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滿人名與數字石碑有何意義?人權館園區落成逾10年紀念碑的精神與轉型正義工作

紀念碑上刻錄的不只是姓名,同時也承載著受難者的生命故事(人權館提供)
紀念碑上刻錄的不只是姓名,同時也承載著受難者的生命故事(人權館提供)

文︱崔含葦(文字工作者)

作為館員,某一次在確認紀念碑資訊時看到一群互相捉弄著的小學生跑了過來,他們在黑色的石碑前慢下了腳步,看著密密麻麻寫滿名字和數字的紀念碑,發出了好奇的疑問:「這是什麼?」、「這個數字是什麼意思?」、「有數字是紅色的耶?」、「為什麼是紅色?」這對話發生在人權館景美紀念園區(下稱景美園區)中的一個午後,校外教學將一群沒有經歷過威權統治時期的小學生帶到人權紀念碑前。碰巧在旁目睹這些疑問的我忍不住想,對於這些在千禧年後出生的孩子們,是如何認識這個紀念碑,他們跟與碑上的姓名與時間又有什麼樣的關聯?

1999、2015、2024

小學生們眼前這座景美園區內的人權紀念碑落成於2015年,不過它並不是國家人權館唯一的紀念碑,另有一座1999年落成於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下稱綠島園區)的人權紀念碑,皆是為了紀念白色恐怖時期因威權統治導致人權受侵害的政治案件而立的碑。

建築師透過活水的流動,呈現母親未乾淚滴的意象,來打造綠島人權紀念碑(人權館提供)

兩園區的紀念碑設計有著不同的概念,綠島以「垂淚碑」為主要意象,其螺旋狀的結構使得在下雨時的雨水會逐漸彙集流入中心點,象徵當年被囚禁者的母親們所留下的淚,柏楊前輩寫的一段話:「在那個時代,有多少母親,為她們囚禁在這個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成為了碑文。而景美以「『禁錮』與『解放』」為主題,以象徵禁錮的高牆為主要元素,像一把利刃切開原本高等軍事法院檢察署的建築,接著錯落的高牆呈現著壓迫與解放,並引領人們進入園區內象徵自由的白鴿廣場,揭示解放的希望。

建築師透過建築設計引領民眾進入景美園區參觀紀念碑的同時,也感受壓迫與解放的意象(作者提供)

兩園區共同的是採取「刻錄個別對象」的方式逐一呈現受難者的姓名,類似於越戰紀念碑,透過具體的個別名字呈現當時的威權壓迫是發生於一個個實際活著的人們身上,而非採用「紀念白色恐怖時期所有政治受難者」統稱式的方式呈現。更進一步,碑上的每一個名字,旁邊都包含了一組數字,代表的是其受難的時期(如:處決的年份、受刑刑期等),若受難者在受難期間過世,會有特殊的呈現,例如呈現紅色的數字,以標示出威權統治對生命的侵害;此外,刻錄位置或碑石也隨著受難情況而有差異,例如景美紀念碑中的黑石為死刑者、較高的突起碑石為無期徒刑者,整體紀念碑依照年份排序呈現,可清楚看見不同年代受難者的數量及刑期等差異。

位於美國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透過黑色大理石碑牆上刻錄 57000 多名在越戰中陣亡者的姓名,以紀念在越南戰爭中服役的美國士兵(出自 flickr,National Park Service 提供,CC BY 2.0)

這些刻錄名單的蒐集,在1999年綠島設立人權紀念碑時,有賴簡永松先生籌組「綠島人權紀念碑後援會」搜尋而來。簡永松先生回憶當時不少受難者仍擔心錄名將造成不好的後果,使得名單蒐集與徵求同意的頗有難度,僅取得510位受難者同意而刻錄。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及人權觀念的提倡,在2015年景美人權紀念碑落成時刻錄名單逾7千人,主要參考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所提供之申請人資料整理而成,後續有當事人、家屬、難友或相關團體提供資訊,或由人權館調查或查考檔案獲取新資訊,持續微幅更新名單。

而今,距離兩園區人權紀念碑的落成皆已超過十年,近年在《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下稱促轉條例)及《政治檔案條例》的施行下,有更多對於臺灣轉型正義觀念的推動、政治檔案出土、判決文件的清查等,不僅讓我們看見更多威權統治的體制運作外,也發現了更多在當時可能受到不合理迫害的政治受難者們。於是,為了更完整呈現威權統治時期的人權受侵害及奮鬥的過程,人權館於2022年下旬啟動系統性的人權紀念碑錄名更新計畫,其中最主要的工作便是碑體實體建造工程,以及錄名名單內容的更新作業,後者參考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萬餘人的「政治案件當事人資料彙整清單」進行,整個過程涉及對紀念碑意義的再思考、受難對象的界定、名單的蒐集整理與確認等,無論在1999年、2015年或 2024年都是一大困難挑戰,錄名名單由510位、7千多位,到1萬2千多位政治受難者,每一次都經歷了細緻的資料查考與審慎的討論,本文將著重紀錄並說明2022年到2024年間「錄名名單內容」的更新過程。

確立錄名更新的精神,推動具體工作內容

本次人權紀念碑名單更新的主要精神有三,一是原有紀念碑的延續性與拓展性、二是受難者資訊整合與查考、三是建立公開及制度化的流程。這三點立基於過往兩園區紀念碑的建置脈絡、專家與相關團體諮詢會議討論、館方盤點檔案資料及行政作業的改進,以及近年社會各界給予的建議而構成。

人權館接收補償基金會移交的卷宗資料、案卡等資訊,並向二二八基金會、司法院等單位爭取協助,以及部分個案向檔管局調閱檔案查考,經歷數月的名單整理後,於 2023年1月、4月進行了專家與相關團體的諮詢會議,確立本次錄名更新名單的範圍與資料查考方向;同年4至5月首次辦理公開預告展;6至8月針對各界意見進行紀念碑作業要點之制定與錄名名單的整理;9月函頒相關作業要點,據此組成審查委員會,於 2023年12月、2024年5月辦理審查會議進行正式的錄名更新審查作業。

(一)延續既有人權紀念碑意涵,拓展涵蓋範圍

延續既有人權紀念碑精神的部分,主要是保留其呈現的重要資訊,包含逐一刻錄姓名,逐一列出其受難/受刑時期的年份等細節,延續呈現每一位受難者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及受迫害的具體時間;此外,為尊重過往紀念碑研議之脈絡,原則保留已刻錄在現行紀念碑上的受難者名單,並將兩園區之刻錄名單進行彙整與統一。

在拓展的部分,館內原有的人權紀念碑是以針對白色恐怖政治案件和冤假錯的補償為核心,而本次更新參考促轉條例將戰後統治者大規模的人權迫害以威權統治時期為時間範圍,以及第六條第三項的平復範圍,考量與白色恐怖時期在歷史脈絡、社會結構以及個人生命經驗的延續性,以及不同時期政府對於威權統治的賠償、道歉等轉型正義工程的成果,在本次更新計畫中增加納入了二二八事件受難者,以及歷年獲得政府賠償、平復之當事人,共同紀念過去因威權統治而人權受侵害的受難者。

此外,參考促轉條例平復對象的界定,以及促轉會總結報告附錄提出的「政治案件當事人資料彙整清單」為基礎,並經諮詢會議逐步凝聚本次錄名對象範圍之共識:

(1)依《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獲得補償者;

(2)依《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獲得賠償者中,透過逐案閱讀決定書,刻錄其中涉政治案由之受難者;

(3)依《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獲得賠償者;

(4)依《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獲得平復司法不法或行政不法者;

(5)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建置時蒐集之補償卷宗檔案、檔案管理局典藏之政治類檔案,因涉嫌叛亂或匪諜等罪名而經軍法、司法單位審判之政治案件當事人;

(6)國防部2005年呈報「戒嚴時期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名冊」所收入之當事人,透過比對補償基金會移交之案卡核對資訊,清查出資訊較充足者;

(7)兩園區現有紀念碑上已刻錄者。

以上名單來源中,前四項名單已經過政府部門或相關機制正式審查認定,原則全數送委員會審議;而第五、六項考量許多政治案件當事人及其家屬不一定有機會申請平復或賠補償,於是人權館透過檔案資料的比對,優先以受到有罪判決的政治案件當事人為第一批錄名名單,希望使未受國家賠補償的生命與故事也有被哀悼與祝福的機會;第七項以尊重兩園區過往對紀念碑錄名的討論脈絡,以保留為原則。基於以上原則,人權館已蒐集檔案資料後,彙整出「錄名更新建議名單」送交審查委員會討論,並經審查委員會通過後確認。

(二)彙整多來源之名單,查考刑度刑期與受難事實

第二個精神在於資訊整合與查考方面,由於本次更新期望延續既有人權紀念碑名單的形式特徵,將每一位政治受難者經歷的「受難時間」、「受難情況的類型」刻錄在碑石上,而這便推開一道龐大的資料查考作業的大門。

不同於2015年景美紀念碑錄名時主要引用的是補償基金會提供之名單,其申請者基本資料較詳盡,不但來源單一且經過查證整理,而本次參考的七種名單因應其各自產製需求的差異,所包含的資訊內容與詳簡程度皆有所不同。例如威權統治時期的叛亂案判決書檔案內,僅有當時姓名而不易確認其別名或後續改名情況,又例如國防部名單僅有姓名和裁判之年分等。

因此,查考作業需交互比對多種來源名單,確認是否有重複的當事人,並逐步釐清所有刻錄者的完整受難資訊。例如,補償基金會資料受限於規定感化者最高補償三年,有時部分受難者另外因故延長人身自由限制的時間需要重複確認,有時可透過司法院冤獄賠償決定書、案卡或身分簿等資訊交互確認被逮捕、釋放的時間點。又例如,本次因統合兩園區之紀念碑名單,但也期待在綠島園區或資訊平臺呈現出曾在這座火燒島待過的前輩們的經歷,發現許多前輩雖然在開釋證明是由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開出,但本人實際是在本島其他場所代監執行而未曾到過綠島,造成實際情況與檔案資料的落差,需進一步比對訪談或其他研究資料加以確認,因此另外核對補償基金會資料、身分簿、綠島鄉戶籍資料及十三中隊委託調查研究等名單,以提升錄名資訊的正確性。

比對查考過程中雖難免有史料之間資料不全,或甚至資訊不相吻合等諸多困難,但相應的優點便是在此次更新計畫進行時,統合了過往多樣且散落於各處的資料,與相關團體組織交流後,許多資訊得以互補或互相確認,藉由統整性的交互比對,增加整體受難者資料的正確性,續用於館內研究與教育推廣,例如提供「國家人權記憶庫」建構人物之基礎資料。

透過完善受難者名單以及國家人權記憶庫的建置,讓政治受難者的資訊得以更完整呈現在大眾面前(人權館提供)

目前人權紀念碑更新計畫將前述名單進行整合,並採階段性檔案查考與送審作業,第一批彙整了審查資料較詳盡者,或在威權統治時期案情經過判決而資料較充足者,送交審查委員會審查。相較於促轉會的政治案件當事人資料清單內逾2萬2千位當事人,尚有數千位的資訊正在持續蒐集整理中,也就是說,人權館本次更新的紀念碑名單並非一錘定音的最終版本,而是一個持續查考、陸續送審與更新刻錄的進行式。原則上將依照資訊的充足程度逐步推動,例如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所包含的政治案件當事人中,屬不起訴、不交付軍法審判者,因實際情況較多樣且已取得之資訊較少,尚需申請調用檔案以個別個案判斷其是否屬於政治案件;又或是國防部名冊、案卡檔案中資料較不齊全者,可能需等待更多檔案出土或專案研究探討,皆留待下一階段續進行清查整理。

(三)「錄名更新」制度化公開化,期許公共參與

過往人權館更新紀念碑名單時,多仰賴於委託專家進行研究或召開諮詢會議等方式,雖審慎進行但較缺乏讓社會大眾參與之方式,威權統治時期的受難者及其家屬,許多人多年來缺乏相關管道獲取資訊,又或者擁有家人資訊卻不知可以提供給哪個單位,因此,本次更新計畫於2023年9月13日函訂《人權紀念碑錄名作業要點》,將人權紀念碑錄名更新的方式公開化及制度化,內容包含紀念碑錄名目的、範圍,審查委員的人數、背景與組成,以及審查規則,並提供各機關及民眾提出申請錄名更新與修正之建議。

在錄名更新計畫推動期間,人權館辦理數次諮詢會議及審查會議請教投入此議題多年的專業者與相關團體的意見,更於2023年4至5月間、2024年3月間進行了兩次公開面向所有民眾的錄名更新預告,彙整階段性成果,透過實體展出、線上呈現或發函相關團體等方式廣徵各界意見,亦獲得各方珍貴的意見回饋。

這段過程中不乏接收到各式意見,尤其是對於各類型政治案件當事人是否錄名的討論,例如曾加入共產黨者、曾作為基層體制參與者、或實際無關政治思想卻被以叛亂罪逮捕的當事人、並非發生於臺澎金馬地區之案件等,人權館以反省威權統治時期國家對人權侵害角度出發,考量當時的歷史脈絡與社會情境,不過度想像當事人的意識形態、不輕易批判基層參與者、不全然相信威權體制的產物,並與相關研究專家與轉型正義實務工作者交流請教,避免單一、扁平的理解當時處於各種壓迫情境下的當事人,是人權館在徵取各方意見過程中持續努力的方向。

紀念碑錄名名單預告作為一個機緣,在展出期間我見到許多家屬來訪,尋找自己親友的名字,有人特別查找檔案以提供難友的經歷協助更正資訊,有人看著預告中的姓名與受難年分核對著自己曾從家人口中聽聞的故事,有人說要帶著女兒去綠島一趟看綠島紀念碑上爺爺的名字,有人借用我的手機看到了已經遺忘長相的哥哥槍決前的照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不少家屬來尋覓的受難者姓名目前還不在園區內現有的紀念碑上但在預告展中得以覓得,也就是因本次更新名單而新增,他們許多未曾申請過任何賠補償或平復,有些隱忍多年未曾述說過家人被抓的事,而我們也會藉此分享館內的資源,或告知目前權利回復的申請資訊等,希望讓這次更新計畫的推動再帶來新的接觸契機。同時也會遇到另一種情況,也有人在看到預告名單後向人權館表示不願被刻錄在碑上,或有人對其他個別受難者被刻錄表達不滿。每當遇到這些情況,便格外珍惜更新過程中的溝通機會,並感受到在實務推動中逐漸形成的歧異或共識,是需要公開透明的參與過程,或許方能實現紀念碑真正的教育意涵。

增強互動性,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

檢視人權紀念碑名單至今的更新,擴大刻錄範圍以呈現更多的政治受難者,對檔案史料的整合查考採階段性推動,錄名的規則與行政作業也更加明確,不過,在紀念碑提供後人追思與推動人權教育的面向上,尚需更多機制方能順利傳達碑石的意義,因此「互動性」是否可作為本次紀念碑更新的第四個精神?

在人權館兩園區造訪人權紀念碑的人們當中,有些帶著明確的目標對象想來尋找個別受難者,卻不容易找到單一的碑石,或甚至不知道其是否有錄名於碑上;有些人無特定目標來訪,或許能在碑前感受到一股氛圍,卻常不知道如何認識碑上的人與故事,而留下遺憾。本篇開頭提到小學生們的疑問,也會浮現在來訪大人們的心中:為什麼要立人權紀念碑的緣由?碑石的文字、數字、樣式所代表的意涵是什麼?這座紀念碑跟我又有什麼關係呢?

搭配著本次紀念碑更新計畫,在名單內容的更新以外,如何回應以上常見的問題亦至關重要,牽涉到的是紀念碑設立的重要目標:如何保存歷史記憶、實現轉型正義、提供後人追思及推動人權教育。

2023 年 4 月於景美園區舉辦的人權紀念碑錄名更新名單預告展一角(作者提供)

在目前的規劃中,人權館在線上建置了「國家人權記憶庫」,集結威權統治時期的重要背景資訊與受難者經歷,提供民眾在接觸「姓名」以後能進一步認識到名字代表的「人」;在紀念碑實體空間旁將設立「紀念碑總說明」碑文,說明紀念碑的與碑石代表的意義,並規劃設置「紀念碑查詢系統」,提供查找特定受難者在碑上的位置,以及其基本資料或簡介等,讓人能因為故事、情感被觸動,而想追思、想獻花、想追思、想記得、想反省。而後續,或許可以嘗試透過個案故事具體而微的展示紀念碑所承載的紀念意涵,又或許可以思考建置一個固定於特定園區內的實體紀念碑的能動性與侷限性等,這些不僅是人權館當前面對的重要功課,亦期待社會大眾的討論與關心,讓紀念碑不只是刻錄著過往, 而是能陪伴我們思考未來的路。

※本文摘選自國家人權博物館半年刊《向光》第11期〈不只刻上姓名: 兩園區人權紀念碑錄名精神與更新〉更多精采文章歡迎到至臺灣雲端書庫免費取閱。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國家人權博物館 白色恐怖 受難者 二二八事件 閱讀藝文
🏀即刻登入預測NBA季後賽,拿好禮🎁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聽見金句/後頸肉肥厚,你可能有血脂肪過高的問題!

【作家餐桌2.0】鄭順聰/高雄黑輪咬一口 哈瑪星廟口咀嚼勁道

土耳其版雞肉飯不輸嘉義!細數蘇丹餐桌上多樣小吃、咖啡與甜點

送國王上斷頭台不夠,還要吃豬頭紀念!超酷傳統法國料理──燉牛犢頭肉、燉雞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