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疫情升溫,該將蚊子趕盡殺絕,還是施予疫苗?
近日登革熱本土病例高居不下,傳播風險極高的狀況之下,若有潛在慢性疾病的個案更容易引發高燒、呼吸困難、異常腸胃現象等危害生命症狀。對於擾人的蚊蟲,科學家們嘗試以多樣方式抑制寄生蟲傳染病的擴展,改造蚊子基因到底可不可行?能進一步讓蚊子全面性滅絕嗎?如果蚊子消失了,生態鏈該如何維持正常運行?這些都需列為技術研發考量的要點。(編按)
文/艾瑞克.歐森納、伊莎貝爾.德.聖歐班
對蚊子趕盡殺絕還是施予疫苗?多虧分子剪刀,在蚊子體內插入新的基因變成再容易不過的事。有些研究學者選擇極端的方法。既然現在已經有辦法擺脫這些害人匪淺的小蟲子,為什麼不用呢?其他人的態度比較謹慎,寧可採用施予疫苗的方式。還是會讓蚊子活下去,不過可以阻止牠們危害。
讓我們暫且轉往巴西去看看。皮拉西卡巴(Piracicaba,居民人口四十萬)距離聖保羅一百六十公里。長久以來,這座城的資源本以農產為主(咖啡、蔗糖),現在又找到了新的資源,著重於工業(冶金、農具機,以及新進的生物燃料的集約化生產)。
對這座繁榮的城市來說,要不是因為那條河川經過,一切本可順利發展。這條河,儘管經常波濤洶湧,卻為當地詩人所歌頌,沒有人因此抱怨。但是河水引來蚊子,成群結隊的蚊子,隨時擾亂散步,阻擋河畔舉辦音樂會,剝奪所有情侶迷人的約會,除非他們不會被感染上登革熱、屈公熱和茲卡。居民怨聲載道。
市政府對選民的憤怒很敏感,決定下重金改善。它向一家英國公司提案,請他們來此國家興建一座工廠,而這座工廠的性質有點特殊。
所以,在英國,一切開始運作起來。負責的是兩大知名機構:皇家學院與牛津大學。牛津大學為了讓實驗室的研發產品上市,開設了一家公司(Isis Innovation)。於是,在路克.阿菲(Luke Alphey,也在皇家學院工作)和狄恩.湯馬士(Dean Thomas)兩位科學家的推動之下,牛津昆蟲技術(Oxitec)成立。日後好幾年中,他們致力改進「不孕昆蟲」這項科技。
一九九九年,他們申請了第一項專利,目標是埃及斑蚊。這種蚊子帶有多種病毒,其中包括登革熱。兩位學者成功改造雄蚊的基因,使牠們只能生出無法存活的幼蚊。
改造程序是偉大的智慧結晶。先在蚊卵裡注射已經變造的DNA這種DNA下達指令,製造出一種能夠阻止細胞生長的蛋白質。在禁閉狀態下,他們為由這些卵孵化出的蚊子注射抗生素四環黴素(tétracycline),藉以阻止危害牠生長的蛋白質作用。經過這樣的處理,蚊子能夠正常長大,並繁衍後代。這些蚊子不能製造四環素這種合成分子,一旦野放到大自然,蛋白質又能啟動阻礙生長的機能。蚊子因而死亡。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雄蚊的後代跟野生雌蚊交配後,就無法存活。
至於野放這些「基改蚊」的方式,再簡單不過:把牠們投射到籠子外即可。只需要一台沒有葉片的電風扇外加一輛小貨車,在感染區裡緩緩前駛。這些方法,堪稱既簡單又極端,只有生活在感染區裡的居民才會感興趣。
二○一五年,牛津昆蟲技術以一億六千萬美元賣給美國公司Intrexon。一支新的管理團隊接掌相關計畫,其中多人是(基因改造)種子製造商先正達(Syngenta)的前主管。
二○○九年秋天,牛津昆蟲科技在大氣中野放了第一批基改蚊。這次實驗所選中的地點是加勒比海上的一座英屬島嶼,大開曼(Grand Cayman)。即使這場試驗的結果明確,蚊子的數量迅速減少,卻仍引發一場激烈的辯論。
他們是否有權在未取得當地民眾同意的情況下,執行這樣一場計畫?而且,他們是否做好了萬全的措施,以防這種新型昆蟲大量增衍?
牛津昆蟲科技無視這些批評,繼續進行實驗,特別是在巴拿馬,還有巴西東北部的巴伊亞州(Bahia)。
從現在開始,設立在皮拉西卡巴市附近的工廠,每個月「製造」兩億五千萬隻「基改」孑孓,每週在該區域野放一千萬隻以上的蚊子。正由於雌蚊偏愛天然野蚊,才需要這麼大量的「基改」雄蚊,蚊子女士們似乎只有在找不到任何更好的對象、絕望透頂時,才會屈就一隻「基改蚊」,與之交配……即使堅持這派方法的人士駁斥「蚊子滅種」這項指控(「我們的敵人是登革熱和茲卡,不是蚊子」),這種趕盡殺絕的方式仍令人擔心。怎麼可能沒有質疑呢?
自然萬物最不能忍受空無。那些因為防蚊之戰而空出的巢穴,會被誰占據?哪種昆蟲會取代蚊子?那些蟲子難道不會造成更多危害,帶來殺傷力更強的寄生蟲?
另一個讓人不安的原因:無論是吃孑孓或吃成蟲,平常以蚊子維生的那些動物該吃什麼才好?兩棲類、淡水魚和鳥類鬧饑荒會帶來什麼後果?我們的農耕不會受到影響嗎?
基於這一切理由,其他研究學者遵循另一條途徑,也就是施予疫苗。主要目的在喚醒蚊子的免疫系統。為什麼牠對異物入侵體內毫無反應,直接接受?
在加州大學(爾灣,距離洛杉磯六十公里),安東尼.詹姆斯(Anthony James)及其團隊也在改造蚊子的DNA,但對他而言,目的在於摧毀寄生蟲。另一種方法則藉助一種名為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的細菌。
研究已知牠能干擾某些昆蟲繁殖;但也發現牠有阻擋某些病毒擴散的能力,其中包括登革熱病毒。澳洲學者史考特.歐奈爾(Scott O’Neill)即以這種方式製造出被這隻細菌盟友感染的斑蚊。牠們被野放在昆士蘭省,成果十分激勵人心。其他國家也傳出捷報:越南、印尼、巴西、哥倫比亞。
而且,每一次,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都給予不遺餘力的贊助。我們知道,對抗瘧疾一直是該基金會的優先考量。自從創立以來,僅在這一個領域上,它所援助的金額已超過……二十億美元。如今,類似的慈善機構所貢獻的能力遠遠超過財務吃緊的公家機構。
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滅種根除或施予疫苗,一項重大難題始終未解:基因改造的轉移。是否應該不斷在大自然中野放千百萬隻基改蚊?這項技術想必有其危險性,除此之外,花費亦十分昂貴。
●本文摘自馬可孛羅出版之《蚊子、病毒與全球化:疫病與人類的百年戰鬥帶給我們的啟示》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