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安西王/不是偷來的聖史多倫

不是偷來的聖史多倫。圖/蕭伊珊
不是偷來的聖史多倫。圖/蕭伊珊

在歐美的傳統中,有三種經典水果甜點在歲末的節慶裡應景,傳遞溫暖與喜悅。

水果蛋糕與史多倫

每年到了十一月之後,美國超市烘焙部的架子上,就會擺出好幾種大小不同、造型各異的水果蛋糕,它們裝飾著糖霜、紅紅綠綠的酒漬水果與乾果,飄出陣陣濃郁香氣。這種糕點最早可追溯到古羅馬,以大麥、蜂蜜、乾果、堅果製成,被用作慶祝豐收。

由於中世紀十字軍東征,自中東帶回蔗糖,並學會以蔗糖製作蘭姆酒,從此便能更好地保存水果,並加入麵包或蛋糕中。不過,當時糖很貴,是節日與慶典上的奢侈品,到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才變得愈來愈普遍。水果蛋糕也與時俱進,除了加入核桃、杏仁等堅果,還有滿滿的糖與蘭姆酒醃漬的葡萄乾、櫻桃、無花果、柑橘皮等。當然,這道甜點仍不便宜,可也漸漸成為正式場合常見的一道佳肴,人們尤其喜歡在耶誕節來一塊。

記得學生時期有一個很有名的實驗,描述當主人在餵狗吃飯前先搖鈴,那隻狗後來只要聽到鈴聲便會流口水,而我每到年底聽見耶誕的鈴聲與歌聲,也會因為想到水果蛋糕而流口水。儘管年紀漸長,價格不是問題,但糖成了美麗的毒藥,只能偶爾買一份小塊的水果蛋糕。寫到這邊,又想起一口咬下時,酒漬水果的甜與濃郁的香氣,簡直自口腔直竄到心坎裡。

除了水果蛋糕,超市架上還有史多倫麵包(Stollen)。名為麵包但口感更接近蛋糕,也是加了許多浸泡過蘭姆酒的乾果、堅果、香料,以及杏仁膏與奶油。吃之前,稍微烤一下,再抹點奶油,配上一杯熱紅酒,光想就要醉了。

由於它的外層撒上糖粉,如裹著白布的襁褓嬰兒,彷彿象徵基督降生,所以也非常適合在耶誕節享用,又被稱為聖史多倫(Christstollen)。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的德國薩克森地區,且以德勒斯登的史多倫最為知名,如今每年的十二月初,德勒斯登還會舉辦史多倫節(Stollenfest)活動。

第一次在超市看到史多倫,沒有注意它比「偷」(stolen)的英文多一個「l」字母,心想為什麼會有偷來的麵包,差點鬧出笑話。後來,已當祖母的美國好友莫妮卡告訴我:「我的孫子也曾喜歡說,這不是偷來的,我們付錢了!」

以上兩種甜點都非常、非常、非常甜,要說三次才足以形容它們有多甜。一位在馬州國家健康總署工作的輔大生物系學弟告訴我,他在德勒斯登大學念博士學位時,曾特地帶史多倫回台灣,讓他的父親非常驚豔。但有一次在德勒斯登的市集,親眼見識史多倫的製作過程,「看到他們糖粉撒得好像不用錢似的」,便嚇得胃口全消。

寒冬中的珍貴甜點

市場上還有一種常見的、源自義大利米蘭的潘娜托內(Panettone),蓬鬆的口感接近甜麵包,因為也加了葡萄乾、柑橘皮及堅果的內餡,有一股特殊風味,是流傳全球的經典甜食。它的甜度適當,吃起來相對沒有負擔,可切片烤一下抹點奶油當作早餐,或再加一球冰淇淋,當作餐後甜點,最適合搭配黑咖啡,當然也可搭配紅酒或甜酒。

三種甜點的製作過程都很繁複,傳統上需要全家參與製作,並且提前幾周甚至數個月的準備,讓甜點「熟化」後,味道才會更加濃郁。這種耐心與等待的過程,也呼應了耶誕節全家人團聚的意義。

因著加了肉桂、丁香和豆蔻等香料,這類水果甜點被認為象徵耶穌誕生時,東方三聖帶來的乳香禮物。添加蘭姆酒,既象徵對東方基督教聖地的尊敬,更表達對一年收成的感恩與慶祝,而且酒和糖含量高,放在陰涼的儲藏室或冰箱可以保存數月,一直吃到開春復活節。它們是漫漫寒冬中最珍貴的甜點,也是美國人家庭聚會時常相互贈送的禮物。

去年是我在美國度過的第四十個耶誕節,社區裡有二十幾家來自台灣的鄰居,不記得從哪年開始,其中的幾家在感恩節、耶誕節和新年,會輪流到其中某一家聚餐,且每家各帶兩樣拿手好菜或甜點分享。疫情中停了三年,前年又重新開始。而我漸漸覺得,每年歲末如果沒有吃到一口節慶糕點,過節的氣氛好像就少了一點靈魂。

耶誕宴前夕,確定不會帶到重複的甜點後,我們家便想準備史多倫與潘娜托內各一個赴宴,可是計畫趕不上變化,節日前一個星期,超市中原本堆積如小山的史多倫居然賣完了,跑遍好幾家不同的超市也沒有買到,只好帶上潘娜托內再多準備一道菜。

未料,那一夜耶誕鈴聲響起,主人竟親自端出一個來自德國的正宗史多倫,讓冷凍的靈魂,瞬間被濃郁的酒香與甜蜜的毒藥喚醒。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味蕾的旅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九里安西王/不是偷來的聖史多倫

盧建彰/讓自己每天都喘得要死

翟翶/今天應該很高興

情書簡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