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該如何進行情緒教養?3個應該避免的互動方式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別讓的情緒性拉傷變成無法解決的傷痛

  我們可以做一個有力對比,將如何對待身體上的問題,看做如何以最好的方式處理日常教養的情緒拉傷。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以兩種典型的方式處置身體有毛病的部位。首先他們判定,哪些重複性動作導致肌肉發炎或磨損以及關節撕裂,如果特定的重複動作已經成為習慣,也就是所謂的動作盲點,必須加以矯正才能治癒。其次,治療師按摩周邊區域,放鬆相鄰的肌肉,而不是直接推或戳受傷處,因為這會造成太多傷害,可能加重發炎。他們進行以上處置,避免緊繃的範圍擴大,同時創造更放鬆的空間,讓身體不再發炎。

  我們在家庭關係中,也常有行為上的盲點,我們重複同樣的事,造成情緒發炎。只要意識到這些壞習慣,我們就能了解痛苦的成因,並思考可能的改變。以下是我們可以發覺的壞習慣例子:

● 帶有挑釁或諷刺意味的溝通方式

● 不經意的奚落

● 過於武斷的質問

  我們不是故意用這種方式和孩子互動,但這麼做會啟動孩子的自我保護需求,孩子面對已成為模式的這些行為,會以違抗或退縮做為回應,我稱這些反應為抵制或撤退。

  當我們對家人重複挑起有問題的情況時,會使惱怒的情緒爆炸。孩子的行為確實有時非常惱人,尤其是他們一再做出同樣的事情。但失望地用強烈

措辭對孩子說:「你的行為很幼稚。」或「你是老大,應該更懂事。」只會讓他們更緊繃。你和孩子在相處上可能已有不少痛處,與其戳這些痛處,不如試著製造空間,細膩地移轉情緒反射作用,這麼做能帶來驚人的效果。

  大衛.萊文(David Levin)身為作家與企業行銷專家,當他檢視不如預期順利的活動,會忍住捨棄一切、從頭開始的衝動。他說:「我需要搞清楚我忽略了什麼,然後做出微小2°方向性改變,通常每件事就會上軌道了。」

  教養的道理也一樣。如果我們可以找出哪裡需要那些小小的2°樞紐,用上這些樞紐,就能開闢更健康的路徑,與家人建立連結。

找回強大與平靜的教養練習

發燒性敏感

  孩子與我們關係十分協調時,不太需要讓彼此有更多空間。當你和孩子之間已變成情緒發燒時,更是如此。此時他們處於高度警戒,你的任何正向改變,他們都會立刻接收,讓警戒心迅速降低。畢竟,所有人都傾向放鬆、擁有安全感。

  或許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見療癒的效果,但改變絕對是持續進行的。正如家有兩位青少年的爸爸吐露心聲:「我已養成冷嘲熱諷的習慣,例如『噢,又來了。』我沒有輕蔑的意思,而且這麼說似乎比吼叫好多了,但孩子每次聽到這話的反應都很糟。我替自己辯解,對妻子說:『是他們先開始的。』她回答:『你的口氣很像小朋友。』我們接下來的對話也不怎麼好。某次我靈光一閃、改變態度,神奇的事發生了。我說:『好吧,告訴我你們在煩什麼?』他們彷彿一直在等我停止用言語攻擊似的,就這樣敞開了心胸。」

  我們將會在本書第二部分詳述同情心回應練習,深入討論如何避免拉緊繩結或戳刺痛處。現在我們先利用剛才讀的內容,建立自己的情緒早期警報系統。下面說明執行的方式。

找回強大與平靜的教養練習

擠壓感

  我們常能感受到問題或爭執即將發生。隨著時間,意見不和在心中發酵,逐漸累積。但即便爭執突然爆發,我們也會有幾秒鐘防備衝擊。很多人形容他們感受到即將來臨的爭吵,有如一種被擠壓的感覺—─這是人類的直覺反應。某位母親告訴我:「像是有人抱緊你,但絕不是舒服的擁抱。」

  下次你面臨和伴侶或孩子的爭執時,先停下來,想想自己感受到的是什麼形式的擠壓。然後盡可能想辦法爬上陽台、看看自己,以及你作何反應。留意身體哪部分感受到擠壓,以及那是什麼性質的擠壓。例如你可能感受到肩膀緊繃聳起,或者你雙手握拳。有些父母提到他們的喉嚨很緊,聲音聽起來像脖子被掐住。我則是注意到自己會把膝蓋鎖死,做出「準備接受撞擊」的姿勢。如果當下太難察覺,可以事後再仔細回想。

書名:擁抱孩子的脆弱時刻:實踐慈悲、關愛的12個教養練習
作者:金.約翰.培恩(Kim John Payne)
出版社:知田出版/福智文化
出版日期:2023-11-28

  如果你能激勵自己做到自我檢查,就能發生微小但顯著的改變。如同職能治療師找出哪種動作壓迫有問題的部位,你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潛意識的情緒習慣。你無法每次都改變自己的反應,但有可能降低緊張情勢的頻率。你愈有意識,愈有機會避免重複性情緒拉傷。

  處在有壓力的情況時,我們的身體會先有反應,然後才冒出話語。事情發生得很快沒錯,不過我們還是有可能訓練自己,留意身體何時開始進入擠壓模式。在挑釁的話快要脫口時,我們能將身體反應當作警告信號。從腦科學可以清楚看出,你開始觀察的那一刻,就能推翻你戰鬥或逃跑的大腦反應。製造出短促的暫停無比重要,這樣才能擺脫舊有的、不健康的情緒習慣。

  簡而言之,你建立了一個早期警告系統,避免自己過度使用一小群情緒肌肉,讓親子間的交流由更廣泛的情緒肌肉執行。當一天結束時,躺在床上的你雖然感到疲勞,卻會對自己今日好好度過了家庭生活感到滿意。

●本文摘選自知田出版出版之新書《擁抱孩子的脆弱時刻:實踐慈悲、關愛的12個教養練習》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福智文化 親子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教養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探索圖博歷史文化的千年縮影 產生自我覺察與文化衝撞

《沙發上的心理治療》:作者菲莉帕.派瑞揭開心理治療的神祕面紗

喜歡戶外露營體驗嗎?不可不知組成露營的8個重要元素

「上課不專心」不代表注意力不集中!4種學習情況,你家孩子是哪一種?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