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漢澄
作家好文
汪漢澄/薩滿的腦
在薩滿那樣熱鬧非凡,多采多姿的儀式當中,巫女或巫師煞有介事地進入「出神」狀態,為他人帶來重要的超自然指示時,我們難免會好奇(並且有點沒禮貌地)問一句:她(他)們是不是「裝」的呢?比方說金高銀與李到晛演得那麼傳神、那麼有說服力,如果她們演上了癮,「戲外搭檔」,到一個沒人認識演員金高銀跟李到晛的地方設壇營業的話,豈不一定門庭若市,誰會知道金高銀是「假」巫女呢?進一步說,她發揮出的法力與造成的功效,有沒有可能還遠勝過大部分的「真」巫女呢?
汪漢澄/冷凍大腦
劉慈欣的著名科幻小說《三體》前陣子被Netflix改編成影集,獲得不錯的評價。我當初就很喜歡《三體》的原著,主要是因為它夠「硬」。影集把人物與情節做了不少改動,讓作品的整體調性「軟」了不少,但還是滿好看的。情節中有個關鍵的技術是「低溫冬眠」,讓人能夠暫停人生,跨越很長的時間維度,在未來「復活」。一位罹患絕症的主角還拋棄掉整個身體,只把大腦冷凍起來,放上火箭奔向外太空。
汪漢澄/大腦的食物色情
時代變化太快,人的行為也是一樣。有些事以前想都沒想過會有人做,現在卻變得很正常。幾十年以前,若有人在餐廳拿出相機細拍每一道菜,頗不正常;若朋友把自己吃喝過的每樣東西都照給你看,他多半是瘋了。可是,現在大家都這樣。這並不表示現在的人精神比較有問題,而是以前的人照相跟獻寶沒有現在方便。要是古代有手機跟網路的話,我猜古人也會是這副德行。
汪漢澄/莎士比亞時代的死亡
劇作家跟小說家多少得有點變態,因為觀眾跟讀者不想看平淡的東西。想體驗乏味人生的話,繼續上班跟回家就好,何需花錢買票或買書?西方史上最傑出的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就滿是血腥暴力,還有非正常的死亡。方式千奇百怪,最常見是用劍或刀捅死,其他有砍頭、吊死、肢解、悶死、活埋、毒殺、蛇咬、野獸殺死、烤成肉派(!)、不明原因的猝死,甚至還有心碎、憂傷而死等。基本上當莎士比亞的筆下角色是件倒楣事,因為很難善終。
汪漢澄/摔到頭的國王
他最被世人津津樂道的「功績」,是陸續娶過六位妻子,然後砍掉其中兩位的頭。摩爾爵士之所以被他安上「叛國」罪名,就是因為本諸法理與信仰,強烈地反對國王廢掉首任皇后凱薩琳,另娶安妮。後來這第二任安妮皇后沒幾年就豬羊變色,被老公砍掉了腦袋。
汪漢澄/不昧紅塵
悲觀是什麼?樂觀又是什麼?由於中文的語言特性,我們對這兩個詞彙有著一定程度的誤解,常把「悲觀」與「悲傷」扯上關係,又把「樂觀」與「快樂」畫上等號。事實並非如此,在心理學的操作定義上,悲觀與樂觀都只是看事情的觀點,預測未來的傾向,與情緒沒有必然的關係。悲觀是「預期事情會往壞的方向發展」,有名的「墨菲定律」:「凡能出錯的就一定會出錯。」就是典型的悲觀。而樂觀則是「預期事情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汪漢澄/相信的大腦
說到底什麼是「相信」?就是「沒有客觀證據的情況下,主觀認定某事某物為真」。信仰、迷信,與相信是一樣的東西,差別只在對象與感受。「信仰」是自己認定某種崇高的事物為真,「迷信」是別人認定某種有點low的事物為真。而「相信」則是認定某些一般性事物為真,比方「我的男(女)朋友是愛我的」、「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