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台灣的「烏金」傳說:烏魚最早可追溯至17世紀漁業歷史

組圖/琅琅悅讀
組圖/琅琅悅讀

說到黃金,許多人的眼睛都會為之一亮,然而,你聽過「烏金」嗎?

其實,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對烏金應不算陌生,烏金其實就是年節送禮首選、也會出現在桌上佳餚的「子」,它不僅是台灣的民間佳餚,更為台灣的近海捕撈,帶來偌大經濟利益。

烏魚子加工的最後一個步驟是日曬,漁婦用水刷去烏魚子上的灰塵,細心的照顧著這筆龐大的財富。 台灣光華雜誌〈烏魚來的時候〉,198002。圖片來源:艾燕。

烏魚子,指的是雌性烏魚的卵,每逢冬天,野生烏魚便會順著洋流,至台灣西南沿海產卵,這一洋流也恰巧在此與黑潮相遇,因而形成重要的漁場。對台灣漁民而言,每年的十一月中下旬至隔年二月逢雌烏魚產卵之際,便是他們捕撈烏魚的最佳時刻,因烏魚的身價極高,烏魚子加工後更是台灣人喜愛的美饌,故捕撈烏魚成為台灣漁民在年節前夕的重頭戲,有沒有好的漁獲,便會直接反映在過年時的桌上菜色了。

漁民開艙取魚,一尾尾肥大的烏魚愈聚愈多,漁民的笑容也愈來愈深。 圖片來源:台灣光華雜誌〈烏魚來的時候〉,1980年2月,艾燕。

然而,這麼好的獲利,逐漸引起不肖人士的利慾薰心,捕撈與加工烏魚的不同階段,開始出現貪心漁民或投機商人,過度捕撈、甚至用混合材料製成烏魚子。

捕撈烏魚的影響

烏魚業的發展,最早僅有野生烏魚的捕撈。捕撈過程中,漁民通常為了一次大量捕撈直接撒網,一併將海中的其他生物撈了上來,造成「混獲」狀況,也大大影響了的平衡。甚至有漁民為便捷捕撈,採用流刺網,在捕撈過程殺害不少生物,漁網使用畢後,有些更直接殘留、沉入海底,造成無辜生物被蓋住或刺死;塑膠漁網更是漁業廢料的最大宗,由此可見從捕撈行為的開始到結束,無一不造成海洋環境與生態的負面影響。

​漸漸地,烏魚業因捕撈過度,開始發展烏魚養殖。所謂「養殖烏魚」,實際上也是漁民捕撈幼苗、將之帶回來養殖,因此對整體捕撈數量而言並無太大改變。對此,漁業也非全無反省,反而積極推動漁業永續,明確規範每年的烏魚捕撈時間、地帶、並結合學術界進行幼苗培育技術的發展,希望能厚植烏魚養殖能力。

台灣是從什麼時候掀起「烏魚熱」的?

介紹完台灣的捕烏魚文化與特色,你是否好奇,究竟台灣的捕烏魚文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其實,台灣的捕烏魚文化可追溯自17世紀人在台期間。1637年11月底,當時在台灣設立據點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公司裡的台灣長官范德柏格(Johan van der Burch),在一次船隊從台灣南端回航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的途中,經過高雄沿岸的烏魚漁場時,盤算著要在這裡築一座城。

《大員港市鳥瞰圖》,藏於荷蘭米德爾堡哲烏斯博物館(Zeeuws Museum)。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Atlas_Blaeu-Van_der_Hem_-_Taioan.jpg#file

​於是,二話不說的范德柏格便下令船員在旗後山南方的港灣下錨、進入打狗灣測量,評估在這裡建城的可行性。考慮到漢人的捕烏魚船經常在這裡的灣澳避風、停留,每年會有近百艘漢人的捕撈船在此地登陸。范德長官心想:若能在此地建城,應能遏阻不少漢人登陸,也能降低漢人對公司的潛在威脅。

雖然最終范德柏格的建城計畫未能實現,不過,荷蘭東印度公司對西南臺灣烏魚漁場的介入程度也日益提高。

捕烏魚後,究竟是誰在吃烏魚?

其實,捕撈烏魚的荷蘭人,確實有吃烏魚。但是,他們似乎不太喜歡吃烏魚,從十六世紀在巴達維亞執業的醫務員龐蒂優斯的評論即可得知:

​「烏魚常被大量捕獲並於市場出售,在某些固定的季節非常美味。不過有時牠們染上疾病,肉中生蟲,就像我們胡瓜魚的案例一樣。而且牠們的刺很多,吃起來味道也不太好。」

​此外,1639年一艘從大員航向巴達維亞的荷蘭商船「密德堡」號上,也有荷蘭人不喜吃魚的相關記載。在這艘船上,載有16名荷蘭人與24名唐人水手,並載著6個月份的肉類、米糧和飲料,公司官員強調,肉類是專屬荷蘭人的,魚類則給唐人水手。同樣的「魚類作為次要肉類」的說法,也屢見於當時荷人的相關記錄中。

圖片來源:《大船吉德蘭號航海日誌》當中「國王魚」的素描。(圖片來源:Nationaal Archief, Den Haag, Compagnieën op Oost-Indië, nummer toegang 1.04.01, inventarisnummer 135, fo. 7.),節錄自鄭維中,〈烏魚、土魠、虱目魚:多元脈絡下荷治至清領初期臺灣三種特色海產的確立〉,《臺灣史研究》第25卷第2期,頁1-60,2018年6月。 此素描雖非烏魚,卻可表現出荷蘭人在台期間對捕撈漁業的記錄。

​看來,捕烏魚的人不一定喜歡吃烏魚,可能勉強地為了充飢,吃了一些。

漫畫《 010》—— 救救烏魚王的應用

在漫畫《救救烏魚王》中,我們看見紅蘭人、閩族人兩個不同族群在台灣島上交會,他們都發現烏金的價值,也因族群性格、文化習慣而對捕撈烏魚抱持不一樣的態度。

漫畫中的閩族人曾貪心地想捕撈更多烏魚,造成烏魚過度捕撈、生態失衡的狀況。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烏魚過度捕撈也確實是長久以來漁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圖片來源:《集合!RENDEZVOUS 010 救救烏魚王》書籍內頁

期待透過這集故事,展現出台灣烏魚文化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從歷史、經濟到生態,每個層面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索。

●本文由澄波藝術文化授權琅琅悅讀刊登,想瞭解更多《集合!RENDEZVOUS》010:救救烏魚王 內容,歡迎至琅琅書店查詢閱讀,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書名:集合!RENDEZVOUS:0010救救烏魚王
作者:Rendezvous Studio
出版社:澄波藝術文化有限公司/紅螞蟻圖書
出版時間:2024/05/03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集合!RENDEZVOUS 烏魚 漁業 荷蘭 海洋 生態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漫畫搶先看!《集合!RENDEZVOUS 011》走進仙姑男孩的神秘世界!

揭密彰化八卦大佛!前身與日治戰死的「能久親王」有關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6本推薦書迎接AI世代 打開閱讀新「視」界

「走到靈魂或奇點之上」——專訪氣味小說《香鬼》作者古乃方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