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俄烏戰爭下,為何我們必須認識東歐?

俄烏戰爭滿週年的第一個週六,布魯塞爾民間團體發起挺烏大遊行,各色人種、男女老少約5000人參與,頂著風雨呼喊「烏克蘭萬歲」、「停止戰爭」、「恐怖分子普亭」等口號。(圖/中央社;聯合報系資料庫)
俄烏戰爭滿週年的第一個週六,布魯塞爾民間團體發起挺烏大遊行,各色人種、男女老少約5000人參與,頂著風雨呼喊「烏克蘭萬歲」、「停止戰爭」、「恐怖分子普亭」等口號。(圖/中央社;聯合報系資料庫)

夾在德國與俄國之間的廣大地區,今天坐落著、白羅斯與等四個國家。四百年前,這些國家都曾是「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部分。該聯邦是當時歐洲領土最大、人口最多也最強盛繁榮的國家,境內宗教寬容、族群多元,更有著歐洲第一部憲法。

隨著世界走向現代,波蘭立陶宛聯邦卻遭人遺忘,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備受官僚腐化、族群衝突與認同混亂所苦,這座聯邦最終被強鄰摧毀,繼起的民族國家更是動輒淪為帝國野心的獵物,屢次遭到瓜分、滅國與屠殺。更慘的是,昔日同屬一國的波蘭人、立陶宛人、白羅斯人與烏克蘭人,也開始自認是不同的民族,彼此爭戰不休,甚至上演族群清洗的血腥戲碼。

面對複雜難解的黑暗過去,東歐人如何能在血色大地與帝國廢墟上,找到克服歷史宿怨與和解的可能性,打造出擺脫民族主義幽靈的獨特國家?(編按)

文/衛城出版編輯部

我們為什麼必須認識東歐?或許對多數人來說,這塊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東西橫亙於德國與俄國之間的龐大地區,既不是出國旅遊的熱門景點,也很少成為國際新聞的話題焦點,一般學校課本對東歐歷史、語言、文化與宗教的相關介紹更是少之又少。總之,東歐是個既遙遠又陌生的地方,既缺乏深入理解的動機,好像也與地表另一端的東亞扯不上關係。

直到俄羅斯獨裁者普丁揮軍入侵烏克蘭。

對這世界上的許多人來說,二○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爆發的俄烏是一個宛如大夢初醒的「清澈時刻」。在西方世界,這場戰爭終結了戰後歐洲長達數十年的和平,成為團結西方的劃時代事件,更印證了東歐歷史學家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二十年前的預言為真:他認為烏克蘭這個國家的未來,正是二十一世紀歐洲能否長治久安的關鍵。

俄烏戰爭這顆地緣政治的震撼彈,也波及到遠在地球彼端的東亞世界。即便隔著大陸與大洋,生長在臺灣的你我也能感受到俄烏戰爭的衝擊。從物價因為國際原物料上漲與國際產業鏈重組而上漲,到波蘭捐贈疫苗、立陶宛的外交相挺,與烏克蘭總統向國際呼籲應該幫助臺灣抵禦中國侵略,相關影響一件接著一件,保守估計未來幾年仍會持續發酵。我們開始發現,原來全世界都把目光同時投向東歐與東亞,都在關注臺灣會不會成為東亞的烏克蘭。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俄烏戰爭一周年參加紀念活動,並主持馬拉松式的記者會。(圖/歐新社;聯合報系資料庫)

我們也發現,原來臺灣與東歐的距離比原本所想的更近,而我們對東歐的理解也遠比自己願意承認的更少。為此,許多人開始想重新認識東歐,惡補對東歐認知地圖的一片空白。東歐人是誰?他們有著怎麼樣的過去?又是如何看待現在與未來?

「在認識東歐的旅程中,沒有比提摩希.史奈德更好的嚮導。」波蘭報導作家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Witold Szabłowski)這麼說,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閱讀史奈德,才能跨越時間、空間與心理上的三重隔閡。史奈德筆下的東歐史著作有一個特點,就在於他從來不僅止於書寫一國一地,而是賦予了讀者跨越單一國族疆界的區域性、全景性視野,看見東歐多民族背後錯縱複雜的歷史。

於是,閱讀提摩希.史奈德的著作,就成了另一個宛如大夢初醒的「清澈時刻」。二○二二年推出的《血色大地》,聚焦東歐地區上個世紀的政治苦難,讀後便能明白東歐各國人民當年是如何在共產蘇聯(與納粹德國)的手裡受苦受難,以及今日對俄羅斯的侵略野心為何有這麼大的反彈與責難。

俄烏戰爭開戰1年,在俄國導彈狂炸下,烏克蘭許多地區已變成廢墟,也改變台灣很多人的想法。(圖/美聯社;聯合報系資料庫)

書名:《民族重建:東歐國家克服歷史考驗的旅程》
作者: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出版社:衛城出版/讀書共和國
出版日期:2023年5月31日

走過血色大地的死亡深淵,下一步就是看見東歐如何重獲新生,這也是二○二三年出版《民族重建》的宗旨。這本書會告訴我們,除了外來強權的戕害,東歐內部各民族又是如何認識彼此、看待自己?波蘭人、烏克蘭人、立陶宛人與白羅斯人過去曾為了處理歧見而動輒血腥清洗、兵戎相見,為何能在今天走上和解共存的全新路線?

拜史奈德的著作所賜,我們終於明白為什麼必須認識東歐。不僅是出於地緣政治變局的急迫性,更是因為東歐過去四百年來的歷史經驗其實深具普世意義:無論是處理複雜民族認同的政治實驗,在帝國強鄰夾縫中求生存的外交考驗,還是從威權轉型成民主自由社會的寶貴經驗,在在都值得全世界的現代主權國家借鑑。

如果東亞的未來其實與東歐緊密相連,那我們就更有理由回首東歐的過去,看見東歐人對於自我認同的叩問與實踐。在膚色、語言、宗教、文化乃至環境上,我們與東歐之間確實有著很大的不同,卻可能面臨著相似的歷史課題,共享同樣的價值,乃至於追求同樣的願景。正如史奈德曾經說過的睿智哲言,想要瞭解一個族群的遭遇,往往必須認識另一個族群身上發生了什麼事。看見東歐,是為了更瞭解自己。

認識東歐的前世與今生,不僅僅是基於求知欲與普世人道主義精神,更是因為我們開始明白,東歐今昔所發生的一切,其實也可以與你我有關。它不是我們所有問題的解方,而是在向我們探問未來究竟該走向何方。

●本文摘自衛城出版/讀書共和國之《民族重建:東歐國家克服歷史考驗的旅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衛城出版社 東歐 烏克蘭 波蘭 立陶宛 白俄羅斯 戰爭 澤倫斯基 普亭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探索圖博歷史文化的千年縮影 產生自我覺察與文化衝撞

《沙發上的心理治療》:作者菲莉帕.派瑞揭開心理治療的神祕面紗

喜歡戶外露營體驗嗎?不可不知組成露營的8個重要元素

「上課不專心」不代表注意力不集中!4種學習情況,你家孩子是哪一種?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