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漢澄/犬儒與彌勒

儘管有許多人標榜或假裝自己無慾無求,但「無止境地擴張自己的慾望,不擇手段地滿足自己的慾望」才是「正常人」的本能與行為模式,甚且是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動力。但也有一些不那麼「正常」的人,會去否定、蔑視、嘲諷這種無窮的慾望,這早在古希臘就已成為哲學學派,稱為「犬儒學派(主義)」(Cynicism)。「犬儒」的這個「犬」字,就是狗的意思沒錯。輕視他們的人說他們活得沒個人樣,信奉者則認為自己過著像狗一樣的極簡生活,正表示精神上要比貪得無饜的人來得高尚。

把犬儒主義身體力行到極致的代表人物,是哲學家第歐根尼(Diogenes)。此人在世時就極出名,因為他身無長物,流浪街頭,睡在一個大木桶裡頭,全部家當只有一條裹身長布,一根手杖,還有一個碗。有一次他到泉邊取水喝,發現一個小孩用手捧著水喝,恍然大悟碗也是多餘的,就把碗也丟了。話雖如此,他最少應該還擁有一盞油燈,因為據說他會在大白天的雅典街頭打著油燈,尋找「一個真正的人」。

自願採行極簡類犬生活的怪咖,在西方歷史上其實很少見。倒是一千多年後的中國五代,有個人的行為與第歐根尼十分神似。這人是出家人,名叫契此,整天笑口常開,衣衫不整,挺著個大胖肚子,乞討維生,全部家當包括吃剩的食物都裝在一個隨身攜帶的大布袋裡。他連木桶都沒有,累了就露天而眠,也不怕冷,人家就叫他「布袋和尚」。契此死前留下偈語:「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死後不久,有人言之鑿鑿說在別州看見他仍然背著布袋到處遊走,就開始盛傳契此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的外貌與事蹟後來被越傳越神,變成了中國佛教信仰裡面彌勒菩薩的形象依據。現今各大寺廟所見到的彌勒菩薩的塑像或者畫像,大都是個笑瞇瞇、胖嘟嘟,光著大肚子的和尚模樣,就是由布袋和尚的傳說而來。

彌勒菩薩在中國的影響力極大,信徒非常的多。唐朝的女皇帝武則天,就讓手下的公關經理人們把她塑造成彌勒菩薩的轉世,來提升自己當皇帝的正當性。今天我們走進許多大寺廟的大門之後,遇到的第一重「天王殿」裡面,都會看到笑瞇瞇的彌勒斜倚在那邊。為什麼彌勒菩薩這麼受歡迎?一來當然是因為祂的長相笑容跟大熊貓一樣沒人不愛,再來則是因為祂的地位十分的特殊。彌勒菩薩是佛教信仰中的「未來佛」,將來是要取代釋迦牟尼佛的「現在佛」的位置的。是以雖然彌勒菩薩尚未成佛,很多人就已經把「彌勒菩薩」稱作了「彌勒佛」。就好像總統候選人或總統當選人雖然還沒有就職,信徒們就已經先稱他為某某總統一樣的道理。

彌勒菩薩的官邸在「兜率天宮」。佛教是外來宗教,所說的天宮跟中國傳統信仰幻想中的天宮(孫悟空大鬧的那個)完全是兩回事。天宮是「天界」的一部分,而天界是六道輪迴(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中的頂尖蛋黃區,最高端的「天道」成員的居所。能投生人道當人已經夠幸運的了,要是還能好幾輩子都做對事情,說不定就有機會投生天道,成為「天人」。天人差不多是神仙那樣的存在,但卻不是修行的終極歸宿,因為佛教信仰的最終目標是要涅槃寂靜,脫離輪迴的。雖然天人的壽命與人類相比是天文數字,並且在天界享盡清福,但終究還是會死,死前會有五種預兆:衣服開始變髒,頭上花飾凋零,身體產生髒臭,腋下流出汗來,心神不寧坐立不安,這叫作「天人五衰」。天人死後仍在輪迴之中,若是平常疏於修行,福報耗盡,說不定還得墮入待遇差很多的其他「道」去。

天人在還沒有「衰」以前,生活確實是很滋潤的。祂們也有情慾,分男女,女性的天人就叫作「天女」。俗世能有的享樂,天人一樣也不少,祂們還擅長舞蹈樂器,能飛行,所以也叫「飛天」。休閒玩耍之外,天人似乎也偶爾需要輪值出差。比方在佛祖的本生故事當中,有尸毗王為了救鴿子而「割肉餵鷹」的感人情節,到了劇情最高潮時,空中就出現許多天人感動讚嘆,不斷撒花。另外在《維摩詰所說經》的〈觀眾生品〉裡,維摩詰講到妙處,也有天女跑出來撒花,檢查聽眾裡面誰的道行高,讓花不沾衣而落,誰的道行不夠,花沾衣而不落,成語「天女散花」便是由此而來。

由於天人與天女的福報大,生活品質佳,所以長相也特別的好,男的帥女的美,個個身材曼妙,賞心悅目,飄在天際奏起樂器跳著舞,那場景真是妙不可言。雖然我們無緣親見親聆天人的美妙姿態,動人樂音,好在還有大量的畫作可供觀賞。敦煌石窟累積了千年以上的佛教文化遺產,幾乎每個洞窟都有美麗飄逸的天人(飛天)壁畫,令人悠然神往。

敦煌石窟中除了天人之外,也有無數珍貴的佛菩薩塑像與畫像,當中也包括了彌勒菩薩,模樣卻完全不是國人心目中那個胖嘟嘟、笑瞇瞇的吉祥物形象。彌勒的身材非常標準,表情平靜肅穆略帶微笑,衣著整潔華麗,跟布袋和尚的卡通味不在一個檔次。這是當然,因為佛教信仰傳入中國的時代遠遠早於布袋和尚,所以布袋和尚不可能是彌勒菩薩的原本樣貌。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敦煌石窟內包括彌勒菩薩在內的眾多佛菩薩的相貌,都跟中國寺院當中常見的佛菩薩頗不相同。通常是捲髮,眼睛很深,鼻子很高很挺,有的還蓄個八字鬍,較接近西洋人的長相,跟歐洲博物館中的古希臘羅馬神祇雕像十分類似。這種特殊的佛菩薩造型,來自於「犍陀羅地區」。

犍陀羅地區位在今天的巴基斯坦西北部與阿富汗東北邊境一帶,地處印度與中亞、西亞交通的樞紐,是東西方文明的交通要道,唐玄奘西行取經(沒有孫悟空)時曾經到過這裡。由於它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背景,自古成為一個文化的大熔爐。西元一世紀開始,該地區由「貴霜帝國」統治,貴霜帝國篤信佛教,有非常多的佛教藝術作品流傳至今,稱作「犍陀羅藝術」。該地佛菩薩造型的「西洋化」程度,更甚於敦煌石窟,活脫脫就是個希臘版的佛教文明。原因是早在貴霜帝國之前的好幾百年,犍陀羅地區就已經是希臘的屬地,因而早有了濃厚的希臘文化根柢。希臘式的神祇造型是當地雕像藝術家與工匠們的本職,多年後與佛教文化碰撞融合下,就產生了這獨特的犍陀羅佛菩薩形象。在台灣,想要欣賞犍陀羅藝術並不需要遠赴阿富汗,南投的「中台世界博物館」就有很豐富的館藏,值得一訪。

那麼,遠在地中海的希臘文明,何以會擁有幾千公里之外的亞洲屬地呢?這就要歸功於一位希臘馬其頓城邦的偉人,名叫亞歷山大,後世尊稱他為「亞歷山大大帝」。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被波斯派來的刺客殺死,二十歲的亞歷山大即位成為馬其頓國王。他用了兩年時間安定希臘的局勢,然後率領數萬大軍向東遠征以報父仇,從此再沒有回到家鄉。他只用了三年就征服了當時勢如中天的整個波斯帝國,讓波斯王大流士三世死於自己的部下之手。大仇得報之後,亞歷山大打上了癮,並未止步,繼續侵入佛教的發源地印度,然後「放眼世界」,打算征服全球(當然那時沒人知道世界是一顆球)。亞洲的犍陀羅地區之所以有機會浸淫古希臘文化,正是為此。

征服世界的野心後來沒能達成,因為師老兵疲,亞歷山大的部下們並沒有亞歷山大那麼瘋,他們只想回家,拒絕繼續跟著他追夢,他無奈只好班師回程。要是亞歷山大能繼續東進,走通了當時還不存在的絲綢之路進入中國疆域,碰到也正在打個不停的「戰國七雄」的話,不知道會創造出什麼樣的平行世界?結束了將近十年的長征後,亞歷山大的部隊終於在回程安頓下來,定都在巴比倫(位在今天的伊拉克)。亞歷山大本人的雄心並未終止於此,一直還在計畫著東征西討打打打,可惜天不從人願,忽然死於某種急性疾病(有人懷疑是被謀害),英年僅僅三十三歲。

亞歷山大這位人類有史以來事業心最重,事業也最輝煌的男人,是怎麼造就的呢?一半出自於天賦,一半出自於培養。腓力二世從亞歷山大十三歲開始,就聘請了西方哲學史上影響最大,最無所不知的亞理斯多德來當家教。文武雙全的亞歷山大,整個青少年時期都是菁英教育的完美典範。不過呢,年輕的亞歷山大內心深處,也曾有過超乎世俗成就的其他嚮往。多年之後征服了半個世界的亞歷山大大帝,臨終之時不知有沒有回顧自己的一生得失,追憶起青年時在家鄉發生的一件往事:

年輕的亞歷山大聽說在境內有位非常出名的隱士,無慾無求我行我素誰都不鳥,有著非凡的智慧,是個了不起的哲學家。亞歷山大起了傾慕之心,慎重地前往拜訪。見到哲學家的時候,長久的陰雨天剛剛轉晴。這人身體半裸,滿臉鬍鬚,身上還有蝨子,正躺在街頭曬著太陽,跟傳聞一樣的牛。亞歷山大顯然很著迷,走上前去,說:「先生,久慕您的大名,我是亞歷山大,您想要任何東西儘管說,我都能為你辦到。」怪老頭抬頭望他一眼,回答:「那麼請你移開一點好不好,你擋住了我的陽光。」

這位只想曬太陽,對所謂的權位事功渾不在意,對亞歷山大不屑一顧的怪人,顯然跟亞歷山大不是一掛的。偉大的亞歷山大似乎有點被煞到,事後對人說:「如果我不是亞歷山大的話,我想當第歐根尼。」第歐根尼就是這怪人的名字,他是史上最出名的「犬儒」。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掌故的迴圈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楊明/霞浦的虛擬實境

林夢媧/如常──寫給二兒子

蕭宇翔/全方位寫作者米爾恰.格爾特雷斯庫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