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女兒的女兒》電影上映,回憶與年輕劇組、演員相遇

「女兒的女兒」導演黃熙(左起)、林嘉欣、張艾嘉、劉奕兒一起出席東京影展。(圖/東昊提供;攝影/陳穎)
「女兒的女兒」導演黃熙(左起)、林嘉欣、張艾嘉、劉奕兒一起出席東京影展。(圖/東昊提供;攝影/陳穎)

六年前,侯孝賢打了一通電話給,希望她幫忙一下台灣的年輕導演。五年後,正式開拍,就如同劇中女主角金艾霞必須經過各種考驗。張艾嘉對導演說,也許這部片就是需要五年的淬礪與沉澱。2024年11月,《女兒的女兒》即將上演。

本書承載張艾嘉從影階段的心境變化,作為影壇的前輩,她預見潮起潮落,影事浮華如雲,但仍擁有一顆炙熱未消永遠好奇的心;作為一個女性,她對情感、對細節看得更寬容,更通透。(編按)

●本文摘選自大田出版之《女兒【附作者張艾嘉親聲朗讀前言音檔】》。👉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文/張艾嘉

〈她是我的女兒〉

這是一個年輕的劇組。在我眼中,劇組人員年輕熱血,非常敬業。不知是年輕人的行事作風不同,還是導演黃熙的要求,我發覺這個劇組和老一代劇組有個很有趣的不同,就是他們在現場是安靜、有秩序的。對我這種資深電影人來說,這種秩序簡直是天方夜譚。

書名:《女兒》
作者:張艾嘉
出版社:大田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11月1日

我以前曾經探討過這個問題,不知道為什麼,電影工作者很喜愛在片場大呼小叫,從導演到場務,幾乎無一例外。這或許是宣示權威、獲得安全感的一種方式,彷彿不大吼個兩聲,人家就不知道我在這兒,不知道這件事要聽我的。劇組人員似乎就這麼日復一日地用大聲喝斥來刷著自己在電影行業中的重要性和存在感。我曾經看過一句話:「不需要安全感時才是真正的自由」。人類多數時候都欠缺安全感,難以談論自由;但若想方設法去增加安全感,卻又不免在過程中作繭自縛,離真正的自由越來越遠,兩難啊!

今天的第一個鏡頭,是我在戲中的女兒范祖兒死後兩年,我如常地放一杯咖啡在她的照片前。開鏡那天,我第一次見到飾演我女兒的劉奕兒。在戲裡扮演女同志的她,頂著亮麗短髮,五官出色,我眼前一亮!而她一臉桀驁不馴的模樣,也立刻讓我發現我們是怎樣的一對母女。

劉奕兒在「女兒的女兒」剃短頭髮,演出張艾嘉的女兒。(圖/東昊提供;攝影/陳建嘉)

因為疼愛,接納所有叛逆;因為疼愛,選擇妥協;因為疼愛,攬上所有責任。雖然只和奕兒相遇不到半小時,雖然只簡單打了個招呼,但當我輕放下那杯咖啡的同時,我鼻頭一酸,一股媽媽獨有的哀傷和思念全湧了上來,這或許就是女人天生的母性吧!

女人都是另一個女人的女兒,也(可能) 是另一個女人的母親。血緣至親,我們必定有著既無法解釋也無法逃避的相似之處;而每個女兒與母親間的緣分糾葛,又會延伸出一個又一個戲劇性的故事。我想這是為什麼電影可以說出一個個既似曾相識,又大相逕庭的精彩故事的原因。

張艾嘉在「女兒的女兒」貢獻驚人演技。(圖/東昊提供;攝影/陳建嘉)

我和奕兒的另一場戲,是一場對話。她在紐約,我在台北家中。我和奕兒在彼此還不熟悉的情況下,按著劇本的情緒,在電話中聊了起來。說著說著,我彷彿聽到女兒那種不經意自然流露的撒嬌語氣,就算不耐煩於媽媽的嘮叨,回話時卻像是鑽入母親懷裡說的。現實中的我,只有兒子、沒有女兒,我感受到了與戲裡女兒的那種獨特連結。在電話那頭的女兒啊,你也感覺到了嗎?我嘴上的嘮叨,其實是想緊緊把你擁在懷裡,手輕拍著你的背,跟你說:「沒事,沒事,我的寶貝,一切都會好的……」

聽說,奕兒後來聽著我們的對話,大哭了一場。我想,她是懂得的。

●本文摘選自大田出版之《女兒【附作者張艾嘉親聲朗讀前言音檔】》。👉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大田出版社 張艾嘉 電影 文學 散文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擴展人脈有技巧!適當向他人展現專業能力、透露自己的價值

罹患「不想上班症候群」!前往公司的路上我絕不用跑的

簡單生活練習沒有標準答案 現在就開始找尋理想的生活樣貌

張艾嘉《女兒的女兒》電影上映,回憶與年輕劇組、演員相遇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