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消息增生最大問題是人性!為什麼我們只相信自己想信的事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丹.艾瑞利

努力相信自己已經相信的事情

經過長期觀察,我深信有些人的推論十分荒謬,他們會先在心裡下結論,不論那個結論是他們本來就有的想法,或是從別人那邊聽來的想法,而且無論是因為他們非常信任那個人,或是那個人的說法太過動人,以致於他們完全無法擺脫那種想法。那些支持他們既有想法的論點,不管有多麼簡單或是多麼愚蠢,一旦浮出腦海或聽到別人提起,他們都會立即接受,鼓掌叫好。反之,只要論點牴觸他們的想法,不論有多麼精闢或是多麼有說服力,他們一律嗤之以鼻,就算沒有因此渾身不舒服,也會怒火中燒。在氾濫失控的激情之下,他們當中有些人會毫不猶豫,不擇手段打壓異己,讓對方噤聲。

——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i)《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Dialogue Concerning The Two Chief World Systems)

你是否曾經為了矯正某人的錯誤信念,傳給對方更好、更可靠的資訊?或許是你的阿姨深信愛滋病是有人故意傳播,藉此消滅同志族群,所以你傳給她一些可以破除這個錯誤說法的文章。或是你的臉書動態消息上有人宣稱,政府握有可以控制天氣的技術,於是你留言和對方爭辯,並附上連結說明權威科學家已經解釋過這都不是事實。或是你有位同事害怕5G造成的影響,一直警告你別再使用手機,以免發生憾事,於是你就印了幾篇論文放在對方桌上,希望藉此消除他的疑慮。如果你曾經做過這些事,就知道我要說的是:這樣做沒有用!假消息當然就是用來餵養錯誤信念。如果問題僅止於此,我們只要奉上正確的訊息就可以輕鬆矯正錯誤信念。不幸的是,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書名:《誤信: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
作者:丹.艾瑞利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時間:2024年10月31日

如同我們在前一章中所見,如果我們搜尋的是自己原本就相信的事情,很容易就會被狹隘、偏誤甚至虛假的資訊吸引。這顯然是讓人落入錯誤信念的一項重要因素。然而,如果問題僅止於搜尋資訊的方法不對,要解決錯誤信念的問題,就只要改進我們搜尋時的行為模式即可。我們只需要多接觸更廣泛或是不一樣的資訊組合,我們對世界的主觀理解便能快速跟上客觀的現實世界,問題就此解決。然而各位可能會懷疑,人類的心智是否還有其他力量在作祟,讓我們很難客觀看待事物。

一旦某人想要相信某種敘事,人類的推理能力竟然會被用來支持那樣的說法,實在令人驚嘆。即使這種說法顯然有問題也一樣。在本章中,我們將更加深入探索認知結構,仔細檢視人們究竟是如何刻意扭曲證據,以便取得自己想要的結論。我們也會檢視另一項重要因素,它和形成錯誤信念的原因關係非常緊密,也就是我們實際上知道的事和我們自以為知道的事之間的落差,而這樣的落差經常導致我們過度自信。

不過首先,為了避免各位以為我所說的刻意扭曲證據,指的是別人會做的事,就讓我們來看看一個你、我都能感同身受的例子:運動。

雙重標準是人類的天性

你是運動迷嗎?如果是,請將下列例子替換成你最喜歡的運動項目與你最支持的隊伍,以便在討論受到情緒影響的情境時,能夠更加貼近真實狀況。

以籃球為例,假設你正在觀賞一場關鍵的季後賽,你最喜歡的NBA球隊正迎戰最大的宿敵。距離比賽結束只剩下幾秒鐘,而你支持的球隊只領先一分。這時對方持球,有機會投出決勝球。對方最優秀的射手拿到球後,退到三分線外,準備投籃。球場上一團混亂,在這最後幾秒鐘內,你們隊上的防守球員緊迫盯人,互不相讓。射手出手投籃,但球彈出籃框掉到球場上。你支持的球隊有球員搶到球,你正準備跳起來歡呼的時候,一聲刺耳的哨響劃過人群的喧鬧,以及場內實木地板砰然作響的腳步聲。你們隊上有人犯規,對方要罰三球,而且由於比賽時間所剩無幾,對方幾乎將獲得勝利。

看臺觀眾席上,以及全國無數客廳的沙發上,發出一陣陣怒吼。或許你也正在大叫。你們這一隊的球迷對著電視大吼「根本沒有犯規!」,還不斷以各種問候語咒罵裁判,指控他偏袒另一隊。你們據理力爭認定身體接觸「本來就是比賽的一部分」。球迷告訴自己和身旁願意聽他們說話的人:「讓球員好好打球!」「別讓裁判決定比賽勝負!」即使一次又一次觀看重播畫面,球迷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覺得裁判不公奪走他們一場重要的勝利。

現在請各位想像完全相反的情節。哨聲響起,但判的是對方犯規。其他條件都一樣;比賽也是同一場。那麼同樣一群球迷會如何反應?你又會如何反應?你能立即確認對方犯規了,而且可以說出這名球員如何違反規定的嗎?你很肯定裁判沒有偏袒、客觀公正?你會覺得裁判盡忠職守嗎?他們在比賽即將結束的緊要關頭喊停,你覺得開心嗎?請老實回答。大多數運動迷都會對自己的雙重標準感到心虛:當裁判喊的犯規對我方有利,他們會覺得判決既公正又明確;如果裁判喊的犯規對我方不利,他們就會覺得判決不公、判斷有誤。不只有運動迷會這樣想,事實上,這是人類的天性。我們會以自己想看到的結果來看待事物,同時也會想出許多非常好的論點,來認證自己的看法。用認知科學的術語來說,我們都在做動機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也就是試圖扭曲事實以獲得我們想要的結論。

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都可以看到動機性推理的作用。除了運動話題,另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政治話題。回顧2016年川普出馬競選時,他竟然可以在一天之內公然說謊好幾回,這就已經夠讓人驚訝。更讓人驚奇的是,竟然有這麼多共和黨人對此毫不在乎。我很好奇他們為什麼明顯不忠於事實,不禁懷疑這究竟是右翼人士的失敗,還是左翼人士也有相同的問題。我決定仔細探究一番。結果我發現,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非常意識型態掛帥。雙方陣營都很關心健康醫療、槍枝管制與墮胎等重大議題。

所以,這並不是共和黨人是否在乎誠實的問題,而是他們更在意其他問題。實際上,他們更關心那些議題,只要謊言有助於達成更高層次的目的,他們願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此外,許多共和黨人是將川普的不誠實,視為他對共和黨路線的承諾。他們的推論是:如果川普現在就願意毫無忌憚的說謊,那麼一旦他入主白宮,就有可能為了推動黨內的重要議程不擇手段。

當然,當我告訴支持右派的朋友,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共和黨人不介意川普說謊時,他們都震驚不已。但是當我反問他們下列問題:想像有一位民主黨領導人,他非常重視氣候變遷、墮胎權與槍枝管制等問題,以致於他願意說一些小謊,以便說服另一邊的人通過相關法律,進而符合民主黨更重大的意識型態。那麼,你願意支持這樣的領導人嗎?當然,要承認這種事會讓人非常不舒服,但是我大部分的民主黨友人最後都承認,因為氣候變遷、墮胎權與槍枝管制等議題實在太過重要,所以現在稍微誇大事實或扭曲一點真相,也許無傷大雅;不過,只有現在可以這樣做,等到通過這些重要的法案,我們就能回來追求真相了。

不論你認同左派或右派的意識型態都沒關係,重點是,我們都傾向以自己偏好的有色眼鏡來看待世界。我們現在最重視的議題,會影響我們如何認定政黨領袖是否值得勝選,如何看待他們的道德性格,以及為了達成目的,採取什麼樣的手段才合理。

探討誠實與不誠實的問題時,我們必須理解到,世界上沒有多少人是因為覺得好玩才說謊。在許多情況下,兩者之間必須有所取捨:我究竟應該說實話,或是應該假裝自己喜歡某種呈現方式(像是服飾、餐點、藝術作品等)?我們應該說實話,或是應該推廣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我們應該說實話,或是應該多賺一點錢?我們應該說實話,或是應該繼續掌權?在這些情況下,人們並不是樂於說謊才說謊,而是為了說服自己其他事情比說謊更重要。在需求的層次上,有些事情現在更加緊急。我們會說謊,是因為要說服自己放棄說實話,才能達成更重要的目標。

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放棄士兵心態,擁抱童軍心態

和其他人對話時,尤其是談話內容很棘手時,我們很容易會有防衛個人領域的預設心態。然而,一旦跨越那種心態,雙方就可以獲得更有效的對話結果。如果能鼓勵對方同樣跨越防衛心態,也會更有幫助。

然而,比起說服自己轉換心態,要說服別人轉換心態恐怕是難上加難。作家茱莉亞.蓋瑞夫(Julia Galef)將這種防衛個人領域的姿態稱為「士兵心態」(soldier mindset)。根據蓋瑞夫的觀察,在對話中採取士兵心態,會使人將講道理視為一種防衛性的戰鬥。在這場戰鬥中,我們的價值觀面臨危機,因此需要採取任何必要手段,防止它們受到敵對觀點的攻擊。她建議應該改為採取「童軍心態」(scout mindset)。童軍的工作和防衛領土的士兵不同,他們的職責是探索與調查,因此需要開放與充滿好奇心的心態,才能正確畫出領土的樣貌。換句話說,童軍對真相有興趣,好奇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而士兵則是過於專注在抵禦威脅。所以,請各位銘記:如果你想避免落入錯誤信念的深淵,試著當個童軍,別成為士兵。

●本文摘選自天下雜誌出版之《誤信: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天下文化 商業財經 假新聞 假訊息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我是酒鬼──」承認自己有酒癮,下定決心就能成功戒酒?

近海潮流變化導致秋刀魚漁獲量大減,日本庶民美食短缺危機

早上那杯咖啡賣的是什麼?《峰值體驗2》:快,才是最重要的賣點!

睡滿八小時才有好精神?照光、喝水也能養成清爽早起體質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