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限動、手遊…孩子成天只想上網怎麼辦?身為父母的你可以這樣做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過曝世代=「過度暴露」於網路下成長的世代

隨著網路普及與智慧型手機問世,人類進入前所未有隨時隨地都能上網的時代,新世代孩子所呼吸的空氣裡,不可或缺的除了氧氣之外,還包含WiFi。輔導專家陳品皓心理師將這群「過度暴露」於網路下成長的孩子稱為「過曝世代」,並在長年輔導與服務下觀察到,孩子問題的類型在這十年間已從早年外顯行為,轉變成人際退縮、網路沉迷、學習低落等。(編按)

文/陳品皓

當孩子成天只想上網……

對於可能重度使用網路的孩子來說,如果再繼續毫無節制的放任下去,將會影響到孩子生活的各個面向。因此當你發現孩子的網路使用已經影響到他該有的表現時,就必須要正視這個問題。

我們對孩子的網路使用,除了擔心沉迷的問題外,另一個更重要的角度是:試著理解孩子用網路來逃避什麼,或是獲取什麼?

比如有的孩子一直在滑手機,都是在看社群上的動態,在掌握朋友的近況;有的孩子是一就會藉由上網紓解壓力;有的孩子上網是為了逃避關係中的孤獨感等。每一個孩子重度上網的現象背後,都是現實中遇到困擾或問題的結果。

釐清沉迷原因

孩子之所以頻繁的關注網路內容,除了網路容易吸引注意力以外,另一個原因多半是對目前個人問題的逃避與抗拒面對。當他出現難以消化的情緒(比如焦慮、擔心、委屈,甚至無聊)時,就會把網路當成媒介,試圖減輕情緒的困擾。

因此我們在面對孩子使用網路的問題時,除了要處理網路本身的重度吸引力外,最核心的議題就是要試著釐清:什麼原因讓孩子不斷想要使用網路?其他還包括孩子都在什麼時候用網路?想到什麼事情的時候會用?用的時候,原本的問題(比如寫作業的煩悶)有沒有減輕?用完之後,原本的問題有沒有真正解決?(比如壓力雖然暫時放鬆了,但原本想要逃避的課業或作業,有因為網路而解決嗎?)

透過釐清這些問題,我們也能幫孩子自己意識(或是覺察),他上網一方面除了玩樂以外,一方面也是把網路當作處理情緒的手段,背後可能反應出他面對困境的無力感。而這些是需要我們嘗試理解的面向。

反向作用法

如果你觀察孩子過度沉迷在,且影響到其他方面的表現時,除了釐清沉迷的原因外,還可以採用「反向作用法」,做法如下:

一、讓遊戲的樂趣變壓力

簡單來說,就是把原本單純遊戲所引發的樂趣,變成一個會被檢視、評價的作業或任務,透過評比的機制,讓玩遊戲的樂趣逐漸成為一種表現的壓力,流失了原本的趣味與動機。就跟我們從小在學習中所體驗到的感覺一樣,我們怎麼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就可以如法炮製,應用在孩子的網路遊戲上。

比如說,當孩子在玩手機遊戲時,你可以問問他的排名或戰績。然後想像如果你是老師,把孩子遊戲的表現視為一個學科考試,假設他考出了不盡如人意的成績,你的反應會是什麼?

「嗯,你的戰績在亞洲服(伺服器)看起來不是很理想呀?」

「你有花很多時間在練習這個角色嗎?怎麼會只完成這樣的積分呢?」

「你知道這個角色的定位是什麼嗎?怎麼樣可以發揮最大綜效?不知道就要去研究呀!玩遊戲怎麼都沒方法呢?」

「只有星耀II(排位名稱)?你知道還有多少人排在你前面嗎?」

「你是怎麼練習的?你用了什麼策略?你有做功課嗎?」

「來,筆記拿來,我考你。沒有做筆記?你玩遊戲竟然沒有做筆記?這種心態你還敢跟我說你喜歡這個遊戲?」

「每一次玩,我都要看到你的進步。」

「別跟我說什麼你需要更多時間玩手機,你需要的是先做筆記,寫研究報告,然後再去練習。」

類似這樣的對話,大家應該不陌生,從小到大我們聽過不少,只是我們把內容從考試換成網路遊戲而已。

在這個過程當中,原本單純玩遊戲的喜悅,被我們外部化成專業表現的評比、檢討與改進,樂趣和喜悅不知不覺被消磨殆盡。換個角度來說,如果孩子意外因此有更明顯的進步,不只增強了他對於學習技巧的信心,也可以請孩子將這些正向經驗複製到課業的學習上。畢竟面對遊戲的進步策略,比如做研究、閱讀筆記、改進報告等都需要用到文字、書寫、表達與組織能力,就跟課業上需要具備的能力一樣。

二、改變遊戲的意義

對於重度沉迷手遊的人來說,除了單純享受遊戲帶來的樂趣外,通常也會有其他層面的心理意義,比如說透過遊戲逃避某些壓力、拖延某些責任、避免某些情緒的影響等。這些隱含在娛樂背後的念頭平常並不容易被覺察,所以如果這些念頭可以浮現到意識的層面,就會讓孩子在玩手遊時,同時產生新的理解跟覺察,有別於單純只是想玩樂的念頭。

當玩樂跟逃避這兩種念頭同時被自己覺察到時,會陷入一種認知上的衝突,比如「我玩手遊並不只是因為好玩,其實我也在逃避學習上的挫折」,一旦大腦內這樣的衝突越來越檯面化,一個人對自己的覺察才會變得更敏銳。有時候這種覺察也可能帶來進一步改變的機會。

至於如何帶來這種意識上的衝突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這些潛意識檯面化,直接把它擺到意識的層面,讓它跟表面想玩樂的意圖彼此對立。比如說你可以讓孩子把手機裡存放遊戲的資料夾命名為「逃避責任」,這樣他每次要打開遊戲APP時,就必須先找到「逃避責任」的資料夾,這就是把潛意識的念頭(逃避責任)搬到意識層面的做法。

又好比說,你可以請孩子每天使用手機前,要大聲表達對手機的感謝:「謝謝你,小蘋果。藉由你,我又可以逃避我該面對的_____(如責任)。」如果孩子賭氣不說,你也可以在旁邊幫他說:「記得感謝你的手機呀,它可是幫你逃避了不少你應該要面對的責任。」

類似像這樣非典型又帶著違和感的做法,是一般正規親職教養書籍不會推薦的。因此,作為一個正規的心理學家,我也僅是和你分享我自己的經驗而已。(但如果你覺察到孩子有明顯的情緒困擾時,請斟酌本建議,甚至不要使用)

然而,要能讓潛意識(個人議題)與意識(想要玩樂)彼此對立或衝突,我們仍然需要先理解孩子使用網路背後的潛藏意圖,這就相當仰賴家長平時對孩子的理解程度。

書名:《過曝世代:青少年為什麼更不快樂、更缺乏安全感、自我評價更低落?》
作者:陳品皓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24年4月2日

三、交替遊玩,減少重度沉迷

另一個專業上的建議,則是要求孩子玩手遊時,必須在多個遊戲之間輪流遊玩。目前有學者研究發現,在同一時段進行多個遊戲項目的交替遊玩,會減少對於單一手機遊戲的重度沉迷。

合作代替禁止

一般來說,孩子們不太會覺察自己過度使用網路,對情緒、學業、生活、人際關係的改變,因此,帶著孩子「覺察」是第一步

通常,我會建議爸爸媽媽透過家庭會議的正式場合,分享你觀察到孩子因為使用網路帶來的損害,以及你的擔心。表達擔心這件事情是相當重要的,我們是因為這份擔心才有後續的各種情緒與反應,把擔心說出來,彼此才能從這個角度找共識,孩子比較能夠覺察自己的行為與後果,進入合作模式的機會也比較高。倘若直接以禁止的手段處理網路使用問題,往往會落入更多對立的局面,反而不是我們要的結果。在家庭會議中可以討論:

時間規劃:包含每天能使用多少時間、已經使用多久時間,這兩項都要記錄,前者是從自我規範的角度出發,後者則是從自我覺察的角度回溯與目標的差異,並且量化為每週的表現。

活動安排:除了上網以外,其他娛樂時間的替代活動。

管控原則:當執行不力時,可允許的管控方法是什麼?家長在討論管控時,盡量避免以立即全面禁止、完全斷絕的方式出發,因為此舉引發的反彈會太大,如果家長熬不住孩子的反彈與抗拒,做出了讓步,之後就很難再堅持立場。一般來說,超時使用可以用往後扣時的方式進行,且最好就在下一次進行,否則最後會變成迷糊帳。

白紙黑字:將會議紀錄張貼在電腦前或是手機背面,以充分作為提醒與彼此的共識。

弱化感官體驗

掌握感官弱化的原則:五感減「一」=四不像。

如果孩子已經比較重度使用網路,進而影響到本分、責任跟人際關係時,建議就要在家庭使用中給予限制。但如果此時對手機進行完全的限制或管控有困難,你也可以考慮弱化孩子使用手機時的感官體驗,比如說規定他不能放出任何聲音(非禁止使用,但不能有音量,也不能使用藍芽耳機),通常這會降低手機遊戲的體驗品質,連帶影響使用的意願跟期待。

除了聽覺以外,遊戲的整體體驗感受也是一個感官弱化的方向。由於手機推陳出新頻繁,更強大的新機種才能順暢的玩容量大的遊戲,因此一開始提供孩子手機時,就應該以除役、舊世代的型號為唯一考量(能有基本通訊功能即可),如果再搭配手機電量的退化耗損,會大大降低遊戲中的感官體驗。

假如孩子希望能夠換新手機,那他就要想辦法好好說服你,讓你相信他憑什麼可以擁有新手機,包含他打算怎麼管理手機時間、什麼條件下才可以使用、一次可以使用多久、如何檢核是否有盡到該盡的責任、退場機制(沒收手機)是什麼等,這些都要說得清楚具體,甚至立定合約才有足夠的說服力(相關的談判與說服細節,可以在網路上搜尋關鍵字:陳品皓/手機/說服)。

科技輔助監控

可以參考網路上幾款推薦的網路使用時間監控器,這些APP可以記錄手機上的網路使用時間、類別時間(比如FB的時間、遊戲的時間等)、時間比例,透過這些數據便能了解孩子大概是怎麼使用手機的,當有此類APP時,可以和孩子做適當的約定,比如每天允許一定程度的使用量,但若超過就收回,或是一週可以用的時數,若超過就從下週扣除等。讓孩子先有自覺,然後再逐步設限,設限的原則在於不馬上收回,而是給予一個使用總量。

雖然我們在這一節,和大家分享了一些應對孩子重度使用手機的策略,然而這些說穿了都只是技巧的應用。真正的核心,仍然要回歸到孩子之所以沉迷於網路遊戲世界、迴避現實生活中的角色,背後各種影響的因素,而這仍然是建立在親子間溝通的基礎之上。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過曝世代:青少年為什麼更不快樂、更缺乏安全感、自我評價更低落?》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親子天下 青少年 網路成癮 社群媒體 焦慮 網路遊戲 親子教養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以奇幻重現自我經驗─澀澤龍彥《高丘親王航海記》史實改寫

越追求完美,生活反而越糟糕?小心這3個錯誤觀念讓生活掉入低谷!

失職父母真的讓孩子不幸福?靠自我覺察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紂王「酒池肉林」含虛構成分?正史研究須分辨事實與故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