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殺人犯同行!一般人難體會的監獄醫生日常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文/崔世鎭

死刑台前的診間

迎向美好的明天,充滿希望的矯正

從宿舍出發,步行約十五分鐘,就會看見看守所大門招牌。再往前走,通過五道門,就會抵達我每天打卡上班的診間。走過一道又一道的門,不禁讓人產生一種置身京都「伏見稻荷大社千本鳥居」(由超過一千座的赤紅色鳥居排列成的長長隧道)的錯覺。鳥居是人間與神界的交界點,看守所這一道道的門,卻不是通往神界,而是進入一個「矯正世界」。這個世界,大概類似《神隱少女》裡隧道另一頭的那個神祕村落。

電影中,神祕村落裡的人們都沒有名字,而收容在看守所裡的人,名字則是被編號取代。在這個世界裡,多的是不被允許的事,比如男性收容人的空間裡不允許出現女性,反之亦然。

穿越第一道門,一步步往診間的方向走。這道寫著「迎向美好的明天,充滿希望的矯正」,充滿教化意味的門,叫作「外正門」。必須佩戴法務部公務員證,才能通過這道門。每當脖子上掛著職員證,我的心情便會不自覺跟著好起來。「法務部」這三個字還真是討人喜歡。像我這樣行醫的人,一輩子能掛上法務部職員證的機會,應該也不多。

圖/Shutterstock

位於外正門與圍牆之間的,是一個類似矯正園區的地方。不被歸類於機密設施的所長室、各種行政辦公室,以及接見室都在這一區。其他還有像是停車場、網球場、武藝館也都在這裡。首爾看守所因為規模龐大,園區內還有職員專用幼兒園和矯正委員專用設施。

第二道門是內正門。從這道門穿越圍牆,就能進入監獄內部。職員以外的一般訪客,必須在這裡接受安檢才能進出。除了得將手機等3C產品寄放在這裡,還必須透過X光機檢查個人物品。會經由這道門進入監獄內部的,通常有律師、志工,或是偵查人員。除非是出獄,否則收容人絕不可走出內正門。

穿越內正門後,是一個看起來像操場的寬闊空間。在這裡經常可以看到穿戴防護裝備的收容人上下護送車。這些人通常是要出庭,或是被移送到其他設施。看著眼前這些上下車的收容人,才突然一種「原來我真的在監獄裡」的感覺。另外,移送急救患者的救護車,也會在這裡待命。

圖/Shutterstock

再往前走,就會抵達收容樓,這裡才是收容人生活的地方。進到收容樓,會看到整個矯正機關裡規模最大的安檢科辦公室和職員休息室。跟其他職員休息室不同的是,這裡有手機寄放箱。除了特定人員之外,其他職員在工作的時必須把手機寄放在此。因為從下一道門開始,是禁止攜帶手機進入的。

剛開始在順天監獄工作時,對於不能使用手機這件事感到十分無奈。畢竟平常手機不離身,在沒有手機的情況下,度過漫長的七、八小時,直接逼出了我的「戒斷症狀」。

穿越首爾看守所的收容樓之後,會有一個辦理入獄、出獄、出庭的地方。這是個所謂「中間狀態」之處,這裡的人們,介於服刑與出獄之間。最後,再走過鐵門,就終於抵達收容人生活的空間——由許多牢房所組成的「舍棟」。

圖/Shutterstock

書名:《我是醫生,在監獄上班》
作者:崔世鎭
出版社:EZ叢書館/日月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2日

宛如監獄電影一般,四、五十歲左右、理著大平頭的收容人,一個接著一個彎腰打招呼,偶爾也會遇到雙眼直盯著我的收容人。經過他們身邊時,我總是故作鎮定、視若無睹,跨出堅決的步伐,氣勢不能輸。這條像是百米田徑賽道的收容樓走道,曾有政壇、商界的大人物走過,「N號房」和「Burning Sun夜店事件」的嫌疑人走過,也有上過各大媒體頭條的連環殺人犯走過。這條鋪著水泥的老舊走道,就是我每天要走的「上班路」。

寫著「醫療科」三個字的門牌終於映入眼簾。這裡正是我的工作地點——診間。首爾看守所的醫療科,位於死刑台旁。據說是因為槍決後必須由醫生確認屍體,並宣告死亡……雖然距離上次執行死刑已經有好一段時間,但緊緊鎖上的死刑台大門,總會飄出一陣陣莫名的涼意。

●本文摘自EZ叢書館/出版之《我是醫生,在監獄上班》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日月文化 監獄 受刑人 韓國 社會人文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杜絕職場霸凌發生!菁英領導者應避免遷怒、情緒化管理團隊

看過的書馬上就忘了內容?做好讀書筆記幫助你完整吸收內容

溝通時避免太含糊!直接講重點幫助有效表達,切忌拐彎抹角

邁可.洛勃森《守護妳》懸疑推理小說 探究人心的無底黑暗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