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身體離開孩子,媽媽內心的牽掛並不會隨著育兒行為一起結束

圖/pexels
圖/pexels

「我愛孩子,但後悔當媽媽。」社會經常忽略一件事:也是獨立的主體,她們擁有自己的身體、思想、情緒、想像與記憶,也應有權去判斷這一切是否值得。透過「後悔」這個中心議題,本書幫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母親」的身分,而非將母親視為天職或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域,同時讓來自不同社會群體、形形色色的母親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奧爾娜‧多娜絲

當媽媽這件事,沒有盡頭

「為了我自己著想,我會希望我的孩子不要結婚生子,因為這讓我害怕。我不希望這件事出現在我的人生當中。如果我有孫子,我就會再次被迫去做那些我不想做的事情。(中略)那只會成為我的包袱。」——絲凱,有三個孩子,兩個介於十五歲到二十歲,一個介於二十歲到二十五歲之間。

如今這個時代,許多母親都深度參與各種育兒工作:餵奶、換尿布、哄孩子睡覺、叫孩子起床、帶他們到托兒所或學校、煮飯餵食、幫孩子穿衣服、協助孩子寫作業、教育他們、帶他們去上才藝課、去游泳池、去海灘、去遊樂場、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和會議、照料生病的孩子等等。這些事情,或至少其中一部分事情,幾乎構成了多數的日常生活安排。其背後因素是根據特定社會階層和文化的理解,認為這些活動符合孩子「應有的需求」,以確保孩子長大時能夠更有優勢。

而有些媽媽在進行這些事情時感到非常辛苦、壓力很大:

海倫

有兩個十五歲到二十歲之間的孩子。

海倫:我一開始就親餵母乳、給寶寶洗第一次澡,這些事情我都做了,也不是說我害怕什麼。一切都很順利,我們也不需要別人幫忙。但另一方面,像是帶孩子去散步、去公園——有時候我真的覺得難以忍受。我在生理上就是無法做到。我真的沒辦法做到。到了週六,他(伴侶)起床帶孩子出去,對他來說完全沒問題。但輪到我帶孩子去公園——那真的是一件我生理上無法承受的事情。(說到這裡用力敲桌子)

歐德拉

有一個介於一歲到五歲之間的孩子。

歐德拉:在頭兩年裡,我幾乎都是按表操課:換尿布、清潔、整理、送小孩去幼兒園、再去接回來。我會記得擁抱他、親他,也會努力提供我認為他需要的一切。那段時間對我來說真的非常辛苦。後來我去找了心理師,才慢慢跟我的產生了連結,那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我也開始能夠對自己說:「好,這就是我可以給的,這樣就夠了。」但說到底,我真的不喜歡那個年紀的育兒經驗。我做大部分的事都是出於責任感,而非享受其中。我盡量避免那些讓自己痛苦的事——例如帶孩子去公園(笑),我不做那些事。我頂多會帶他一起去咖啡廳,但即使那樣也不見得是開心的。(中略)當時的我專注在「技術層面」的照顧,好像整個人沒有真正投入情感。那些行為就只是行為而已,沒有心。坦白說,我拿個洋娃娃來照顧,可能也沒什麼兩樣。基本上就是這種感覺。

有比我們想像中更多的媽媽,其實都曾經歷這樣的辛苦,就算她們從未表達過「後悔當媽媽」的感受也是如此。而讓人稍微感到寬慰的,或許是這些辛苦「看起來」是有時間限制的——換句話說,人們相信總有一天孩子會「長大獨立」、能夠自己照顧自己,照顧的任務也就會結束。

書名:《後悔當媽媽:一本成為母親之前,該讀過的書》
作者: 奧爾娜‧多娜絲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時間:2025年4月25日

然而,現代的情況似乎並非如此。對孩子的責任感、掛念和牽掛,並不會隨著那些具體的育兒行為(例如餵奶、接送等)結束而真正消失。很多母親都有這樣的體悟——她們的「母職意識」永遠都在,從不休息、沒有下班時間。就像茉莉所說的:「另一半如果出國,妳至少還會有點自由;但小孩不一樣,無論如何,心裡總是掛著他。」

對於一些女性而言,「母職」這件事彷彿從來沒有停止過、也沒有實際的界線或範圍。就算身體離開了孩子,這種感覺還是會存在:她可能正在度假、可能因故入獄、可能為了家庭移民到遠方、可能孩子已經長大獨立、甚至住在街對面或遠在海外,也可能是她已經把孩子送養了,又或者是她經歷了喪子之痛。但這種連結依然存在。如同那句老話:「一日為母,終身為母」。那條連接母體與胎兒的臍帶,早已轉化為一種象徵——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連結,遠遠超越了子宮的物理位置。

●本文摘選自之《後悔當媽媽:一本成為母親之前,該讀過的書》。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遠流出版 母職 女性 母親 社會人文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琅讀金句/味道是記憶的歸途— 一道家常菜,留住逝者的溫度

【投票抽獎】英國史上最偉大畫作──色彩與光影形成美麗漩渦,烘托出藝術家悲天憫人的情懷

你知道自己適合哪種薪資分配比例嗎?儲蓄要有效率得先選對規劃方式

一坐下就難以抗拒!日本發明的迴轉壽司,為何人人都愛?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