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族的每日靈魂拷問:為什麼我們不能瞬間傳送?

書名:《宇宙大哉問》  
作者:豪爾赫.陳、丹尼爾.懷森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8月31日
書名:《宇宙大哉問》
作者:豪爾赫.陳、丹尼爾.懷森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8月31日

文/豪爾赫.陳、丹尼爾.懷森

說真的,有人喜歡旅行嗎?

無論是去異國他鄉度假還是每天通勤上班,實際上,沒有人喜歡旅行的交通過程。說喜歡旅行的人可能代表他們喜歡「抵達」目的地。那是因為目的地充滿無窮樂趣,例如可以看到新事物、認識新朋友、或是早點上班,好早點下班回家閱讀物理書籍。

旅行的實際交通部分通常令人難熬:準備出發、趕著上路、等待班次、再次趕路。無論誰說「旅行不是目的,而是過程」,顯然他們不必每天塞在通勤途中,也從未卡在橫越太平洋航班的中間座位上。

如果有更好的旅行交通方式,可以跳過中途點,直接出現在目的地,這樣不是很好嗎?

一百多年來,瞬間傳送一直是科幻小說中的常見話題。誰沒有幻想過閉上眼睛或跳進機器,接著發現自己突然出現在嚮往的地方呢?想想你會省下多少時間!你的假期可以從現在起跳,而不必等到飛行十四小時之後才開始。我們也可以更輕易的到達其他行星。想像一下,我們不必花費數十年的交通,就能將人送到最近的宜居行星(比鄰星b,四光年外)殖民。

但是瞬間傳送可能嗎?如果有可能,為什麼科學家花了這麼長的時間仍然不能使它實現?究竟是還需要數百年的時間來開發,或是可以期待它很快就成為手機應用程式呢?將光砲設定為擊昏狀態吧!因為我們即將下達指令「把我傳送上去!」,接著開始介紹瞬間傳送的物理原理。

★瞬間傳送選項

如果你夢想的瞬間傳送是,某一時刻在這裡,然後下一時刻到達完全不同的地方。很遺憾,我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這絕不可能。因為物理學對任何瞬間發生的事情都有非常嚴格的規範。任何事情發生(結果)都必須有原因,從原因到結果需要傳輸資訊。想一想:為了讓兩件事彼此有因果關係(就像你在這裡消失然後又在別處出現),它們必須以某種方式溝通。而在這個宇宙中,包括資訊傳遞在內的任何事物,都是有速度限制的。

資訊必須像其他東西一樣在空間中傳播,而在這個宇宙中,東西能夠傳播的最快速度是「光速」。說真的,光速應該要稱為「資訊的速度」或「宇宙的極限速度」。這個概念融入了相對論和因果關係,是物理學的核心。

即使是重力,也不能比光速還快。地球感受到的重力不是來自太陽當下的位置,而是八分鐘前的位置。這就是資訊穿梭一億五千萬公里所需的時間。如果太陽消失了(瞬間傳送自己到度假區),地球將繼續在正常軌道上運行八分鐘,然後才意識到太陽已經不見了。

因此,你從一個地方消失並立刻在另一個地方重新出現的想法,可以說幾乎是做白日夢。兩地之間必須發生某些事情,並且那些事情不能移動得比光速快。

幸運的是,當談到「瞬間傳送」的定義時,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是那麼固執,可以接受「幾乎瞬間」或「眨眼之間」,甚至「以物理定律允許的速度」來滿足我們對瞬間傳送的需求。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有兩種方法可以實現傳送機:

一、傳送機能以光速將你傳送到目的地。

二、傳送機能以某種方式縮短你所在位置和目的地之間的距離。

選項二可以稱為「通道」類型的遠程傳送。在電影中,這是一種打開通道的傳送,通常是透過蟲洞或某種超維度子空間,你可以經由它抵達其他地方。蟲洞是連接空間中遙遠兩點的理論隧道,而且物理學家已經明確提出,在我們熟悉的三個維度之外,還存在多個空間維度。

可悲的是,這兩個概念仍然處在理論階段。我們實際上沒有觀察到蟲洞,也不知道如何打開蟲洞或控制它通往何處。額外的維度並不是指你真正可以進入的地方。它們僅代表你身上粒子可能擺動的額外方式。

選項一其實更有趣。事實證明,我們可能在不久的未來就可以實現這件事。

人類是可預測的嗎?

讓我們花點時間思考一下,你所做的選擇是否由自己決定。例如,你選擇拿起這本書,讀起這些字。是的,你現在又做了一次。還沒完,你選擇繼續閱讀下去,除了剛剛那些字,還有這些字。

好吧!為了證明你有選擇權,不受我們控制,你現在可能不想再讀這些字了。畢竟,你有自由意志,對吧?如果這樣做能讓你覺得好過一點,請暫時移開視線,我們會等你回來。

你回來了嗎?選得好。(只不過,這一切都在我們預料之中。)

重點是,我們都喜歡「認為」對自己的行為有完全自主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做出成千上百的決定。我應該起床,還是按下貪睡鬧鐘?今天應該洗澡嗎?早餐應該吃培根蛋,還是一碗熱騰騰的燕麥粥?世界就是你可以隨心所欲、盡情揮灑的舞台,如果你早餐想吃蚵仔煎,當然可以這樣做。我們不太推薦,但是,嘿嘿!這是你的選擇。

如同本文開頭舉的例子,「我們所做的任何選擇都是預先決定好或是可以預測」,這種被控制感讓人感到不安。我們寧願相信,自己做的決定就是發生在當下,而不是在之前,並且沒有任何人能夠預見。

但這是真的嗎?我們的選擇真的不可預測嗎?隨著科學進步和我們對物理定律的理解愈來愈完備,很多人開始懷疑是否有可能預測一個人將要做出的決定。或是把這個問題從實驗室帶到哲學殿堂:我們在做決定時,真的有選擇權嗎?或許可以將複雜的思維行為,簡化為一組簡單、可預測的規律?

如果你選擇繼續閱讀下去,就可以一窺究竟。不過,給你一個善意的提醒:我們預測你可能不會喜歡即將揭曉的答案。

※欲知解答,請見《宇宙大哉問》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宇宙大哉問》點此獲得更多你想像不到的驚喜答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天下文化 自然科普類 外星人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