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藝術,先知道這些就好!現在就跨出認識名畫的第一步

經典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印象日出》、《吶喊》。(圖/詳見內文圖說)
經典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印象日出》、《吶喊》。(圖/詳見內文圖說)

你可能對廣泛的「藝術」有興趣,但沒有到想深入研究的地步;或許你希望了解一些「經典畫作」,然而太多大師了,不知道如何開始。如果對藝術有興趣,可以先知道這些就好!

無論是對藝術充滿興趣的新手,還是渴望更深入了解的愛好者,本書會幫助你認識藝術基礎知識,並在探索中體驗到藝術的無限魅力。透過這本寫給一般人的藝術指南,激發你對藝術的熱愛,讓你在欣賞和理解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感動與共鳴。(編按)

文/蘇西.霍奇(Susie Hodge)

〉(Mona Lisa)達文西:白楊木板油畫/77x53公分。巴黎羅浮宮。

「蒙娜麗莎的微笑」畫作。 (圖/Getty Images)

〈蒙娜麗莎〉展現了達文西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對知識不懈的追求。雖然從未明確確定身分,但畫中人物被稱為蒙娜麗莎──藝術評論家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在 1550 年的著作《藝苑名人傳》(Le Vite)中如此稱呼。

這幅畫的義大利原文:「La Gioconda」意思是「快樂」、「輕鬆、無憂無慮的」。畫中主角的笑容帶有神祕色彩,眼角沒有皺紋,嘴角微微揚起讓人難以捉摸。還有許多元素使這幅作品極具開創性,例如她蒼白且細長的手,以及精心細緻的刺繡,都以前所未有的細膩度繪製。

達文西借鑑了荷蘭的油畫創新,透過一種後來被稱為「暈塗法」(sfumato)的技術實現了柔和的色調漸變。從達文西對人體解剖學的研究中,他對人體內部結構有了深入了解,並發展出一種用於確定比例和透視的數學系統;對自然界的研究,在此也得以體現。消失的眉毛和眼睫毛有可能是當時的時尚,但更有可能是之前被過度清洗時擦掉了。

將科學研究融入
達文西是一位全方位的天才,不僅是畫家,同時還是雕塑家、工程師、建築師、科學家和發明家。在安德烈.德爾.韋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門下學習後,他曾在米蘭、佛羅倫斯、羅馬和法國為當時最重要的贊助人工作。成就之多樣意味著他完成的藝術作品相對較少,但他留下的筆記本記錄了大量的想法和構思。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維梅爾:布面油畫/44.5x39公分。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圖/Getty Images)

儘管維梅爾被認為是最偉大的荷蘭畫家之一,人們對他的了解至今仍然有限,僅有大約 36 件作品被確認為他的創作。這幅作品最初被稱為〈戴頭巾的女孩〉(The Girl with a Turban),畫中的女孩轉過頭來看向觀眾;她的身分不明,可能是維梅爾的女兒瑪麗亞(Maria),或是贊助人瑪格達蓮.范.魯伊文(Magdalena van Ruijven)的女兒。

這幅畫很有可能是一件「臉部特寫」作品,即為一種角色肖像,用作其他畫作的參考。(並非所有的臉部特寫都一定會用於其他作品,例如這幅畫就沒有被證實用於其他作品中。)透過維梅爾幾筆巧妙的筆觸,珍珠耳環在暗色背景的映襯下,顯得特別耀眼,成為焦點;白色顏料點綴也捕捉到了光線照在女孩的眼睛、嘴唇和衣領上的燦爛效果。

與其他荷蘭畫家一樣,維梅爾在室內描繪了時尚的人物,以費心打造的氛圍風格在當地取得成功。他使用昂貴顏料和強烈色調對比;這個藍色頭巾是由天然的青金石製成,而修復這幅畫後人們發現,背景最初是用綠色的釉料繪製,隨著時間推移,這種顏色變得更加黯淡。維梅爾最後在作品上簽署了「IVMeer」,但沒有註明日期。

精心打造場景、光線、氛圍
維梅爾出生於荷蘭台夫特。他在21歲時成為了畫家公會「聖路加行會」的大師。他精心繪製的室內場景以其對光線的掌握而著稱。除了作為一位受人尊敬的藝術專家,他也是一位藝術經紀人。儘管在有生之年相當成功,但他於43歲時破產去世。

〈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莫內:布面油畫/48x63 公分。巴黎瑪摩丹美術館。

莫內作品《印象日出》 。(圖/婁述澤提供)

在莫內漫長的藝術生涯中,他一直是畫家中最堅持捕捉瞬間和光影效果的藝術家,並以生動的色彩和迅速筆觸達成目標。1874 年,一群獨立藝術家首次聯合展出時,這幅畫成為了該團體名稱的靈感來源,但最初帶有貶義。

這是一幅利哈佛港清晨的景色,莫內用橙色和藍色的互補色對比迅速描繪而成。莫內後來解釋,他將這幅畫命名為〈印象.日出〉,是因為他草率的繪畫風格:「他們要我給個標題,但這畫實在不太像利哈佛的風景,所以我說:『就叫印象吧!』」

這幾乎沒有細節的畫作,是莫內對一瞬間景象的描繪,概括了該團體避免任何形式的寓言或故事敘述,使用簡略筆觸、明亮的顏色並描繪瞬息的時光效果。這個朦朧的場景沒有細節,看起來凌亂,偏離了傳統的風景畫和經典的理想美。

受到現實主義者、英國風景畫家和尤其是馬奈的影響,莫內打破了傳統,描繪當代題材,並經常在戶外作畫,以捕捉大自然的各種型態。他的風格特點除了鬆散的筆法,還有不使用黑色,以及不尋常的構圖,主要重點是忠實的描繪所見所感。

瞬間.光線.印象
莫內是印象派發起人之一,他激發了這一群法國前衛藝術家以及許多後來的追隨者。為了捕捉瞬息萬變的光線效果而非精確的細節,他大量繪畫,主要以「即興」的方式,運用明亮的色彩和像素描一樣的技巧。隨著他更加專注於表面效果、和諧與對比,晚期的風格也朝向抽象化發展。

〈吶喊〉孟克:硬紙板上的油畫、蛋彩畫和蠟筆畫/ 91x73.5公分。奧斯陸國家美術館。

挪威畫家孟克1893年的代表作「吶喊」左上角的雲中,有一行用鉛筆寫的塗鴉「只有瘋子才畫得出來」,證實是孟克的親筆。(圖/取自紐約時報)

孟克在克里斯蒂安尼亞(Kristiania,現奧斯陸)學習藝術後,前往德國、義大利和法國旅行。他對心理問題的表現豐富了法國象徵主義,並深深影響了德國表現主義。

這幅畫最初名為〈大自然的吶喊〉(The Scream of Nature),這是孟克於1893年至1910年間製作的四幅同主題的作品之一。兩隻又長又細的手托著一顆骷髏般的頭,眼睛瞪得大大、嘴巴張得大大的,似乎在無聲的尖叫。這個陰森的人物透過整體構圖中的波動形狀,傳達出恐懼和驚悚。主角和後面兩個走在橋上的模糊人物,增強了未解釋的危險感;旋轉的線條和不自然的強烈顏色則凸顯了焦慮。

書名:《寫給一般人的……藝術,先知道這些就好》
作者:蘇西.霍奇(Susie Hodge)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9月4日

孟克後來描述了他創作這幅畫時的靈感:「我和兩個朋友沿著路走──太陽正在下山──天空突然變得血紅──我停下來,感到筋疲力盡,靠在籬笆上──在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上方有血液和火焰──我的朋友們繼續走著,而我站在那裡因焦慮而顫抖 ──我感受到一股無盡的吶喊穿梭在大自然間。」

用吶喊釋放童年創傷
孟克在童年時期經歷了創傷,之後成為一位多產的藝術家,專注於描繪死亡、 欺騙和虛偽。在造訪法國後,他特別受到高更、梵谷和羅特列克等藝術家風格啟發,開始以扭曲線條 和強烈色彩描繪神祕的主題。這使他在當代評論家中極具爭議性,同時也對許多年輕藝術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寫給一般人的……藝術,先知道這些就好》。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方舟文化 藝術 繪畫 蒙娜麗莎 印象派 藝術設計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致每個不得母親關愛的女兒:請相信自己仍值得愛與被愛

人間姻緣分成這七大類!月老開示「姻緣系統」如何運作?

誰是鄭芝龍?讀《閩海王鄭芝龍》,走進東亞歷史的風雲歲月

太空人之間怎麼拉近距離?分享各國美食絕對是最佳選擇!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