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條牛仔褲竟花上一整天?選擇困難是個人問題,還是社會病?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貝瑞.史瓦茲

大約二十年前,我走進GAP打算買條牛仔褲。我通常會把褲子穿到破到不行才買新的,所以距離上次買褲子已經很久了。一位年輕親切的店員走過來,問我需要什麼。

「我想買一條牛仔褲,大概二十八到三十二腰。」我回答。

「您喜歡的版型是緊身、休閒、寬鬆、直筒還是闊腿褲?要石洗、酸洗、還是刷破款?排釦還是拉鍊?要有復古褪色感嗎?還是一般的就好?」她問道。

我呆住了,過一、兩分鐘才結結巴巴地說:「我只是想要普通的牛仔褲,就是以前市面上唯一的款式,妳應該知道。」結果她並不知道,於是去問另一個老鳥店員,才搞懂什麼是「普通」的牛仔褲,然後告訴我放在哪裡。

問題來了,我現在有這麼多選擇,已經不確定「普通」牛仔褲是否正是我想要的,也許休閒或寬鬆的版型穿起來更舒服?我已經證明了自己完全跟時尚脫節,但還是不放棄,便走到剛才的年輕店員身旁,問她普通跟休閒、寬鬆牛仔褲的差別,她邊指著型錄,邊告知各種版型在剪裁上有何不同,但我還是無法縮小選擇範圍,於是決定全都試穿一遍。

我抱著各種款式的牛仔褲走進試衣間,每件都試穿,並對著鏡子仔細打量,又問店員更多問題。雖然我還是無法決定,卻堅信這堆牛仔褲裡面一定有最適合我的那條。但我拿不定主意,最後只好選休閒牛仔褲,因為如果買「寬鬆牛仔褲」就表示我的腰變粗了,需要遮掩。

雖然最後挑的牛仔褲還不錯,但我突然意識到,只是買條牛仔褲竟然花上一整天,實在太誇張了。店家提供琳瑯滿目的選擇,確實造福不同風格與體型的顧客,但大幅增加選擇範圍之後,也製造了新的問題。以往選擇有限,像我這樣的顧客只能買條不完美的褲子湊合,但五分鐘就可以搞定。現在則是不得不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還陷入自我懷疑、焦慮、擔心害怕。

這個尋常不過的小事凸顯了本書主題的迫切性:無從選擇的生活讓人難以忍受。以我們的文化為例,增加的選擇顯然使生活更多元、更能自主與掌控。但是當選擇數量的增幅過大,其負面影響就越加不可忽視,直到不堪重負。這時選擇不再提升自由,而是削弱,甚至對我們造成壓迫。

壓迫?

這說法對應到買牛仔褲等例子顯得誇張,但本書所論述的現象不止於商品選購。

我們在生活各個領域所面臨的種種選擇,包括:教育、職業、友誼、性、愛情、養育子女、宗教習俗⋯⋯等,本書中都會探討。「選擇」的確提升了生活品質,給予我們掌控自己的命運的機會,並且通常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選擇」是自主權的要素,而自主權正是幸福的根本,正常人不但渴望主宰自己的生活,也必須這麼做。

話雖如此, 「有選擇」固然是好事,但並不代表越多越好。接下來我會向各位證明,人終究要為過多的選擇付出代價。一般傾向把自由、自主和多樣化奉為崇高的價值,因此不願意放棄任何選擇的機會,但死死抓住所有選擇不放將會孳生出錯誤的決定,而讓自己陷入焦慮、壓力和不滿的狀態,甚至出現憂鬱症狀。

書名:《選擇的弔詭:選錯,沒你想的糟!利用期望與後悔情緒,開展最佳人生版本》
作者:貝瑞.史瓦茲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29日

多年前,著名政治學家柏林(Isaiah Berlin)提出一個開闢性概念,將自由區分為消極自由(negative liberty)和積極自由(positive liberty),並釐清兩者的差異:消極自由是指「擺脫限制」,即不受約束、不受他人指使的自由。積極自由是指「有權利去做某事」,即能夠做自己生活的主人,重視自己的生活,並讓它變得更有意義。這兩種自由經常相輔相成,如果無法「擺脫限制」,自然就無法獲得「做某事的權利」,但它們並非總是一體兩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印度思想家沈恩(Amartya Sen)也探討了自由和自主的本質及重要性,以及在何種條件下才會提升和自主權。沈恩在其著作《經濟發展與自由》(Development as Freedom)一書中,區分了選擇的「重要性」和其「在生活中扮演的功能角色」,更指出不應該盲目追求選擇自由,而要捫心自問,「眾多選擇」到底是讓我們更豐盛,還是更匱乏?是讓我們更有能動性,還是更束縛?是提升,還是削弱了我們的自尊?是讓我們的社會關係更緊密,還是更疏離?不僅是建立自尊、公民參與、提升能動性、促進個人及群體流動性,還有自我滋養都仰賴自由度多寡,但並非所有選擇都能擴展自由,這點在商品及服務上的眾多選擇更顯而易見——那其實正侵蝕我們的自由,因為它們占據了本應投入到其他事情上的時間和精力。

有越來越多的選擇自由,卻對生活越來越不滿意,這是現代人的通病。本書梳理出箇中原因,並提出改善的建議。

這項議題之所以迫切,是因為許多國家(例如美國)的立國精神是建立在「保障人民的自由和自主權」之上,而選擇自由正是其中的核心價值。然而一旦將「自由」和「選擇」劃上等號,就意味著獲取自由,就非得增加選擇數量,然而事實是這樣做沒好處。我深信一個人學會在重要的事情上做出正確選擇,並且放下無關緊要的事、不再耗費心力,才能獲得最大的自由。

緊扣上述的主軸,本書將依下面順序引領讀者重新看待選擇這件事:

第一部將探討近年來,人面臨的選擇是如何飛快增加。

第二部將討論抉擇的過程,以及做出明智選擇是何等艱辛,尤其對「堅持做出最佳選擇」的人來說更不容易,我把這類人稱為「最大化者」。

第三部是關於「選擇」使人深受其擾的六個原因,並說明為什麼更多選擇,反而讓人更不快樂,我將在第三部描述幾種心理歷程,以解釋為何更多選擇並不會讓人過得更好,這些心理歷程包括:適應、後悔、錯失良機、過度期待、跟他人比較而產生匱乏感。這部分的結論是,過多選擇可能是近年來憂鬱症在許多國家盛行的原因。

最後,第四部提供了一系列建議,幫助各位在這個擁有無限選擇的自由時代,善用其正向部分,同時避免負向影響。

讀者將透過本書,了解家、經濟學家、市場研究學者、決策科學家在選擇和決策上的廣泛研究成果,並獲得重要啟發。其中有些結論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甚至違反直覺,例如本書提到在下列情況下,生活會更美好:

1.自發性地限制選擇自由,而不是抗拒限制。

2.「夠好」就好,而不是一味追求最好的選擇。(畢竟天下哪有父母會說:「我只要給孩子『夠好』的東西就好」?)

3.不要對「選擇的結果」抱太高期待。

4.做了決定之後不要給自己改變心意的機會。

5.不要一直關注周遭他人的舉動。

上述結論都跟常識相違,人們普遍認為:選擇越多越好;標準越高,就越可能獲得最佳結果;下決定之後還可以反悔,總好過無後路可退。我想表達的是,這些傳統觀念其實是錯的,至少我們在做決定時,並非選擇越多,最後的結果就會讓我們越滿意。

正如先前所述,我們將檢視「選擇超載」(choice overload)的問題,因為那會影響我們生活中的許多重要領域。為了讓各位理解我所指的「超載」,我將從最底層的需求開始說起,首先一起回顧至今購物的種種經驗。

●本文摘自《選擇的弔詭:選錯,沒你想的糟!利用期望與後悔情緒,開展最佳人生版本》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一起來出版 選擇困難 消費 心理勵志 自由度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心理學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