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翊航/失敗的記憶是成功的

那是一道嗆香油亮的毛蟹料理,也是記憶的味道!(圖/馬翊航提供)
那是一道嗆香油亮的毛蟹料理,也是記憶的味道!(圖/馬翊航提供)

「以大火辣椒蔥蒜薑辣椒香油蠔油米酒白糖胡椒九層塔,把小毛蟹炒的嗆香油亮。手藝與膽子稍進步了,外殼嚐起來頗有燒酒螺炒螺肉的風采......」

文/

母親廚藝好,我在池上老家下廚的次數沒幾次。但出外討生活,為健康為經濟為情趣,做菜也得成為日常,偶爾天助,也做得出不體面但美味的小菜餚。有時返家逢特殊節日,出於孝親與愛現,也想小展身手。方知煮菜給兩個人,與煮菜給四個人完全不是一回事。明明是得意料理的爆蒜白酒蛤蠣義大利麵,在老家廚房就是翻譯不出來,鹽不正、酒不亮、蛤不鮮。我對那餐的味覺記憶,因為羞愧而消失去了了。記得父親什麼評論都沒有,畢竟哥哥難得做菜呢,父親好有禮貌好有家教地把麵吃乾淨了。

那次失敗也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今年清明,父親得意地說,去建和掃墓那趟,Siging叔叔會帶兩斤毛蟹給我們,哇想到以前小時候在知本溪邊抓到的毛蟹,那就是記憶的味道。父親預備一斤分給池上好友,一斤晚餐來加菜。媽媽廚藝雖好,但毛蟹不在她的記憶圖——你們父子來處理吧。可惜毛蟹捕來到交給父親,略隔了幾天,如今水桶裡有三種蟹:死蟹、活蟹、半死不活蟹。要分給池上朋友的,攸關父親面子,我被指派分揀出生命力仍強健的。我沒有料理過活物,童年時家族旅遊甚至在佳樂水被寄居蟹夾過拇指,心理陰影與蟹腥氣混在一起。我把牠們一隻一隻刷洗,從藍水桶移到鴛鴦紅淺盆,邊默唸著螃蟹一呀爪八個,兩頭尖尖——不知為何心中一直浮出費玉清的模樣。

台灣毛蟹。記者卜敏正攝影。(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餘下的毛蟹,我用網路上查來,註明萬里阿娥姊秘傳那樣的老道手法,施以大火辣椒蔥蒜薑辣椒香油蠔油米酒白糖胡椒九層塔,把小毛蟹炒的嗆香油亮。手藝與膽子稍進步了,外殼嚐起來頗有燒酒螺炒螺肉的風采,可惜失去元氣的毛蟹,內裡並不鮮美。我說,哎啊漏氣了,沒有幫爸爸找回毛蟹的回憶。父親舔舔指頭上的炒醬,說不錯啦很有樣子,下次給你對的食材就沒問題了。

我們繼續二度篩選,一蓋一蓋地找出堪食的蟹。我默想,可以對自己的廚藝開玩笑也是一種進步呢。印象中做菜從未失敗的母親,看我們父子埋首開殼辦案,笑中帶疑,真的還有下次嗎?

● 品嚐更多作家私藏好味道:「邀你一起上座啖美食

作者簡介

作家馬翊航。記者林俊良/攝影(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馬翊航

1982年生,臺東卑南族人,池上成長,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幼獅文藝》主編。著作有詩集《細軟》及散文《山地話/珊蒂化》,合著有《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

書名:細軟
作者:馬翊航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時間:2019-10-04

關於「作家餐桌」

諺語有云「食飯皇帝大」,餐桌上總能讓人暢談所有、連結彼此。「琅琅悅讀」與「聯合副刊」攜手企劃「作家餐桌」數位專題,邀請作家以別具匠心的圖文,分享私藏佳餚、巷弄美食,或飲食觀察。

20位作家、20張餐桌、連續20週,「每週三」邀你一起上座、啖美食。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作家餐桌 馬翊航 琅琅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白靈/最後的背影──送瘂弦師

辛金順/隱喻

馮傑/賣糖葫蘆那老傢伙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