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才不是文學沙漠(上):重返「北臺文學之冠」美名的竹塹年代

明志書院被稱為「北臺首學」,鄭用錫曾出任書院山長(於書院講習兼理院務者)。此為明志書院設於竹塹時的樣貌。(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明志書院被稱為「北臺首學」,鄭用錫曾出任書院山長(於書院講習兼理院務者)。此為明志書院設於竹塹時的樣貌。(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提起,是不是仍隱約有美食沙漠、文化沙漠的印象?但你可能不知道,早在清領時期,竹塹城就有華美的園林,文人品酒吟詩是日常,潮流指標的大成街曾經是所在地;日治時新竹詩社蓬勃發展,更有許多知識分子投身社會運動;戰後臺灣文學作家歷經失語、言論自由壓抑、本土文化斷層的挑戰,作品綻放自切身經驗淬鍊出的光采。

本文將帶你看見新竹文人用文字和教育參與地方的途徑,更能跟著他們過往的足跡,走進新竹,來一場文化小旅行!

文/詹益承(嶼人)
攝影/黃英程

 「士之初入竹塹者無不禮焉,文酒之盛冠北臺。」
 「士大夫過竹塹者,傾尊酬唱,風靡一時,至今文學尤為北地之冠。」
───連橫.《臺灣通史》

回顧清領時期臺灣的移民社會,人們多半是從開拓荒土、自我防衛的組織底下發展生計,初始的社會氛圍往往都是重武功、輕文治;加上臺灣南北交通主要仰賴於船運,而海盜侵擾、沿海時局又總是動盪不安。因此,對於較晚開發的北臺灣地區而言,儘管有新莊、艋舺等人潮熙來攘往的商業巨鎮,文化風氣的醞釀仍舊相對困難。由此觀之,連橫在《臺灣通史》曾經兩度提及竹塹在地的文風昌盛,冠於北臺,實際上這是對竹塹相當隆重的一段讚許!自此,竹塹為「北臺文學之冠」的美名也就不脛而走。

那麼,竹塹是如何從藍鼎元筆下「行人過此,必倩熟番夾弓矢護衛」的危險之地,變成文人雅士雲集所在的呢?讓我們乘著時光機,一同探索數百年來的竹塹文化發展浪潮!

藍鼎元筆下的竹塹,當年還是「行人過此,必倩熟番夾弓矢護衛」的危險之地。(資料來源: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淡蘭文風竹塹起

「淡蘭文風為全臺之冠」是欽差大臣沈葆禎在光緒元年(1875),奏請朝廷增設臺北一府三縣的重大理由,在一年報考的學生當中:「淡屬六、七百人,蘭屬四、五百人」,可見噶瑪蘭廳的文教開發雖然更為晚近,但其文教風氣卻只稍遜於淡水廳,促使沈葆楨僅僅是將淡蘭合稱,便足以稱冠於全臺。

潮流大成街是過往的科舉考場

實際上,無論是淡水廳還是噶瑪蘭文風的崛起,其實都跟「北臺首學」明志書院息息相關。乾隆 46 年(1781),淡水同知將明志書院院本部從新莊地區轉遷至竹塹廳治,成為竹塹城文教發展的濫觴;嘉慶 22 年(1818)孔廟設立,竹塹一度成為北臺士人科舉唯一應考處。明志書院前後由鄭用錫、鄭用鑑兩大竹塹名士任教,倆堂兄弟一共在此主講了三十餘年,孕育無數的門生科考及第,其中也包含臺灣文教界的碩儒陳維英。陳維英一生除曾講習於明志書院以外,更曾先後擔任仰山書院(位於噶瑪蘭)、學海書院(位於艋舺)山長,並創辦樹人書院(位於大龍峒),其弟子更是遍及於淡蘭一帶;可見竹塹城對於清代北臺灣文風影響淵遠。

根據張懷文〈清代竹塹儒學發展之研究〉86、108 頁,孔廟一般設有學宮主持祭典與作為考場,淡水廳設立孔廟後,竹塹地區參與科舉的學子不必再千里迢迢到彰化應試;然而淡新分治後,臺北亦設立孔廟,兩地的學子遂分流應試。今日動物園旁的孔廟為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遷址重建過後的建築;清領時期的淡水廳的儒學學宮位於成功里(中興百貨到國際戲院之間),相關遺址已不復見,僅能從原處的街道地名「大成街」窺知為紀念大成殿而命名。

孔廟舊址為現今大成街、復興路、林森路和武昌街圍繞起來的區域。

大遠百所在地曾是北臺灣最高學府

明志書院是清領時期北臺灣重要的教育機構,號稱「北臺首學」。現今大遠百的所在地及附近的「明志書院停車場」便是清領時期明志書院的舊址。明志書院於乾隆 26 年(1761)成立於泰山,乾隆 46 年(1781)淡水廳治設於竹塹,書院隨之搬遷移至此,可視為竹塹地區文教發展濫觴。

現在的明志書院公有停車場為明志書院的舊址。

百年前也有「梅竹賽」?!詩社的地方書寫

竹塹城除了作為北臺文學之冠,巧合的是早在現今清、交學生的百年以前,竹塹文人就有著同樣以梅、竹為名的瑜亮情節;這其間的故事,即與文人們交友集會之處有關。

提起清領時期的文化活動,不可不提自古皆吸引文士匯集的園林建築。在清代的竹塹城曾經同時存有兩大家族的園林:林家潛園與鄭家北郭園,這兩家彼此間雖然具姻親關係,但在歷史的發展上卻總似帶有一些相互較勁的意味,從有意無意當中顯現,就連兩大名園之間文士結社也不外乎如此。

據《新竹縣志》描述,在同治 2 年(1863)竹塹所成立的詩社當中,潛園「梅社」多半由尚未成名的童生組成,而北郭園「竹社」則是集結試場得意的科舉名士;由於林家是從商賈戰功崛起、鄭家素以科舉取仕聞名,隱然之間兩社的出身性質與背景,彷若就在竹塹呈現著分庭抗禮的態勢,並且成員數量亦不分上下。這兩大園林的爭相輝映,同時也代表著林、鄭家族對於文質之風的鼎力支持;清代竹塹的文風盛世,便是在兩相爭豔的過程中交織而成。

隨著竹塹的文風盛起,文人雅士的組成也漸漸地起了變化,不僅是地方獲取科名的士人大增,且新科士人的比例不再為林、鄭兩家所偏重,紛紛在各自的家族裡脫穎而出。由此,蔡啟運等文人遂在光緒 12 年(1886)起議將「梅社」、「竹社」合併為「竹梅吟社」,號召了竹塹文人能夠更全面性地參與集結,直到乙未割臺(1895)為止。

林守長所書對聯。林守長(1910 - 1982),字傳貴、懷薰、誠之。竹塹文化名士林占梅後人,其書法成就足以代表潛園派風格,可見林家文風綿延。林守長以行書聞名,書法時稱「守長」體。許多新竹到彰化一帶的街坊,到處可見「守長」體的店招、匾額。(資料來源: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

這些參與詩社的詩人們,寫下了什麼樣的竹塹城故事呢?或許可從下列節選詩詞窺知一二:

林占梅〈曉過青草湖〉

溪沙漠漠路迢迢,曉色蒼涼入望遙。
行李一肩人影冷,綠楊十里馬蹄驕。
早潮疑雨喧前渡,長板凝霜接斷橋。
幾縷炊煙林際裊,遙知深處有園寮。

林占梅所建園林「潛園」,清領時期被譽為全臺四大名園,座落於竹塹城內,當時民眾稱之為「內公館」,與「外公館」北郭園做區分。(圖片授權: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北郭園尚存時,北郭園門後可見此洋樓矗立。北郭園於 1990 年後完全拆除,今日僅能憑照片和畫作遙想當年鄭用錫筆下的「北郭八景」。(圖片授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城郊外的文教發展

到了竹塹城的城郊之外,文治的歷史則稍微落後,文教的傳播主要仰賴於地方文廟或是私塾單位的發展。一座文昌祠的設立,象徵著文質風雅的形象已經深入到當地民間,其中竹塹城外尤以九芎林(今芎林鄉)一帶文風最盛;時至今日文林閣已是號稱全臺灣最大的文昌廟。

九芎林文昌祠設立於道光 26 年(1846),較竹塹城外最早設立的新埔莊文昌祠要晚三年。起初主要作為社學(推展文教)所用,直到光緒 2 年(1876)士人鄧觀奇(學名鄧兆熊)於此講學之餘,還邀集文士友人創辦「文林社」,共同組成地方上的研究、教育單位,同時九芎林的地方士紳並有為學宮修築神廟,以改善社會風俗之倡議,從此文昌祠遂轉型稱為「文林閣」,一應具備有清代書院、社學與義學等教育功能。

自文林閣設立以後,九芎林地區在光緒治臺的二十年間取得功名者便計有22人。後來鄧觀奇與其兩位兒子也都相繼取得秀才功名,以一門三傑之事為人稱道,並且九芎林在地的秀才兼塾師魏盛唐、魏纘唐、林露結(林學源)等人皆是出自其門下。此外,日治時期以〈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為代表作的知名作曲人鄧雨賢,即是鄧觀奇之曾孫。

節選部分城郊文士詩作,不難發現許多關於農、漁生活的描寫,印證他們的關懷十足貼近鄉野的民風情境。

魏盛唐〈詠耕〉

閒來無事學耕田,十畝春光十畝煙。
隴上芃芃憑意賞,人人都道好豐年。

山仔頂麻園窟南陽堂鄧屋。鄧家原先於樹林開墾,鄧觀奇時舉家遷移至麻園窟現址。(資料來源:客家雲)

芎林文林閣除了作為信仰中心,於清朝時更有著育才辦學的功能,今日仍是香火鼎盛的文昌廟。

從城內到城外,竹塹文人雅士爭取科舉功名,書院私塾廟宇,讀書聲不絕於耳,他們的筆尖下超過百年前的時光凝結。下一回,帶你進入日治時期的新竹,看見時代變換之間的文人,如何克服語言與身分的難關,用筆揮灑出自己的一片天。

●本文為 《34 期「字在躲貓貓:新竹地方書寫進行式」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原文為「你以為的文化沙漠曾是「北臺文學之冠」! 乘時光機重回文人雲集的竹塹」,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貢丸湯》 34 期「字在躲貓貓:新竹地方書寫進行式」

延伸閱讀:新竹才不是文學沙漠(下):日治詩社、戰後壓抑再到文化斷層後的文學獎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貢丸湯 新竹 孔廟 科舉 清代 詩人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新竹才不是文學沙漠(下):日治詩社、戰後壓抑再到文化斷層後的文學獎

新竹才不是文學沙漠(上):重返「北臺文學之冠」美名的竹塹年代

2024聖誕節交換禮物推薦:從故宮精品、Pinkoi等10個文創商城找設計好物與靈感

從鄭成功到金門砲戰!太武山「海印寺」見證兩岸700年歷史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