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就靠導航?當「空間」變成兩點一線,我們的大腦有何變化?
文/麥可.龐德(Michael Bond)
不再找路的現代人
現代人類與世界互動的方式,與史前人類非常相似。差別在於,我們移動的範圍更廣、速度更快,還有一些聰明絕頂的導航儀器可用,但我們運用大腦以保持方向感的方式,與先人並無太大不同。我們會搜尋地標、觀察周遭環境、記憶遠處景色、建構「認知地圖」與保持空間判斷力,就像更新世(Pleistocene)靠狩獵採集為生的人們一樣。有些人遠比其他人擅長導航,這點自古皆然。
至少,在大約二○○○年之前一直都是如此;從那時起,情況有了巨大的變化。現在許多人將認知的重責大任交付GPS導航工具,讓它們帶領我們到達想去的地方,而無須費神留意任何事情。只要跟著智慧型手機地圖應用程式上的藍點或依照導航系統的語音指示,就能抵達目的地,過程中完全不需要勞煩海馬迴中的位置細胞或前額葉皮質的決策迴路。你不必知道自己如何到達那裡,也不用記得任何路線。這是人類進化史上頭一遭,我們不再使用那些數萬年來維持人類生活的許多空間技能。如今,是該看看現狀將引領我們走到哪裡,以及反省自己錯過了什麼。
先從一個簡單的實驗開始。下次你要去位於陌生地區的博物館、餐廳或朋友家,試著使用手機的導航應用程式,跟隨藍點走路前往(或至少最後約一公里的路程用走的)。之後回家時,關掉手機,嘗試利用古代的方法找路。如果你跟多數人一樣,便會發現這是一件極度困難的事。由於你在去程時未能注意周遭環境,大腦沒有機會建構認知地圖或記錄轉彎的順序,因此回程時沒有腦中地圖可依循。然而,這就導航而言未必是個問題,假設你隨時都將手機帶在身上,而且有記得充電的話。
但是,對GPS的依賴,讓我們失去了許多東西。這項科技將世界變成嵌入數位裝置裡的抽象實體。為了百分之百確定自己身在何處,我們犧牲了地域感。利用GPS找路時,我們不再需要注意地形輪廓與景物的色彩、記住走過了多少個十字路口、留意地景的形狀或特徵,或者記錄自己走了多遠。我們承擔了對周遭環境漠不關心的代價,而這樣的冷漠使我們變得無知。沒有了敘述旅程的故事,我們不再是尋路人。
過去十年來有許多研究顯示,指路應用程式與衛星導航會損害空間記憶。當我們依照他們的指示移動,世界彷彿從身邊經過一般,而我們對於造訪的地方也沒有太多的印象。這些科技應用不需要我們想像或規畫旅程,或甚至查找地點;相反地,地圖的使用,讓我們不得不根據眼前的景象來確定自己的所在位置。神經科學家茱莉亞.弗蘭肯斯坦(Julia Frankenstein)描述,根據GPS提供的一丁點空間資訊來建立認知地圖,「有點像嘗試用區區幾個音符譜出一首完整的曲子」。這麼做,充其量只能創作一小段旋律罷了。
空間記憶枯竭,對導航造成的後果可想而知。涅金.米納伊對倫敦人腦中地圖的研究中,那些使用GPS裝置的人所畫出的地圖特別零碎,因為他們不明白各個鄰里社區之間的地域關係。GPS改變了方向感奇差者的一生,但也似乎讓其他人比過去更不擅長導航。
「利用科技來取代認知技能,勢必會對大腦造成影響。」研究具有嚴重定向問題者的神經科學家朱塞佩.伊里亞指出,「我不認為領域中的任何專家會對這一點感到意外。大腦是一個效率極高的器官。如果你一直都使用手機導航,大腦便會將原本用於建立環境表徵的資源重新分配給其他任務。這不是件好事,也不算是壞事,我也未必會對此感到恐慌。這就類似人類剛開始使用電腦與喪失寫字能力那樣。關鍵不在於決定使用手機,而是對這個決定及其影響有所覺察。如果你真的在乎能否有效率地定向與導航,就應該知道以某種方式利用GPS會影響這項技能。」
假如你樂於讓科技扛起找路的責任,那麼在城市巷弄或道路中當個冷漠的導航者,或許也能安然無恙──雖然我們都聽過有人跟著衛星導航找路,最後到了海裡或開了數百里冤枉路的故事。萬一導航系統故障,也總能向人問路或查看路標。然而,若你到了人跡罕至的地方,就不大容易全身而退,因為在那種環境下走錯路有可能導致生命危險。據蘇格蘭登山委員會表示,有越來越多步行者與登山客不再學習基本的導航與地圖判讀技能,因為他們認為GPS裝置可以代勞。如果電力耗盡,它們顯然就不管用了,但更大的問題是,儘管GPS能顯示你的位置並指明通往目的地的直接路徑,但它不會判讀地形,假使你又沒有留意環境,便可能直直走向斷崖或沼澤。
●本文摘自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之《大腦如何辨識方向?建立方向感、空間意識、拓展社群的人類大腦導航祕密》。👉立即試閱👈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