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波百三特展講座第二彈:從作品的「黑潮意象」談當代海洋保育與創作──陳韋聿x張卉君

組圖/琅琅悅讀,圖片來源:集合!RENDEZVOUS
組圖/琅琅悅讀,圖片來源:集合!RENDEZVOUS

為呼應「走揣・咱的所在-百三特展」的展覽內容之一,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繼舉辦「以台灣山林植物與創作」為主題的講座後,這一次,我們轉向的世界,從陳澄波的黑潮相關作品出發,探索台灣的海洋漁業與生態關係。

黑潮作為台灣周圍的重要洋流,不僅調節了島嶼氣候,更帶來漁業經濟的潛力,集合第5集《大海撈鯨魚》與第10集《救救烏魚王》,分別述說了台灣戰後與荷蘭時期的兩種重要漁業——捕鯨與烏魚,與黑潮密不可分的關係。

集合漫畫第5集《大海撈鯨魚》與第10集《救救烏魚王》,分別述說了台灣戰後與荷蘭時期的兩種重要漁業——捕鯨與烏魚,與黑潮密不可分的關係。

然而,當代社會如何看待海洋生態與經濟發展間的張力?海洋保育觀點面對產業發展的態度又是如何?「創作」是否可作為保育行動的方法?這場講座將以陳澄波的作品與集合漫畫等創作,回應來自海洋的叩問。

本文為講座活動的側記,旨將現場討論的精彩片段與啟發濃縮記錄,作為觀眾參觀展覽前的一份「暖身讀物」。

12月15日下午在新芳春茶行,我們特別邀請到《集合》漫畫的故事採集者陳韋聿,以及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張卉君老師,期望藉由兩人的對談,與大家一同乘著「海洋」觀點,在集合漫畫裡,重新認識台灣。

講座期以陳澄波的作品與集合漫畫等創作,回應來自海洋的叩問。

陳澄波的海洋視界

講座由陳韋聿老師開場,韋聿首先介紹陳澄波及其「寫生」,提出畫家走出畫室,到戶外作畫,捕捉當下自然風景的重要意義。在陳澄波的作品中,以海洋為主題的畫作相較於陸地題材明顯較少,這反映了當時人們前往海邊寫生的困難與限制。也因此,陳澄波海洋主題的作品更顯珍貴與難得。

本次百三展覽展出的〈濤聲〉。陳澄波,1939,畫布油彩,91×116.5cm。圖片來源: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本次百三展覽展出的〈東台灣臨海道路〉。陳澄波,1930,畫布油彩,69.7×130.5cm。圖片來源: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除了這次百三展覽展出的〈濤聲〉與〈東台灣臨海道路〉之外,韋聿進一步以陳澄波的淡水系列作品為例,提到淡水作為台灣通往世界的重要港口,對陳澄波而言,港口周遭的景致也成為他的作品中的淡水記號。此外,除了河港、貿易與運輸,當時人們也逐漸將海水浴場視為休閒去處,韋聿特別分享在陳澄波留下來的信件紀錄中,曾有一張友人寄來的全家福照片,照片背景即是海邊,且全家人身穿泳裝,開心地聚在一塊拍照。也許,這也是陳澄波認識海洋的一扇窗呢!

韋聿進一步以陳澄波的淡水系列作品為例,提到淡水作為台灣通往世界的重要港口,對陳澄波而言,港口周遭的景致也成為他的作品中的淡水記號。

〈張仲倍、淑英夫婦與親友之照片〉,1935.6.23張仲倍、淑英夫婦贈送給陳澄波的照片。照片背後文字: 同兄 陳先生 惠存! 一九三五、六、二三 淡水海の浴 倍、英 敬贈。圖片來源: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人、海與鄰居

卉君老師則將我們從焦點從「人—海」延展至「人—動物—生態」,從自然觀點出發,和我們分享另一種認識海洋的方法。她首先以集合漫畫第五集《大海撈鯨魚》開場,分享自己看到漫畫中介紹台灣捕鯨事業,不禁馬上聯想經典文學作品《白鯨記》,更藉此回扣到自身長年投入的鯨豚解說和保育工作。

卉君老師長年投入鯨豚解說和保育工作。

卉君老師提到,台灣的地理位置有黑潮流經,又因板塊作用形塑了島嶼地形,更造就台灣東部沿海的生物多樣性,老師以一支海上工作者實際拍攝的鯨豚影片為例,分享這群以海為生或志業的海上人們,在與海洋朝夕相處的過程中,為我們的海上鄰居取了綽號,例如:因為全身有斑點、宛如海上星河而被稱作花鹿仔的熱帶斑海豚、因為有白色肚子而被稱作大白肚仔的瓶鼻海豚、以及集合漫畫中曾出現的——抹香鯨,因為在海上的模樣太像一塊巨大漂流木,而被稱作棺材頭呢!因為這些親切的綽號,讓長年居住在島上的我們,似乎因此和海上鄰居親近起來。

台灣的地理位置有黑潮流經,又因板塊作用形塑了島嶼地形,造就台灣東部沿海的生物多樣性。

​保育的創作啟示

最末,卉君老師提到,當代海洋保育時常提到的「今日鯨豚,明日人類」,若我們最親近的海上鄰居——鯨豚能夠健康成長,也意謂著這片海洋的健康。再從自然的觀點回到韋聿提到的畫家到自然之中寫生、以及作為台灣面向世界的港口城鎮的人文觀點,假使今天由你來繪製一幅以「台灣的海洋」為題的畫作,你會在畫中加入哪些元素呢?

​從畫作到漫畫的連結

而集合漫畫,也正是在這樣的提問與激盪下所誕生的作品喔!如果你也對這片湛藍大海充滿好奇,邀請你帶著對黑潮、海洋的認識與感知,和我們一起走進「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畫作與漫畫為窗口,感受這片海洋的呼喚與啟示。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結合臺博館新採集的魚類_、植物等標本,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陳澄波 集合!RENDEZVOUS 漫畫 展覽資訊 海洋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不只愛喝酒和泡妞?500年前江南才子唐伯虎比你想的更懂生活

「一株可吃一年!」林業署志工細數阿里山寶藏植物與鐵道史

陳澄波百三特展講座第二彈:從作品的「黑潮意象」談當代海洋保育與創作──陳韋聿x張卉君

讓故事「滾動」認同!與拆遷競賽中找回中壢在地故鄉情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