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育燒進校園,會抹殺母語使用嗎?孩子會出現自我認同問題嗎?
文/陳超明
在台灣,由於價值選擇(學習外語本身就是一種價值選擇,哪一個外語對我們比較實用?)及國際溝通趨勢(歐盟、東南亞聯盟都是以英文作為工作語言),我們採用「國語」與「英語」做為學校雙語教育的使用語言。然而,使用這兩種語言,並不會影響到孩子本身對於母語(如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新移民語言)的使用與認知。
母語的流失,並不在於國語與英語的作為課室語言,而是我們對於母語的使用環境與各個族群對於自己語言的重視程度,如果在自己族群中,不強調母語重要性,如何喚起孩子對自己文化與語言的認知?
我在家裡一直要我小孩能夠講台語、看台語連續劇、與家人講台語,即使在學校使用國語與英語,他還是能夠使用台語。誠如前面歐盟研究,孩子在早期階段可以學會三種語言。語言學習與環境及使用有關,與智力無關。
推動雙語教育不等於要把國人的母語文化連根拔起,更不是要求每個人都成為「英文母語人士」。但現在的雙語政策缺乏完整藍圖,教育部沒有讓學校、家長端了解政策初衷,才會產生亂象、誤解。有人就誤以為國中小全科都要用英文學、課本也要全英文,開始擔心母語、中文能力會被弱化。
雙語政策核心精神之一,是改變學生對英語的態度,讓學生知道英語不等於學科,更應該是一種生活工具。只要學生在日常生活敢說、敢講英文,雙語教育就成功一大半。一個國家不需要每個人都具備英文專業,只有少數從事國際外交或學術交流的人才需要「精通」英語,絕大多數人只要能在出國旅遊、國際貿易時溝通順利即可。母語和英語並不衝突,可同時並進。
國際視野的提升
另一個重要精神是開拓國際視野、學習包容和尊重多元文化。從國外推動語言政策的經驗,保留母語文化和雙語教育並不衝突、可以同時並進,例如歐盟實施多元語言政策多年,他們認為國家內部可以講母語,但在公開國際場合還是使用國際最常用的英語;英國推動三語政策,也希望國人在母語(英語)以外,多學一種歐洲重要語言、一種少數語言,體現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不只歐盟,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從未被英語系國家殖民過的泰國,這幾年也都如火如荼地推動雙語政策,背後目的都是要培養國際雙語人才。雙語教育另一個重要精神是開闊國際視野、學習包容和尊重多元文化。保留母語文化和雙語教育並不衝突、可以同時並進。
推動雙語政策,更不代表我們的母語會因此消失。我走訪過多所偏鄉國中小學,不只都市,偏鄉家長反而更期待公立學校導入雙語教學,因為家裡無法提供這些資源,希望學校可以弭平差距。一名台東家長就曾跟我說:希望孩子在學校多講英文,有機會走出去看世界,母語不用學校特別教,在家裡聊天就能生根。在日常生活,大家還是會繼續用母語交流,如果有人批評下一代的國文能力變差,不該是雙語教育揹這個鍋,更應該思考國文教育是否出了問題,也不能忽略3C產品、智慧科技與社交媒體對國語文的「負面影響」!
雙語教育讓孩子更重視自己的母語
反而,孩子使用兩個語言,回過頭來,才會重視自己母語,反思自己文化優點,這種跨文化(inter-cultural 或 cross-cultural)的學習經驗,對於強化自己的主體性及文化認同,更有幫助。我孩子在國中階段,就參加台語演講比賽,對於比較國外及台灣文化更有深層認識:為何每國國家飲食與生活習慣不同?為何有些國家對於男女性別認知不同?
自我認同來自何處?
根據國外的研究,我們對於自我認同其實來自與多元方式,從政治、價值、社會互動、宗教信仰、工作、家庭關係、族群意識、職業、興趣、外表、語言等所構成,語言僅是代表構成自我的一個表徵而已。我認識不少英語非常好的國人(外交官、教授、各行業專家等),其英語能力不輸母語人士,但是他們還是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或中國人,從來也不可能認為自己是美國人(或英國人)。
父母態度及家庭互動:母語及認同的關鍵
我們孩子的自我認同,很多是來自父母及家庭的互動,試問在台灣從小在雙語幼稚園或全英語幼稚園學習的孩子,哪一個人會認為自己是外國人?我孩子小學在美國舊金山一家有名的國小就讀,他一回家就告訴我,「全班只有他是台灣人!」他從來沒有因為語言的使用而產生自我認同問題,也沒有因此減弱他學習台灣話的動機。問題在於父母態度及家庭互動,這才是母語及認同的關鍵所在。
●本文摘自聯經出版之《雙語教育大未來:掌握最新趨勢與發展,讓孩子在教學實驗場中勝出!》。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