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IN 台南/老屋原貌修復 蛻變成日式茶屋─「衛屋茶事」隱身台南火車站旁

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2024年迎來台南400年!這座古城乘載著悠久的歷史脈絡與豐富的文化傳承,很多人都深深地被四百年累積堆疊而成的古蹟建築、飲食風味、民俗文化給吸引,也許我們沒辦法像穿越小說一樣回到過去的某個時間點,仍能透過不同方式走在這條歷史延續的道路上。

琅琅悅讀「——0到400之間」專題,在各頻道陸續推出與台南相關的精彩內容及系列活動,除了介紹眾多作家書寫的文章書籍、名人聲音朗誦故事的溫度傳遞,也邀請你分享自身與台南的珍貴刻印與連結。(編按)

文/

窄巷中的枯山水 走進日式傳統長屋品茶香

「松皮菱」紋形的日式傳統窗形,白牆挖空呈現松樹皮上菱形的紋路,作為進入茶室前令人印象深刻的入口意象。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日治時代的台南驛週邊,有許多公家部門、學校與軍事機關,例如總督府台南病院、總督府專賣局台南出張所、台南陸軍偕行社、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等。富北街上的這間「衛屋茶事」,前身也是日治時期的木造宿舍建築,在日治時代市區改正都市計畫圖中,在原址舊地名北門町二丁目的位置就已經可以看到這棟長屋的位置。

經過城市風貌的改變,現在這棟1920年代興建的木造宿舍可說是隱身於巷弄之中,我們在富北街上來回走了一趟才發現它身處在一條窄巷裡,巷子雖小,但走入巷中即可感受到與周邊房子不同的日式氛圍。和許多日治時代建築的命運相同,在國民政府來台後,使用者因為其生活習慣、空間配置與日人不同,後來多加以改建。這棟老房子原本是四連棟形式的建築,日治時代就是設計來供住居使用,現在四連棟中靠富北街的第一棟已經拆除,第四棟目前是報社宿舍,衛屋茶事租用的是中間的第二與第三棟。

老闆打通兩間房子的櫞側走道,連接兩間房子作為茶屋的營業空間。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本業為設計師的老闆原先只打算租用第二棟作為皮件設計工作室使用,他提到自己從當兵時就喜歡趁放假跑來台南,認為台南是一個擁有文化厚度的地方,除了生活步調,更給人一種熟悉踏實的感覺,於是決定在這裡開間工作室,也搬來台南生活。偶然遇到第三棟屋主租下經營衛屋茶事後,因空間調整需求,老闆將工作室移到別處,將原本非日式的工作室空間重新裝潢,並打通兩間房子的「櫞側」走道,連接兩間房子作為茶屋的營業空間使用。

原本是日式宿舍風格的連棟建築,經過幾度轉讓使用,內部空間其實早已流失原有的和式風味,不過在老闆的巧思改造後,九十多歲的日本老房子竟蛻變成了大受歡迎的日式茶屋。在日本,茶屋的外牆常以黑色展現雅致的氣息,衛屋茶事的配色也是以黑色為主。最外頭原本的水泥牆以一片片黑色縱向木牆板覆蓋,再加以白色門簾與格柵門,屋頂下端用剖開的竹筒連接成排水道,稍微傾斜的雨遮則可讓雨水順勢流出。保留下來原先的門柱上掛了一個手工木作招牌,黑色的底上頭是白色木條組成的圈圈,圍著一個「衛」字作為低調的招牌。這條小巷作為從市井大街中進入茶屋前的緩衝,營造出有如京都百年巷弄中的長屋寧靜場景。

店員櫃檯區準備餐點,後面的櫃子上也放了許多日式茶道的茶具。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推開格柵門後先進到內外門中間叫做「前庭」的過渡空間。通常茶屋都有不讓路人直接看到店內的設計,這裡就是以外牆來達到阻隔視線的方式。往右會看到用細沙石鋪地的枯山水作品。我們打開內側的拉門才進入到茶屋的玄關,在衛屋茶事裡無處非景,一進到玄關為我們呈現的是「松皮菱」紋形的日式傳統窗形,白色的牆面挖空呈現松樹皮上菱形的紋路,內側則是格狀的木窗。在玄關脫了鞋,踏上日式建築注重通風而架高的地板,再拉開一扇紙拉門,經過了兩個過渡空間,我們才正式進入了衛屋茶事。

一進去看到和室的空間並不大,裡頭可以聞到榻榻米獨特的藺草香味,上面放著黑色漆器桌與坐墊,是一個大約可容納十個人的空間。環顧四周傳統的竹編夾泥牆,是一種在樑柱間以竹篾條編織為網狀,於其間和外層填入摻有稻草或稻穀混合之補土,最上層再刷上白灰泥保護的牆面工法。角落冷氣出風口的位置將一部分的牆面灰泥剝除,只留下竹片的部分,現代的電器產品放在近百年的空間中竟不顯突兀。房間的門窗屋主整修時本來都已經被換成新的,現在看到的窗都是從四處找來年代風格相符的門窗。

日本茶屋十分注重庭院景色,藉由與自然的共鳴達到身心放鬆,礙於周邊只有馬路沒有特殊景致,便在屋中造了一個枯山水景致。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裡頭隨處可見到茶具擺設造景,也有販售老闆收集的陶製器皿。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老闆帶我們坐在窗前,他要我們看看房間另一側外庭院中的一件枯山水作品,通常日本茶屋都有庭院的景色,由於附近都是房子馬路沒有特殊的風景,他便在茶屋中自己造了一個松枝枯山的景。在這個位置站起來的視線會被庭院拉門上層的霧玻璃遮蔽,得好好坐下來才能透過下層的透明玻璃看到內庭院的景色。老闆笑說這是他最喜歡的位置之一,一天中隨著時間流動的光線透入,松枝投射在背後白牆的影子也會產生千百種變化。也有一個時刻提供給有興趣一遊的旅客參考,大約在下午一、兩點的時候,坐在此處看白牆上方沒有任何陰影在上面,就像一幅除了松樹其餘都留白的畫,愈欣賞彷彿心中沉澱的思慮都被滌清般令人神清氣爽。

長屋的第二棟在工作室搬家後,現在被改為和洋混合的空間。沒有鋪設榻榻米的洋室裡擺放了一張六人木桌與座椅,他說之所以會闢出一間洋室,部分原因是為了上了年紀的客人無法久坐在榻榻米上,有了這間洋室也可以用來提供四人以上的預約。

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和洋混合的空間,以活動日式拉門做出和洋空間的區隔。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觀察這間洋室,看起來頗為平整的木桌桌面是由木拉門的門板改製而成,從桌邊側面還可以看到門板原先的滑軌,其上使用簡單的乳白淺碟作為燈罩,裸露出電線與燈泡照明,與和室使用包覆性燈罩的牛奶燈不同,表現出兩個空間風格的區隔。一旁的日式壁櫥則展示老闆設計的皮件作品。在這個「和風洋式」的房間,老闆展現了身為設計師不止專注復古,更將舊元素新用,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各種巧思。

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由拉門改製而成的餐桌,從側面還可以看到門板原先的滑軌。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空間另一側是約六帖榻榻米大的和風茶室,回歸與隔壁棟的和室同樣風格。值得一提的是,這間和室的幾扇玻璃拉門都各有其典雅造型,分隔和洋房間的是格狀的拉門,木條將門板分隔為一個個長寬約2:1 的方格,磨砂的霧白玻璃與簍空相間安排。

日本早期沒有安裝窗簾的習慣,這拉門磨砂玻璃的部分便可阻隔陽光,卻又不完全阻絕和洋兩間房間視線穿透。靠走道的拉門則使用印花玻璃與紙門,同樣運用玻璃或紙門透光的特性,讓我們在這個空間裡不乏可看到讓視覺若隱若現的效果,保有顧客的隱私,卻也方便店家觀察店內的狀況。

我們很感動,這間店竟是出自一個這麼年輕的老闆之手,將對於歷史古都的喜愛投射在一個差點被荒廢的老屋中。報章媒體不乏一些老房子改建後的有名店家,然而人們每每看到的都是「現在」的狀況,時常忽略去想像「過去」的樣貌,甚至是「更早更早之前」的光景。建築物之所以會被蓋出來,都是要符合使用需求,不論是日本時代的宿舍功能、後來的分棟居住、到現在的日式茶屋。

我們常跟人說:「房子要有人住有人使用才不會壞」,對我們而言民居建築物不是硬體,而是會跟著使用人的需求不斷改變樣貌的有機體!記錄這些改變過程也是一種歷史流動的例證,而在這裡就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衛屋茶事前身為隱身在窄巷的木造宿舍,圖為改建前的茶屋。(衛屋茶事提供)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名詞解釋

櫞側:日式屋舍的外側通道。

竹編夾泥牆:外牆以細竹片編織,上覆黏土、糯米、米糠、牛糞等混和土,再刷上白灰作為修飾。

書名:《老屋顏:走訪全台老房子,從老屋歷史、建築裝飾與時代故事,尋訪台灣人的生活足跡》
作者:老屋顏
出版社:馬可孛羅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4月4日

●本文摘自出版之《老屋顏》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馬可孛羅文化 老屋 LOG IN 台南 藝術設計 我們所在 文學之旅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愛奇藝熱播泰國BL劇《海洋之戀》原著小說收錄更多火辣橋段!

《CSI犯罪現場》當年差點夭折?背後故事證明生產力不需要「瘋狂忙碌」

從經典原著《南山的部長們》 回顧南韓戒嚴歷史與政局變遷

韓國44年來首次宣布戒嚴!回顧歷史民主運動「光州事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