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博物館
作家好文
誰殺死了葉盛吉?是二戰下的渾沌時代,還是獨裁軍法?
作為一位成長於日本的臺灣人,葉盛吉(1923-1950)的生命充滿著轉折與挑戰。出生於臺南鹽水,他因叔父的養育而成長,早年在新營度過。從小接受日本教育,他在戰時環境下的求學生涯,從仙台第二高等中學到東京帝大醫學部,深受日本與中國文化影響。然而,他在戰後對臺灣的新認同逐漸形成,尤其在遭遇二二八事件後,他的政治立場開始轉向,最終加入共產黨。這一選擇使他成為當時政治鬥爭的一部分,不幸的是,他於1950年被政府逮捕並判處死刑,終年僅27歲。葉盛吉的一生充滿理想與抱負,他的死亡引發了廣泛的爭議,關於他死因的真相至今仍無定論。
台灣民主指數世界第十卻遭質疑?國際民主化浪朝下的轉型正義
本文探討臺灣自1987年解嚴以來的民主轉型過程及其轉型正義的挑戰與成就。從杭亭頓民主化理論出發,分析了臺灣的民主化進程,包括政黨輪替、黨產處理與真相揭示等議題。特別聚焦於轉型正義的實施模式及其限制,以及不同政黨在推動轉型正義上的分歧。最後,對臺灣未來民主發展及轉型正義實踐提出展望,並強調其在民主鞏固過程中的重要性及挑戰。
解嚴日37週年!人權館「國防部臺灣軍人監獄」數位保存不義遺址與歷史全貌
臺灣解除戒嚴迄今屆37週年,回望臺灣在威權統治下,人民生活在無形的恐懼中,造成許多人權斲傷的事件。國家人權博物館近年藉由數位科技保存的方法,建構當年國家進行逮捕、偵訊、起訴、審判及監禁政治受難者的歷史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人權館以放映會等活動 傳遞歷史記憶
行政院因應民間團體倡議於今(113)年4月18日核定每年5月19日為「白色恐怖記憶日」,為形塑公共記憶、反省威權歷史、促進社會凝聚共識,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以下簡稱人權館)自4月26日起,與新台灣和
建起紀念碑,然後呢?從德國威權史探討其「記憶政治」
進入德國的紀念碑與記憶政治這個主題之前,或許我們有必要先一起探討,當我們說「紀念碑」或「紀念物」時,這個詞意味的究竟是什麼?在今日臺灣的政治與社會脈絡之下,若提及「紀念碑」,就不免想到「轉型正義」、「白色恐怖」、「二二八」或者「蔣介石雕像」等內容,乍聽之下是個非常當代的議題。然而,「立碑」這項實踐的歷史,卻自相當久遠之前的人類社會即有,並且不僅在聚落的中心或要地,而是廣布於我們的生活空間之中。
從「人權文物」窺探政治犯獄中外役勞動及生活
戒嚴時期的政治犯,通常會經歷逮捕、偵訊、審判及執行四個階段。政治犯於判決確定後的服刑時期,若能申請從事外役工作,相較於整天關押於牢房內,時間及身體將更為自由。政治監獄內的外役工作類型眾多,位處不同區域的政治監獄也因其地理環境,而使外役工作的種類有所不同;當中有部份的勞動力是為了獄中管理者及被關押的政治犯抑或當地民眾服務,例如外役醫師,除此之外,外役工作則大抵是利用政治犯的廉價勞動力對外接單生產,用以維持監獄日常運作,以新店軍人監獄為例,外役起先以洗衣、燙衣、縫紉等工作為主,爾後也增加了外出的工作,如耕作、養豬、採石、土木工程隊等。許多政治犯們也從外役的勞動中,憑藉自己的努力習得一技之長,成為出獄後謀生的技能。本文將透由幾件人權館典藏的文物,略為描繪政治犯於獄中的外役生活。
白恐時代悲歌:吳泰安事件與臺東海山寺冤案
1958年被捕的海軍臺獨案曾國英在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時,因參加康樂隊活動,與綠島女子蘇素霞譜出戀曲。二十歲的蘇素霞,帶著曾國英的信跑去潮州找曾國英的大姊,請她幫忙買項鍊與戒指,完成與曾國英兩人的私下訂婚。蘇素霞滿心等候曾國英出獄後兩人會結婚,豈料,曾大姊完成曾國英與蘇素霞的訂婚後,寫信告訴在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的弟弟,她已經替他買好項鍊和戒指,讓蘇素霞戴上了,她還誇讚蘇素霞既漂亮又懂事,將是個好太太。曾大姊不知道政治監獄都有政戰官檢查信件,她寄給弟弟曾國英的信被政戰官攔截,她不知道曾國英不但看不到信,兩人的婚事也將遇到危機。
《灣生回家》導演新作《尋找湯德章》從歷史創傷認識台灣
為讓更多民眾認識一生致力於追求公平正義與伸張人權的湯德章,知曉其因為二二八事件而殞落的生命背後的故事,並且以行動支持臺灣電影,文化部今(20)日於臺北市西門町真善美劇院舉辦紀錄片《尋找湯德章》特映會,
人權館2024台北書展圓滿落幕 回顧「寫繪人權」6場見證白色恐怖及創傷療癒活動
國家人權博物館在2024台北國際書展展位不只展示出版品、繪本,同時也舉辦多場講座,精采萬分!以下琅琅悅讀彙整期間6場精彩活動,包含4場講座,2場讀書會各自現場亮點與精采內容,帶領大家回顧這些見證二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