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本神還原案桌上的清代「祖先」——臺史博館藏新竹周玉樹官服泥塑像

新竹北門周益記家族所傳世的祖先官服泥塑像(臺史博館藏號2013.020.0441)
新竹北門周益記家族所傳世的祖先官服泥塑像(臺史博館藏號2013.020.0441)

文|廖伯豪
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鄭勤思、廖伯豪、周友達

當我們在思念已故親友時,是否會翻開相簿及書信,或點開手機內尚存的影音、滑著過去的訊息紀錄,極盡所能地回憶對方的形貌與聲音,彷彿祂依舊未離我們遠去?然若生活在相機、手機及AI技術尚未發展的時代裡,我們又會用什麼方式記住身邊親人最美好的樣子呢?典藏著一尊來自於北門周益記家族所傳世的祖先官服泥塑像,也是館藏諸多神像藏品中最特殊的作品,祂讓我們看到的地方商紳家族,如何不惜成本,將祖先最體面的形象,流傳後世。

匠藝精巧、栩栩如生

塑像的主人翁周玉樹(官章其華,1838~1892)為新竹北門周益記開臺祖周家諒(1810~1849)第三子。周家在竹塹以經商起家,至第二代周玉樹時已是具備貢生頭銜的商紳家族,周氏亦從事地方社會公益,與同為北門大族的鄭如蘭(1835~1911)、林汝梅(1833~1894)等人共同捐建一善堂,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社會聲望。

新竹周玉樹官服泥塑像(以下簡稱周玉樹塑像)通身以灰泥製成,表面塗覆白灰及黃色顏料打底,最後施彩著色。最令人印象深刻者,莫過於那極度寫實的五官展現泥塑司阜對於人物面容的精準捕捉,令人驚嘆。所見眉毛眼瞼無一不微,從額頭至下巴,各部位肌理細微起伏有致,細膩表現像主頭部的骨肉特徵。再見人物雙眼凝視前方,嘴角微張牽動著兩頰,隱約露出牙齒,彷彿低語呢喃著要對觀者說些什麼。

周玉樹塑像X光攝影,所見塑像內部構造。(鄭勤思攝)

若透過X光檢視其內部結構影像,可看到整尊塑像由頭部、身體、手部、腳部各單元所構成,其中頭部與雙手係分別製作。塑像頭部以「土包木」工法施作,於後腦頭蓋處開一圓槽,將毛髮植入圓槽一周,然後封閉頭蓋,再將所植毛髮向後腦勺梳理結辮而下,完全依照真實清代男性髮辮呈二條辮結的特徵。但因毛髮長度有限,再接縧繩延長。頭部製作完成後,再行插入頸部預留的插槽中。

衣冠想像、場景重現

另一個看點即是塑像身上的衣著,清代官服其實是當時最隆重的著裝,舉凡官員的壽禮、婚禮乃至入殮之服,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清代官員禮服常見的基本標配是配戴冬夏冠,項褂朝珠,外罩石青色對襟補服(褂),內著蟒袍(又稱「吉服袍」),是為官員「吉服」型態,因此可以在塑像的補服下看到官員蟒袍特有的立水紋樣(又稱「水腳」)。

最讓人驚豔的是,周玉樹塑像頭上的兩頂帽子宛如現實官員所用帽冠的袖珍版,其型制外觀以及頂戴、帽纓與帽胎的拴合結構關係、裝飾紋樣,乃至製作材質皆與真實的清代官帽並無二致。然細看塑像之章補主題(六品鷺鷥),以及冬(七品素金頂)夏(三、四品藍頂)吉服冠頂戴,出現品秩不協調的情形,也反映後人著重於祖先為官的整體衣冠特徵而非細究具體品級的現象。

綜觀臺灣傳世祖先官服塑像案例,最難保存的就是官帽及朝珠等服飾配件。周玉樹塑像所配附的袖珍冬、夏吉服冠,不僅只保持外觀材質上的真實,亦顯示了清代祖先塑像有別於畫像的特殊祭儀方式。根據周家後人回憶,家中過去曾保留每年端午、中秋時為塑像更換所戴帽冠的行為,這承襲了清代冠服制度中於春、秋二季換戴涼暖官帽的傳統,同時極為罕見地保存了臺灣民間春、秋仲月舉行家祭儀式的舊俗文化。

周家傳世袖珍新竹體家具組與周玉樹塑像配置復原照(廖伯豪攝)

透過家族記憶及留下的影像,還可以看到塑像保留著有一套原配袖珍家具,包含長型扶手椅、條案、踏几、帽架、火籤筒等配件,扶手椅及條案的烏心石木材質及曲矩裝飾,具有典型新竹體家具的工藝特徵。另比對清代傳世老照片,還原塑像與家具最初的展陳方式,方知周玉樹塑像進入時代被塑造成官員坐堂問案的狀態,因此被展示的不僅是塑像本身,與之相關的家具及相關配件所對應出的空間關係,更能彰顯出塑像原本的情境神態與威儀。

毫髮逼真背後的信仰

周玉樹何以被家族後人以如此隆重且逼真的方式塑以神像供奉?綜觀周家氏系,或與其為家族中首位獲得官方授予生員身份之成員有關,且周氏做為周家第三房之祖,其三子周清泉(1873~1909)亦獲有「誥授奉直五品銜賞戴藍翎即用州同」頭銜,凸顯該房系下子弟身兼地方仕紳與商人的雙重身份,如同清道光年以來竹塹其它富商家族子弟,皆致力以科舉或捐納的方式躋身仕紳階層,透過功名與官銜提升社會地位,藉此拉攏與地方官員的關係,以謀求更大的商業利益。

周玉樹塑像於新竹周益記陳設舊照,所見塑像長期收納於玻璃龕內。(周友達提供)

清代傳統地方官紳家族,延續明代以來宗族祠堂祭影的傳統,常會為先人繪製畫像或塑以神像。其中製作塑像需付出更高的經濟成本,因此必須是家族中具有特殊地位及貢獻之人才會採此一方式。除了表現其盛裝禮服(清朝官服)的樣態以彰顯其社會身分外,受到宋明理學的思想影響,無論採用繪畫或塑造祖先形像,皆追求先人鬍鬚頭髮「毫釐不差」,方能真正代表先人的實際樣貌,而觀者得以瞻仰其面貌、追思其言行,達到真正的「音容宛在」。周家後人亦透過每年定期親手為塑像更換帽冠的儀式,藉由身體行動得以跟祖先進行互動與對話。

是故,從塑像到全配新竹體家具,是一個被家族後人持續疊加並賦予精神寄託的印記。從原本的清代塑像,乃至日本時代添加袖珍新竹體家具,匯集了泥塑造像、彩繪、裁縫、金工、小木作等多種傳統工藝於一身,做工精美、典雅大氣,除作為體現清代粧佛結合新竹地方傳統工藝特色的代表案例外,亦形塑出塑像主人坐堂問案的場景,表達後人對於祖先曾有官銜的集體想像。

參考資料

盧泰康、廖伯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清代新竹周玉樹官服泥塑像研究〉,《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5期,2023,頁43-106。

💡文物小檔案
名稱:新竹周玉樹官服泥塑像與冬夏帽組
年代:1892-1926
館藏號:2013.020.0441

※本文出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觀‧臺灣》第59期「記憶方舟」。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臺史博 清代 傳統服飾 日本 新竹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豪擲千金也想要得到!康熙到乾隆皇帝都迷戀的洋貨:鐘錶

專訪科幻短篇小說陳建佐《明日與那些幽微之時》:即使不被他人接受,也不會停下來的創新

美國文豪海明威常餓到無法寫小說?巴黎小酒館的救贖料理:鹽煮洋芋沙拉

康熙、乾隆帶你賞花去:國立故宮博物院「皇帝的移動花園」特展選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