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變或不變?怎麼變?《如何跟上變化多端的世界》

洪蘭教授。(圖/本報系資料庫,人間社記者廖丰碩)
洪蘭教授。(圖/本報系資料庫,人間社記者廖丰碩)

文/洪蘭

我小時候師長的教誨是人要堅持不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最後蓋棺論定,才算完結一生,若中途變節,會被世人瞧不起。但是出社會後,發現見到的「變」比「不變」的多,比如說,幾乎所有的官員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清朝詞人納蘭性德曾感嘆的說:「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希臘哲學家Heraclitus更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只有變」(There is nothing permanent except change),這個矛盾令我很困惑,如果滄海都會變桑田,天下就沒有不變的東西,那麼為什麼古德要叫我們守成不變呢?

尤其現在網際網路的發達和手機的普遍使我們每天睜開眼睛就目睹全世界的變,而且昨是今非,變的飛快。例如二○二○年疫情暴發,公司學校改在家裡上班上學,原本的工作方式一夕突變,大家手忙腳亂的學習如何用Zoom溝通,但是不到三年,Zoom公司竟宣布裁員一千三百人,谷歌、微軟也宣布裁員一萬兩千人,變的跟川劇變臉一樣快。這種速度令人焦慮不安,因為跟不上便會被淘汰,導致現在看身心科的人數激增。這種恐懼感是潛意識的,我在美國念書時,常作一個惡夢,夢到跟同學去爬山,因為鞋帶鬆了,我蹲下來綁鞋帶,想不到才一分鐘我站起來時,所有人都走光不見了,整個山就剩我一個人,嚇的我立刻驚醒。

這個不安全感後來變成鞭策自己的力量,知道不能跟著人家走,要變成人家跟著我走才行。這個恐懼一直到讀達爾文的《進化論》,發現他說:「能夠生存下來的不是最強壯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對變化做出反應的物種」,才了解原來變才是宇宙的道理,但是如何變,其中還有更深的道理。

改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人喜歡舒適圈,對改變有抗拒力,英文也有「如果沒有壞就不要去修它」(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但是時代在變,不跟著變,便被淘汰。那麼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心甘情願的去改變呢?本書講述的就是人如何改變思維來適應新情境的一些研究。

世界上大部分的變化是漸進的,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我們常常感受不到,但是等到感到時,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這個感知的關鍵在細膩的觀察力和周延的思考力。這兩點都跟背景知識有關,因為大腦看不見它不知道的東西,而不知道,當然便不會去思考了。

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知識必須主動搜尋才會進入大腦,被動的學習無效,因為它不會造成神經連接的改變,因此改變的重點便落在動機的啟發上。一個人開竅了沒有從外表上看不出來,因為智慧是大腦整體的表現,不是哪個地方改變了,他就聰明了,但是有一個方式可以知道,就是當孩子開始反思一句話合不合理的時候,比如說,學生碰到挫折,被勸告忍耐,退一步海闊天空,假如他提出反對意見:「老師,隨遇而安是不對的,你不為自己爭權利,沒有人會替你爭」、「為什麼一樣是人,他可以做,我卻不能?這個差別在哪裡?」這時他的思考力出現了,開竅了。

其實該不該忍耐的前提是主控權,這件事是否操之在我,如果不是,只能忍耐,因為憤怒傷肝,憂慮傷肺,硬去爭,受害的是自己;但是如果有主控權,那麼一定要盡全力去做,這樣即使失敗也不會遺憾。也就是說,當孩子能夠反思時,他就朝改變邁出了第一步。

書名:《如何跟上變化多端的世界》
作者:洪蘭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2月24日

現在每個國家、每個公司,甚至每個學校都在推創意,但是創造力不是無中生有,它是從每個人都看到的東西裡面,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既然人的知覺是不知道就看不見,那麼人一定要先有知識,改變才會出現,比如說,如果你知道大腦的結構和功能,你就知道「右腦開發」這個說法是無稽之談,你就能針對正確的大腦功能設計出適合孩子學習的方法。當你從別人的錯誤中,找到正確的方法,這就是創新,也就是你的成功之路。

一個朋友曾說,他是否投資某家公司決定於這家公司的研究經費。沒有研發創新,再大的公司都是死路一條。二十一世紀市場競爭之道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新」,它呼應了前面達爾文的話:只有最能對變化做出反應才能生存。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跳出舊的思維框架,從容面對世界不斷的變化。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如何跟上變化多端的世界》,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心理勵志 職場 天下文化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工作時如何享有最大自由?商管暢銷作家分享追求品質的重要

如何有效經營社群軟體?多辦簡易抽獎活動有利帶動品牌效益

Spotify 年度回顧來了 你知道為何副歌總在前30秒出現嗎?

暢銷奇科幻小說家布蘭登.山德森《天防者》系列迎大結局!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