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裸身,還翹著腳呢!」陳德旺1935年〈裸女仰臥〉大膽新潮之表現──#名單之後119

陳德旺,〈裸女仰臥〉,1935,媒材、尺寸不明,第9回臺展「朝日賞」 圖片來源:《第九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陳德旺,〈裸女仰臥〉,1935,媒材、尺寸不明,第9回臺展「朝日賞」 圖片來源:《第九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文/林晏(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

陳德旺 入選 臺展第9、10回;府展第2、3、4回

朝日賞 臺展第9回

提到陳德旺(1910-1984),不免讚嘆他長年用功鑽研繪畫知識,以及他在單一主題反覆不斷嘗試的實驗精神。他將後印象派畫風的浮光溢彩加以內化於風景、靜物畫中,表現清新、頗具新意,是較為人所熟知的創作風格。但在1935年陳德旺初試啼聲參加第9回臺展,卻是以描繪女性圖像的作品——〈裸女仰臥〉參賽。〈裸女仰臥〉一鳴驚人地得到「朝日賞」,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巧妙之處?

陳德旺,〈觀音山(四)〉,1983-1984,畫布油彩,60.5×92.5cm,私人收藏 圖片來源:王偉光,《純粹‧精深‧陳德旺》,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1,頁128

〈裸女仰臥〉中裸女面容簡單幾筆,樸實卻打破三維空間的既有概念,與馬蒂斯(Henri Émile Benoît Matisse, 1869-1954)〈側臥的宮娥與玉蘭花〉中的女子面貌描繪手法相似。此作裸女身體、乳房、小腹肌肉呈現幾何塊狀,可能是受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1881-1973)新古典主義與立體派影響所致。

亨利‧馬蒂斯,〈側臥的宮娥與玉蘭花〉,1923,畫布油彩,60.5×81.1cm,私人收藏 圖片來源:佳士得https://www.christies.com/lot/lot-6134206/?intObjectID=6134206&lid=3&sc_lang=zh

1930年,陳德旺參加「獨立美術協會」舉辦提倡野獸派畫風的演講會[註1], 也許因此受到協會成員──兒島善三郎(1893-1962)畫風影響。兒島善三郎〈紅色背景〉一作與陳德旺〈裸女仰臥〉主題皆是裸女微凸小腹、右腿曲起的慵懶斜躺之姿,尤其頭墊著印有幾何圓形的枕頭,形式與風格十分相似。此外,深受協會主張感召的陳德旺,決意不進入正規美術學校就讀。〈裸女仰臥〉或許也是靠著家境優渥經濟支持,旅日十幾年[註2]間得以自由拜師學藝,接收「日本式」的西畫藝術新知,加以研究的實驗之作。

兒島善三郎,〈紅色背景〉,1928-1929,油畫,80.5×116.5cm,兒嶋画廊,日本東京 圖片來源:兒嶋画廊:https://www.kojimazenzaburo.com/

自1927至1935年共9回臺展中,共有9件裸體畫作品描繪臥姿裸女,其中第3回臺展古川義光〈畫室的裸婦〉、第4回臺展山田新吉〈裸女〉、第6回臺展竹中正義〈裸婦〉及第9回臺展陳德旺〈裸女仰臥〉等4件作品,描繪相對正面、毫無遮掩的裸女臥姿[註3]。 這些作品中僅有〈裸女仰臥〉為隨意翹腳的姿態,構圖相當大膽新潮,並透露一絲叛逆挑釁的意味。雖與上述幾幅裸女臥姿圖相比,陳德旺的裸女肢體略為僵硬,身形線條也不夠優美流暢,但卻展現人在真實生活中,那自然放鬆、不加刻意擺弄姿勢的身體表現。

古川義光,〈畫室的裸婦〉,1929,媒材、尺寸不明,第3回臺展 圖片來源:《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山田新吉,〈裸女〉,1930,媒材、尺寸不明,第4回臺展 圖片來源:《第四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竹中正義,〈裸婦〉,1932,媒材、尺寸不明,第6回臺展 圖片來源:《第六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朝日賞」選出〈裸女仰臥〉的動作也頗令人注意,從歷屆臺展特別獎:「臺展賞」、「臺日賞」、「朝日賞」獲獎名單來看,以成年女子裸身躺臥為描繪主題,陳德旺為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有趣的是,雖然此作裸女呈翹腳之姿,雙腿交疊下的陰影巧妙模糊了女性的陰部,遊走在法規尺度邊緣[註4], 但在陳德旺巧筆拿捏下,〈裸女仰臥〉在當時官方風俗規範與藝術表現創意中達到一種平衡。

119

註釋

1.王偉光,《純粹‧精深‧陳德旺》,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1,頁158。

2.陳德旺於1929年赴日習畫,期間常於臺、日兩地往返,至1941年才回臺定居。王偉光,《陳德旺畫談》,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頁312-314。

3.陳孟帆,〈裸體畫公開化的社會爭議——以第二回臺陽展(1936)李石樵〈橫臥裸婦〉撤回事件為例〉,《雕塑研究》,第15期,(新北:2016-03),頁30。

4.1907年,民政長官通知各署有關裸體畫與裸體雕刻模型的取締標準,其中指示裸體畫若直接描繪出陰部或暗示陰部位置,會造成民眾產生淫邪猥褻之感受,須加以取締。雖然隨著風氣逐漸開明,取締的標準也逐漸放寬,但畫家遭到檢舉、強硬撤畫的事件還是時有所聞。因此從陳德旺一輩畫家的裸女畫作中,我們還是嗅聞得出他們小心謹慎的留心之處。石川忠一,《臺灣警察要論》,臺北:新高堂書店,1915,頁362-365。

●本文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名單之後 藝術家 日治時期 警察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使水彩點綴人生的臺灣蛇博士:山口謹爾──名單之後#146

楊牧詩獎詩人扈嘉仁首部詩集《食言犬》:在記憶的模糊地帶,試圖接受我正在遺忘

古人派對必備樂器!從美學修身到流行伴奏:古琴

林青霞最愛這家水餃!從庶民小吃到連鎖店 台灣代表性美食:餃子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