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有學問!客語「等路」的伴手禮歷史與國際說法?

一份份的等路,承載著一段段的人情故事,等路的選與送之間,我們正在傳承文化。
一份份的等路,承載著一段段的人情故事,等路的選與送之間,我們正在傳承文化。

文|張泓斌(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兼任講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院博士生)、圖|彭皓昀

在哪位?講好愛分个等路,麼人分一日到暗个能量?講好愛分个等路,做得分一个溫暖个屋家無?」──邱舒〈等路〉

客家歌手邱舒,在2018年創作了一首客語歌曲〈等路〉,並奪得當年的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賞客語組貳獎,進而於2022年發行了首張專輯《等路》。

等路從哪來?

等路一詞盛行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在客語中為、禮物之意,雖然今日已難查得語源,然而從目前流傳的說法,大致可知這個詞語背後的含意。

早期交通不便,拜訪親友到對方家做客不是常有之事,尤其主人的家若是路途遙遠,還得花上不少時間前往。既然是要到人家家裡做客,禮數不能少,只帶「兩串香蕉」(比喻兩手空空,而手的外型如一串香蕉)未免有失禮節,自然需要帶點可以饋贈的禮物前往。無論是自己製作,或是路途上買的皆可;為表歡迎,主人會在客人前來的路上等待,也有避免客人迷路或走錯的考量,這個「在路上等待客人攜禮來訪」的行為,演變成禮物的說法。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大人在出遠門或拜訪親友後,通常會帶回受贈或是從外地購買的禮物回家,當小朋友知道大人要回家時,便很開心地到回家的路上,期盼著大人手上所提的東西。這種「小朋友到路上等大人攜禮回來」的說法,是另一種等路的由來。(出處|《鄉間小路》2019年4月號)

等路,在臺灣的幾種說法

臺灣人最熟悉的客語與學老話(閩南語,四縣hog loˋ fa,海陸hogˋ loˊ faˇ)都把禮物稱為「等路」。客語對於禮物沒有其他詞彙,「專情」於等路這個詞;學老話就相對「禮數」比較多一些,不僅也直接稱「禮物」(lé-bu̍t),另外尚有「伴手」(phuānn-tshiú)、「帶手」(tuà-tshiú)、「手信仔」(tshiú-sìn-á)、「お土産」(oo-mí-iá-geh,稍後說明)、「手素料」(tshiú-sòo-liāu)、「帶手物」(tuà-tshiú-mn̍gh)等不同腔調的詞彙。

雖然學老話中,等路與伴手這兩個詞都是指禮物,但在流傳的說法中兩者有差異。有句俗諺「妗仔向伴手,姑仔向等路」,大意是說親朋好友往來,都會帶著伴手禮去人家家裡,回去時,主人家會準備等路致意,有來有往,就是人情;旅途去程與回程分別使用不同的詞來形容禮物,顯露華人重視禮節的文化。日治時期文人連橫編纂的《臺灣語典》,收錄當時學老話的常用語彙並做解釋,其中記錄了伴手:「伴手,贄曰伴手。俗赴親友之家,每帶餅餌為相見之禮。而臺北曰手訊;謂手之以相問訊也」。由此可知,拜訪朋友所帶的禮物在學老話中多稱為伴手。

今日的人們如何理解等路這個詞?透過訪談得知,年輕一代有一種看法,認為等路雖然等於禮物,但不一定是指實體的物品,也可以是旅程,而禮物則是指稱明確的實物。有人則認為等路與禮物之間仍具有細微差別,等路比較隨意不具目的性,禮物需要刻意挑選且具有贈送的目的性。更有長輩斬釘截鐵的認為等路就是禮物,客語中也沒有其他詞可以取代等路了。

臺灣的原住民在被納入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經濟生活以物資交換為主,肯定有非常多互相饋贈禮物的機會,因此原住民語當然也少不了等路的說法。以分布於桃園復興區最多的泰雅族,其賽考利克系統的泰雅語稱為「bniq」;而在桃園各區都市中生活的原住民以阿美族為眾,其中的南勢系統阿美語稱等路為「sinuvu’」。

國際間的等路怎麼說?

在世界通用的英語中,等路也就是禮物,主要有present、gift兩種說法,雖然意義相通卻有些微差異,present比較強調贈送的動作,gift則強調饋贈的意圖,因此我們比較常在正式場合上使用present,在日常生活中講gift。

至於臺灣人相對熟悉的日語,跟學老話一樣有許多說法,傳統的指稱為「贈り物」(okurimono),借自英語的外來詞為「プレゼント」(purezento,即present)、「ギフト」(gifuto,即gift);另有一種我們很常聽到與使用的「お土産」(おみやげ,omiyage),即是學老話借了日語來指稱等路;意義接近的詞彙尚有名産(めいさん,meisan)、特産(とくさん,tokusan),都是指各地特有的產物或商品,日本人會在出遠門要回家的時候,從外地帶回本地沒有的產品作為等路。這個習俗更深地影響了本就講究人情世故的臺灣人,今天我們到外地旅遊,也會很自然買當地的名產或紀念品回家分送親友。

同屬漢字文化圈的韓國雖然已經改用拼音的諺文,稱等路為「선물」(seonmul),不過還是能寫成漢字「膳物」,看起來跟食物比較有關係呢!中國廣東、港澳地區通行的粵語,稱等路為「手信」(sauˊseonˇ)。

臺灣在東南亞的鄰居越南,稱呼等路為「quà tặng」;馬來語與印尼語這對兄弟語都稱等路為「hadiah」;泰語稱等路為「ของขวัญ」(k̄hxng k̄hwạỵ)。由於臺灣接納了許多來自東南亞這幾個國家的移民與勞工,尤其桃園更是眾多,因此也是有機會在路上聽到這些詞彙的。

禮未必輕,但情意一定重

儒家傳統講究禮節,因此華人社會對於禮十分重視,送禮是禮節的具象化表現,自然相當重要。一種代表了一種思考模式,漢語中的每種方言稱呼禮物有所差異,實際上大多是指同樣的事物,只是思維不同。

除了華語稱禮物外,無論是客語、學老話都常用的等路,還是學老話常說的伴手,都能從字義上與流傳的故事中,看見人與人之間禮尚往來的善良習俗。遠道而來的親友無論帶來什麼伴手,也不論主人回贈客人何種等路,肯定都是富含情意的人際關係啊!

※客語詞彙:等路

四縣腔denˋ lu
海陸腔denˊ lu+

●本文摘選桃園客家事務局桃園客家文化專刊《此時此客@桃園》第41期電子書內容,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尋客Meet Hakka 伴手禮 客家文化 移工 語言 歷史散策 歷史
🐶🐱最後倒數來領千元好禮👉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聽見金句/後頸肉肥厚,你可能有血脂肪過高的問題!

【作家餐桌2.0】鄭順聰/高雄黑輪咬一口 哈瑪星廟口咀嚼勁道

土耳其版雞肉飯不輸嘉義!細數蘇丹餐桌上多樣小吃、咖啡與甜點

送國王上斷頭台不夠,還要吃豬頭紀念!超酷傳統法國料理──燉牛犢頭肉、燉雞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