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客來了/驚艷台灣的策展之眼 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展覽統籌 周春桂專訪

奇美博物館-教育展示組組長周春桂。(照片/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教育展示組組長周春桂。(照片/奇美博物館提供)

「既然展覽名稱叫作『』,那一定要有拉婓爾和梵谷的作品。」

當我們請教本次展覽不可錯過的三件作品時,組長不假思索地答道。而她亦不能否認,這52件遠渡重洋來台的作品是各有各的好(周組長的用詞也很有意思,『可愛』),一時之間難以抉擇。最後她還是給了答案,那就是林布蘭(Rembrandt)的〈六十三歲自畫像〉(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63),以及梵谷(Vincent van Gogh)〈長草地與蝴蝶〉(Long Grass with Butterflies)、拉斐爾(Raphael)〈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the Infant Saint John the Baptist ('The Garvagh Madonna'))。

林布蘭〈六十三歲自畫像〉位於特展第二單元「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展區。(照片/奇美博物館提供)

「〈六十三歲自畫像〉是林布蘭去世前幾個月完成的作品。在同一年中,他完成了三件自畫像,而這一件很能反映出他在那個年紀,處於精神體力都不復盛年狀態的面容。當你跟這幅作品面對面、與人物眼神交流時,你會感受到穿越了時空,抵達林布蘭面前。那是種很特別的感覺。

梵谷〈長草地與蝴蝶〉位於特展第四單元「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展區。(照片/奇美博物館提供)

梵谷的〈長草地與蝴蝶〉同樣繪於生命的盡頭,當時畫家因精神崩潰住進療養院,在與胞弟的書信往來間提到畫了兩幅「剛割過草的草地」。梵谷的筆觸讓草葉具有一種流動感,令簡單主題富有生命力。

拉斐爾〈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位於特展第一單元「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照片/奇美博物館提供)

早逝的拉斐爾在本次特展中的作品〈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展示了與此前同一主題迥異的表現方式,人物佈局帶來的平衡感及視覺深度,三人手勢、姿態、神情建構起的情感交流,鋒芒畢露的才華令生活在16世紀的拉斐爾直至19世紀依舊影響力不墜。「當時他的年紀甚至還不滿三十歲,」周組長說:「你看到的是一個年輕的天才。」

如果周組長簡略的描述能打動到你,親臨現場想必是更有領悟了。

周春桂組長是教育展示組的主管,擁有博物館學專業的她,在博物館領域已有二十餘年的資歷。她形容,策劃一檔展覽就像分娩一樣,好不容易其中一個孩子呱呱落地,又得分神去餵養其他胚胎,耐心等他們成型。她和我們透露,雖然本次展才開跑幾周,但接檔特展已經籌備一段時間,「有點像帶狀節目。」周組長說:「不過在端出一檔展覽後,展場的運作、如何回應觀眾的渴望,都是日常工作要處理的。絕不會是一個片段一個片段切開,互不關聯。」

奇美博物館「時代的臉孔」特展,周春桂為貴賓導覽的情景。(照片/奇美博物館提供)

周組長透露,接檔展覽將有從科學檢測角度分析畫作內涵。如同我們可以從年輪得知特定年份的氣候、環境資訊,木板畫,或畫作的裝框、背板,同樣有故事可說。「我們想探討的時代對藝術家的養成,社會給藝術家的養分。」

在台灣,奇美博物館向以其館藏聞名,蒐羅西洋繪畫、雕塑,中外兵器,各式樂器及提琴,以及包含標本與化石的自然史收藏。豐富多元的常設展,是規劃特展時擴展延伸的基礎,但也可以稍稍做出區別,如2021年與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簡稱V&A)合作的《蒂姆.沃克:美妙事物》,即是知名時尚攝影師蒂姆.沃克(Tim Walker)世界巡迴展的亞洲首站。

我們並不會設限特展的主題應該與什麼有關。只要有啟發觀眾想像力、創造力的潛能,我們都會做規劃,或關注國際間的展覽資訊,邀請有意思的巡迴展。」

Tim Walker特展第一展區-職涯作品回顧(照片/奇美博物館提供)

時尚攝影出現在奇美博物館看似突兀,但出現在該展中的攝影作品,均是蒂姆.沃克受V&A博物館邀請,以其館藏為靈感衍生出的創作,「奇美博物館同樣也希望觀眾能通過館內收藏打開全新視野,《蒂姆.沃克:美妙事物》特展在精神上與我們是相當契合的。」

儘管周組長輕描淡寫,但箇中作業之繁複,又豈是三言兩語能說清。以英國國家藝廊展為例,從展品離館的那一刻,無時不刻都有押運員在旁監督;要善待這些動輒百歲起跳的脆弱畫作,環境的溫溼度、照度都是基本功,英方也留意到台灣地震頻繁,奇美博物館須事前提出館所結構設計圖接受審核,並經現場查核確認無誤,作品始能開箱上架。

在展場的尾端,觀眾可以看到一份鳴謝名單,上頭有英國團隊的名字,「英國館方人員看到這一幕時非常喜歡和感動,很開心地在上面簽名。」小小安排換得這麼熱情的反饋,是始料未及的,那也成了本次特展幕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趣事。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布展過程,修復師仔細檢視梵谷的作品〈長草地與蝴蝶〉。(照片/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布展過程,兩館的修復師一起仔細檢視馬內的作品〈音樂咖啡廳一角〉。(照片/奇美博物館提供)

如此大費周章,都是為了將頂尖的文化遺產帶到台灣。這正是奇美博物館當初創立的宗旨。

「觀看真跡的感覺還是不一樣。再怎麼精美的印刷,依然只是平面的彩色網點,」她這麼解釋現場觀摩與翻閱教科書、圖鑑的不同,「但當你身在現場,你看到的是立體的筆觸,顏料的濃厚構築起的畫面,那都不是高解析度圖片所能帶來的觸動。」

「將世界帶到台灣」、「一座屬於大眾的博物館」是奇美博物館自創立來秉持的宗旨。創辦人許文龍先生有感於早年台灣社會經濟條件不發達,以致一般人缺乏接觸西洋藝術的管道,因此發下宏願,要讓民眾不必出國便可接觸世界級文化遺產。「許文龍先生的想法是,奇美博物館並不是這些收藏物件的擁有者,而是保管者。

保管者的任務,是盡可能降低資格及條件門檻,讓更多人都能參觀,而參觀時得到的也不只有視覺上的滿足,也認識到作品的內涵。

除特展有針對不同族群設計的導覽活動,通過路線規劃,奇美博物館也可靈活運用館內常設收藏,在特殊主題下引導觀眾在不同展廳間遊走。(照片/奇美博物館提供)

藉這次的採訪機會,我們也向周組長請教她如何詮釋奇美博物館脈絡下的「世界」及「大眾」。畢竟,奇美博物館混搭文藝復興時期及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外觀,讓人第一眼便對其內部調性有所聯想,它是否適合呈現其他地區的藝術或工藝品,或被侷限在特定體系的審美趣味抑或藝術想像?

「策展這件事情,其實要回到博物館本身宗旨,以及現有收藏去發揮。」周組長回應道:「做自己能做的,而且把它做到最好。不是看著遠方卻不知道方向在哪裡。」

儘管在收藏政策的指引下,館內的現代、當代的藝術品相對較寡,但如前段所言,要建構完整的藝術發展脈絡,同樣能以特展形式進行。認為奇美博物館對西方具象寫實作品獨沽一味,反而是偏見了。誠如周組長所言,「寫實」都是個值得玩味的詞彙。

「不會有人用寫實來形容相機拍攝出來的照片,寫實主義藝術也沒有因為照相機的發明而消失,因為『再現』和『表現』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情,藝術家如何面對他們的時代,比如新出現的工具、新型態社會關係,那才是值得關注的事情。

「同樣的,每個地區因為文化發展而產生的獨特藝術走向,也沒有對錯好壞的問題。像西方從羅馬帝國滅亡後到文藝復興前,風景描繪一般被用作宗教題材或人物的背景;但在東方,山水景致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因為政局更迭,文人崇尚自然而萌芽。藝術都是一步步發展出來的,我們觀看的不只是藝術品,還有它的形成脈絡,那樣的視角比較客觀,也是藝術有趣的地方。

《時代的臉孔》名氣與聲望(FAME)展區。(照片/奇美博物館提供)

周組長認為,教育功能始終是博物館、美術館的目的,不只做好展示陳列,怎麼與觀眾溝通也是須要放心上的事。「我相信不分公共或私人博物館,都是在這個層面做努力,只是呈現上可能不太一樣。」

周組長提到,奇美博物館致力引進國際展覽,除累積場館聲量,以期未來能持續與國際重量級機構合作(V&A、英國國家肖像藝廊、英國國家藝廊展品來台即為豐碩成果之一),也是種國民外交,通過持續耕耘,讓奇美博物館成為連接台灣及世界的窗口。

「世界那麼廣,奇美也還是個很年輕的博物館,能做的還有很多。」周組長說:「典藏、教育、社會回饋是我們三大核心價值;為大眾而存在、成為台灣民眾認識世界文化歷史的平台,則是奇美博物館努力的目標,這樣的方向會一直持續下去,不會改變。」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從拉斐爾到梵谷 奇美博物館 英國國家藝廊 周春桂 琅客來了 琅琅悅讀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模範棒棒堂」戴谷年帶你去桃園平鎮 3站推薦景點感受客家文化

魚香四溢20年!馬祖東引「黑鮸魚丸」的美味秘密

史上最尷尬!陳澄波的同學、經常被寫錯名字的藝術家:江海樹──名單之後#145

響應陳澄波百三特展講座!從作品中的山林出發,談台灣山林植物與創作──黃博鈞x鄒欣寧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