識技術增長許多,知道了大腦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結,從而拋掉了不靠譜的血流學說,開始強調睡眠與腦細胞訊息傳遞的關聯。
二十世紀開始,科學家在人腦記錄到「腦波」,而後發現睡眠分成許多不同的階段,分別具有獨特的腦波變化。「非快速動眼期睡眠」(Non-REM Sleep)時,腦波呈現不同程度的慢波,而「快速動眼期睡眠」(REM sleep)時,慢波消退,腦波一變而為神似清醒時的活動狀態,此時人會作夢,兩眼會快速滴溜溜地轉動,身體的其他肌肉則會完全麻痺。當時的科學家也已經在人的大腦深處發現一些掌管睡眠的關鍵構造,了解到睡眠不像前人所想像的只是腦部的被動休息,其實人腦有個「睡眠調節中樞」主動引發睡眠,並利用睡眠來調節神經與身體的生理。
我們為什麼需要睡眠?這個問題到今天也沒有清楚的答案,但是累積多年的科學證據之後,對之已經有粗淺的了解。人類與其他動物甚至植物一樣,都遵從著物種內在的「生理時鐘」。生理時鐘是生物為了適應地球的日夜與季節變化而演化出來的生理循環,而睡眠正是動物日夜生理時鐘的最重要一環。睡眠的構成,基本上就是我們大腦的睡眠中樞周期性地交替進行「非快速動眼期睡眠」與「快速動眼期睡眠」兩種活動,選擇性地壓抑或激活不同的腦與身體機能,直到足夠了再將我們喚醒。
大腦的非快速動眼期睡眠算是「休息態」,但並不是停機耍廢,而是在積極重整自己的神經徑路,調節神經元之間的突觸活性以及內分泌功能。記憶的「鞏固」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足夠的非快速動眼期睡眠。而快速動眼期睡眠(作夢)大幅激活掌管感情的邊緣系統,人的夢境因此經常帶有很強烈的感情成分,它極可能負有為我們清理累積的「情感垃圾」、調節情緒平衡的責任。所以人要是長期睡得不夠或睡得不好,第一會智能衰退,第二會精神失常,第三會影響身體健康。
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的睡眠,跟其他許多的生理或病理現象一樣,從人類有史以來就一直被誤會著,一直到了近代腦科學出現茁壯之後,才得以撥雲見日。因為人對所有「不可解」的事物本能地好奇也本能地恐懼,為了滿足好奇與克服恐懼,人可以選擇尋求這件事物的客觀真相,讓未知變成已知,也可以自己創造出對這件事物的主觀解釋,用自欺來填補知識的空白。我們在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試圖對自身、對自然更加理解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這一點。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