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是女性》——不當「完美媽媽」,而是成為一個「足夠好的媽媽」

書名:《因為我是女性:即使受傷,也能溫柔對待世界》
作者:侯玉珍
出版社:好人出版/讀書共和國
出版日期:2022年9月21日
書名:《因為我是女性:即使受傷,也能溫柔對待世界》
作者:侯玉珍
出版社:好人出版/讀書共和國
出版日期:2022年9月21日

文/侯玉珍

「不完美媽媽」才是好

「完美媽媽」的傷害

完美媽媽,即過度照顧孩子的媽媽,通俗理解就是「溺愛」孩子的媽媽。這樣的媽媽很聰明,能精確地瞭解並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常常不需要思考和表達,就已經獲得了滿足。對於孩子自己的事情,媽媽永遠想得、做得都比孩子全面,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需要為自己的事情思考和負責了。這樣養育孩子的結果就是,孩子過度依賴媽媽,無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完美媽媽」的愛為什麼是有「毒」之愛

但是,作為媽媽,我們有時會很困惑,明明自己那麼愛孩子,為什麼孩子還會出現各種問題?

原因是:「完美媽媽」剝奪了孩子的自我功能,讓孩子失去了成長的空間,阻礙了孩子主體的發展。

人格的成熟與穩定有賴於主體的發展。主體的發展是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媽媽全心全意地提供愛,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媽媽在給孩子足夠的自我發展空間的同時,還給予信任、支持、鼓勵和讚賞,以此支持孩子走向獨立,這也是嬰兒從感知自我,從自我還不存在的狀態逐步轉向自我誕生並獨立的過程。孩子的自我越獨立,他們的主體感越強,自尊水準就越高,也就越有自信,越有行動力。反之,孩子的主體感虛弱,人就會比較自卑。

成為「足夠好的媽媽」

我們努力提升自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孩子。我們不想成為壞媽媽,但是,如果又不能成為「完美媽媽」,那麼,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媽媽呢?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我們應該成為「足夠好的媽媽」,這也可以理解為「合格的媽媽」、「六十分的媽媽」。

一個足夠好的媽媽,是可以隨孩子的成長狀態而調整自己的。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媽媽能以孩子為中心,把孩子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前面,讓自己成為背景去敏感地獲取和回應嬰兒的需要。鏡映、涵容和心智化都是為了更好地回應和調協孩子的需求。

隨著時間的推移,媽媽能逐漸減少代替嬰幼兒自我的做法,鼓勵孩子探索,媽媽能感受且接受被孩子「拋棄」。這意味著,媽媽和孩子之間存在一種空間,一種讓孩子可以表達自我的空間,這樣做就可能成為「足夠好的媽媽」。

想成為足夠好的媽媽,我們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

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的關鍵是要尊重孩子的選擇、情緒和空間。孩子和我們一樣,對被如何對待有著敏感的體驗。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什麼也不懂,常常奚落和取笑孩子。事實上,孩子的感受常常比成年人更敏銳。

有時候我感覺孩子就像父母的私有財產,在為父母活著,而很多父母常常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這樣導致了個體邊界的模糊。所以,很多父母干涉孩子報什麼學校、學什麼專業、與什麼樣的人結婚,等等,因此導致衝突的情況也非常多。

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也意味著把孩子當成孩子。父母需要看到孩子的脆弱,從而接納孩子依戀的需求。在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支持、鼓勵和讚賞的同時,父母也需要為孩子設立規則,給予指導。這可以讓孩子感到安全,就像我們開車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地圖和導航可以讓我們知道該往哪裡走,從而感到安全和安心。

2、接納自己對孩子的「恨」,接納孩子對自己的「拋棄」

親子關係的核心在於,我們不僅要愛孩子,為孩子提供母性的功能,比如鏡映、涵容、心智化等,我們還需要接納自己對孩子的「恨」。「恨」讓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愛有一個空間,一個讓孩子獲得自我成長和獨立的空間。

愛和恨就像硬幣,一體兩面。我們對孩子又愛又恨,對父母也是如此。我們常常接受愛,卻難以接納恨,這會讓我們缺失自我的一個部分。

另外,家庭和夫妻關係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非常重要的背景,恩愛的夫妻是孩子學會愛最好的榜樣。

3、建立反思性的養育方式

好媽媽和壞媽媽之間的差異不在於會不會犯錯誤,而在於如何處理所犯的錯誤,這就需要媽媽的反思性功能。毫不誇張地說,作為媽媽,我們都會犯錯。但關鍵是我們是否會反思,從而調整自己的養育方式。比如,當我們和孩子關係斷裂的時候,我們能否反思,並主動修復關係。

所有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需要同時從孩子和自己的視角看世界,需要讓自己保持開放性和好奇心。不要讓我們固有的經驗限制自己,也限制孩子。畢竟,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如何做更重要。

建立具有反思性的養育方式,我們需要常常反思以下問題。

孩子有什麼樣的情緒?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孩子希望從你這裡得到什麼樣的回應?這些回應包括情感回應、語言回應或者身體回應。

你的限制性語言「不能」、「不應該」、「不要」等是不是用得太多了?你在什麼情況下會用這些語言?你能說出孩子十個優點嗎?分別是什麼?

你是不是把孩子的興趣變成了一種競爭取勝的要求?是不是在無意中抹殺了孩子探索的動力?孩子真正的興趣是什麼?

你會讓孩子情緒失控或者崩潰的點是什麼?根據以往的經驗,在什麼情況下你可以安撫孩子,什麼情況下孩子會更加失控?有沒有其他的方式或者資源能改變這類情況?

孩子的哪些行為會使你情緒崩潰或者失控?是什麼樣的情緒?搜索過往的經歷和經驗,你會發現什麼?

作為媽媽,哪些是你擅長的,哪些是你不擅長的?發展擅長的,避開不擅長的。遇到不擅長的事時要尋求解決方案,不強迫自己成為全能媽媽。

比如,我比較擅長和孩子玩遊戲,但是不擅長照顧孩子洗漱、吃飯,所以我常常和孩子玩耍,但對他們生活方面的照顧很少。當然,這需要有解決方案,比如由阿姨代替我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當然,你也可以學著去做,但是,一定不要太勉強自己,照顧孩子時如果太有壓力,我們就容易情緒失控,而情緒會給孩子帶來更加不好的影響。

不斷反思自我可以讓我們更加瞭解自己和孩子,也更能照顧好自己和孩子。

●本文摘自好人出版/之《因為我是女性:即使受傷,也能溫柔對待世界》。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讀書共和國 心理勵志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為什麼我們老是自憐?停止自怨自艾、培養感恩習慣能讓內心更強壯

中秋節是「拜月老」的大日子!正確拜法、供品、禁忌一次看

89%大學生常常誤以為手機震動 為何難以擺脫手機成癮?

善終前的日子:尊嚴死去前,和親人的道別與交付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