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漢澄/附身與解離

附身與解離。圖/Emily Chan
附身與解離。圖/Emily Chan

鬼附身故事

古代中國的寫作文體中有一種「筆記」,內容包羅萬象,其中有些是神神怪怪的小故事,一方面大家都喜歡聽這些,另一方面作者藉這些故事來宣揚自己的價值觀。比方下面這一則,出自宋朝郭彖的《睽車志》,下面節錄並譯為白話:

有一位李通判,有個妙齡女兒,幫她物色了許多快婿人選都不滿意。有一天,李通判的老朋友陳察推來串門聊天,說自己老婆死了幾年,還是好傷心,家中兩個待嫁女兒也好想媽媽,說到痛哭流涕。自此,這位李小姐就迷上這個又老又醜的陳阿伯,堅持要嫁給他。一開始李通判跟陳察推都覺得這樣的老少配不妥,但最後實在拗不過李小姐,只好讓她嫁給了阿伯。婚後感情頗好,小夫人把跟自己年齡相近的兩個繼女視如己出,不到一年就催著老公把兩位女兒都擇婿嫁出去了。嫁完之後,陳夫人對陳先生說:「我的責任都盡到了,以後沒心事了,咱們喝酒慶祝一下。」夫婦倆喝得大醉。第二天陳夫人一醒來就驚惶大叫:「這裡是哪裡?」看著丈夫說:「你是什麼人?」完全不記得過去這一年的事。陳先生沒辦法,只好請了她父母來向她解釋,她對著爸媽大哭大叫:「做父母的不幫女兒選人嗎?這個人又老又醜,你們怎麼忍心?」堅持離婚回家,此後也一直記不起這一年來的人生。無辜又困惑的苦主陳先生事後「恍然大悟」:「啊,原來是我的亡妻掛念兩個女兒未嫁,特地回來附在這女孩身上,以了遺願啊!」

上面是個慈愛的「鬼媽媽」附身的故事。「鬼附身」的事件在筆記小說中很常見,言之鑿鑿,通常作者還會一本正經地加上幾句敬天畏神、善惡有報,或人情世故的道德教訓。讀者可能也會很配合的「啊,原來如此!老天有眼!」一番。但這些鬼故事真正有趣的地方,一是能看到古人道德觀念與神鬼信仰風貌,二是人物與事件的描繪活潑生動,以至於能夠看著下診斷。比方故事中的女主角,怎麼看都是「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的患者。

迷信到理性的過渡

從古埃及以及古希臘開始,醫學家就很不公平地把某些疾病怪罪給性別。如果有位女性心情低落或情緒化、言行怪怪的,容易昏厥,甚至痙攣的話,醫師就會診斷她的子宮有問題:子宮會在女性的體內跑來跑去,如果跑到太不對勁的位置,就會發生一些很難解釋的毛病。這些人的想像力未免太豐富,但這種觀念就此穩穩地待在了西方的正統醫學,為女性帶來一個專屬的病叫「歇斯底里症」(hysteria),「hysteria」這個字的來源就是希臘文「hystera」(子宮)的意思。

中世紀之後,日益壯大的宗教迷信摻和到了醫學中,事情就變得更複雜一些。之前被認為是子宮有問題的女病人,現在卻有惡魔附身或施行巫術的嫌疑。許多被宗教法庭指稱與惡魔有染,被燒死或絞死的「女巫」們,不過是一些精神異常的可憐女人罷了。十七世紀的哲學家與醫學家們,開始用比較「自然說」的角度看待女性的精神與身體症狀。當時歐洲神經醫學已然萌芽,醫師們理解到大腦掌管了人的智能以及感情,那麼所謂的「歇斯底里症」的女性患者們的情緒與行為表現,何嘗不可以是大腦的異常所導致的呢?

十八世紀開始,醫師們對精神疾病有了更多的認識,他們雖然對歇斯底里症的病因還多所猜測,但基本上確認那是出於身心上的不平衡,或許肇因於某些過大的壓力或心理創傷,並且根本就不限於女性,男性患者也所在多有。二十世紀之後的心理學家與精神病專家們,研究了大批的歇斯底里症患者後,覺得「歇斯底里症」這個診斷定位太不明確,就將之揚棄,依據個別臨床症狀的特色做了新的診斷分類。原先被歸類為歇斯底里症的種種病症當中,臨床表現最奇特、最吸引眼球的一個,就是「解離性疾患」(dissociative disorder)。

「解離性疾患」當中有一類叫「解離性身分疾患」,舊稱「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擁有兩個以上明顯不同的身分或人格,就有如「在一個身體裡住著幾個不同的人」,每個人格都有不同的性格、思想和記憶。他們輪流出現,控制患者的行為,彼此通常不互相察覺,在轉換到一個人格時,其他人格的記憶都會消失,因此患者的生活中常常會有記憶空白的「斷片」存在。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這人一會兒用一種聲音、一種脾氣、一種人生經歷講話,一會兒卻完全換了另一種聲音、另一種脾氣、另一種人生經歷講話,事後卻又完全否認有這回事,想必會相當驚嚇吧?那麼旁人要怎麼面對這種驚嚇、怎麼合理化這種異象呢?對啦!就是「附身」。

現代人談理性、談科學朗朗上口,好似它們都是理所當然。但只要回顧歷史,就知道理性與科學其實得來不易,因為所有的文化當中,都存在著不少迷信的包袱,阻擋事情的真相見到天日。精神疾病的領域似乎更是如此,在醫學史上,它的科學進展所需要克服的障礙特別多。即使在精神醫學相對發達的今日,不論中西社會當中,像「附身」、「著魔」、「卡到陰」這類的原始思維依然深入人心,時時可見,甚至還被許多人有意地推波助瀾以謀其利,從而讓部分現代的病患仍然遭到跟古人一樣的命運。我們可以把這現象視為人類文明進程中的自然過渡,但也可以視之為社會依然落後的表徵。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汪漢澄 腦科先生說古今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九里安西王/不是偷來的聖史多倫

盧建彰/讓自己每天都喘得要死

翟翶/今天應該很高興

情書簡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