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上口】陳茻/品嚐刺身匠人的求道之旅

日式料理裡面,我最常吃的是「刺身(さしみ)」,也就是生魚片。我一直很愛吃生魚片,也愛與醋飯組合成的壽司或丼飯,理想的狀況是配上磨好的山葵,而非一般的芥末醬。
小時候在《老人與海》裡讀到老人與大魚在海上展開漫長的搏鬥,為了補充體力,會直接生食捕到的魚,便對這個原始的獲取能量方式感到嚮往。小孩子不太能吃生食,生魚片配啤酒是長大的象徵,也是幸福的象徵。
第一次吃生魚片的記憶已經追不回來了,後來經驗慢慢豐富,能簡單分辨生魚片的好壞,嘴也變得比較刁。臺灣常見的生魚片是鮭魚、鮪魚、旗魚以及紅魽(鰤魚),如果想吃好一點或特殊的魚種,就必須找願意進新鮮魚貨的店家,價格上當然也比較昂貴。
生魚片某種程度上吃的是「原味」,不若其他料理可以用加工手法遮掩食材的缺陷,一分錢一分貨,沒有轉圜餘地。用心的店家會親自到漁港挑魚,回來處理好後再放一天左右(每種魚的狀況又不相同),讓魚肉「熟成」,口感會更好。一般的連鎖店、吃到飽,通常吃不到這種等級的生魚片,有時為了穩定供貨,還可能對海鮮進行「特殊加工」,甚至有食安問題。
我喜歡吃無菜單料理,雖然通常不便宜,但能夠吃到豐富且妥善處理的魚種,這讓我感到滿足。北投有一家「真鶴日式手作料理」,有無菜單,也提供單點,是我私心推薦的愛店。這家店在北投很久了,換過店址,現在店裡位置不多,大部分是熟客。
店內的刺身丼飯很特別,如果點的是「綜合刺身」,上面覆蓋的生魚片除了常見的鮭魚、鮪魚之外,可能會出現其他隨機的選項。我最近一次去吃,上面就有兩片「黃雞魚」,是當季的新鮮魚種。


掀開覆蓋的刺身,會發現底下有兩種顏色的醋飯,一藍一黃。老闆分別以蝶豆花、薑黃染色而成,兩種植物在店門口都可以找到,這是老闆自己的創意,但他更喜歡說「料理就是胡搞瞎搞」。丼飯會附上玉子燒,中間捲著一小片海苔,仔細品嚐,會察覺口感與香氣細節上的變化。
店面不起眼,老闆也低調,他常說做料理就是用心為顧客,多的單他做不來,也不願意接。而正是因為這裡的料理有豐富的細節可以讓饕客去「發現」,我想這些料理不只是食物,而是「作品」。一如其他創作,每個細節存在的意義都禁得起追問,吃得到好味道,更吃得出匠心獨運。
丼飯的醋飯偏酸,因為老闆減了糖,比起傳統與舊習慣,他更希望現代人吃得健康而不膩口;加入蝶豆花與薑黃,除了染上顏色外,更是為了提供額外的營養素;味增湯不加任何調味粉,僅以蝦頭與其他邊角料,加入高檔味增熬成,味道清甜雅正,毫無雜味。

店內有一個小黑板,寫著期間限定料理。老闆每隔幾天就會到崁仔頂漁港挑魚,看到品質好的才會帶回來,品項是隨機的,因此也不會出現在印製的菜單上。
到漁港補貨要起得非常早,那是老師傅的堅持,許多年輕的經營者追求方便、穩定與快速,已漸漸不會親自到漁港補貨,而是找配合的魚販代為購買。
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漁獲,小黑板上呈顯的是時序輪轉,也是每段日子裡不同的心情遞嬗。譬如我最近吃到的河豚皮,就是老闆一大早開始處理的,據說要用鉗子拔出每根刺,處理起來費工又費時。
我曾問過老闆,做日本料理最難的是什麼?他回答我:「口味。」
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一道料理不可能滿足所有人,所以口味最難。但老闆最後還是謹記當年老師父告訴他的話語:「自己不吃的不要賣」。他盡可能呈現食材的原味,為了好的食材,親自到漁港只是基本態度,一年之中他更會數次遠赴日本,帶回他要的特定材料。
不要多餘的味道,不要花俏繁複的加工,不該有的都捨棄,為道日損。
我一直相信,每個領域都有一條通往真理的道路,只有真正走在路上的人——一個求道者——才會不斷朝最終的殿堂前進。日式料理的精神是什麼,我不敢代言,但職人們對於原味、細節的重視與堅持,數十年如一日,讓我看見的是一種面對天地宇宙的生命態度。吃著這樣的料理,總會在某幾個瞬間,對世界滿懷感激。
作家簡介:
![]()
與點堂堂主陳茻。圖片/陳茻 提供 陳茻
從事體制外的國語文教育超過 10 年,著有《地表最強國文課本》共二冊。
曾開授數堂針對青少年的文學思想課程,包含「青少年中國文化文學史」、「高中閱讀素養學術寫作讀書會」。創辦城市中的現代私塾《與點堂》,以及三芝「野渡書屋」,從事實驗教育。
關於「琅琅上口」
「琅琅上口」是「琅琅悅讀」2025年全新推出的飲食專題,以一季一主題的方式,邀請各領域人士分享私藏的美味記憶。首季主題日本料理,受邀請人將以輕鬆筆調,訴說一道最愛的料理——無論是精緻大菜還是路邊小吃,都乘載著個人情感故事。除解說這道菜為何如此令人難以忘情,他們也將推薦私藏美食景點,以文字帶您走過一段滿滿質感的味蕾旅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