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多,每年救一個就好」林玫伶校長的教育之路。

書名:《每個孩子都是全部,不是之一》  
作者:林玫伶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8月17日
書名:《每個孩子都是全部,不是之一》
作者:林玫伶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8月17日

文∕林玫伶

輔導室接到老師一則通報:某班有個女孩長期遭同學排擠,這天,班上同學趁女孩午睡時剪掉她一小撮頭髮。

這個女孩我認得。

她的指甲縫黑黑的,長了也不剪。衣服總是髒兮兮的,長袖運動服的袖口線頭都鬆掉了,袖子的手肘部位又黑又油,可能是常常用來擦嘴沾染的汙垢。她的頭髮很久才洗一次,一團一團黏在一起,原本該是一頭細柔的髮絲,反而有如一坨油麵條。因為衛生習慣差,身上老是有一股異味,同學都不喜歡親近她。

老師多次提醒女孩和家長要注意整潔問題,也多次提供二手制服讓女孩更換。但女孩的爸爸入獄了,媽媽不知去向,目前和阿公住在一起;但阿公體力健壯,愛「飄撇」,每天給女孩一點餐費後,自己跑到外面遊蕩。換言之,女孩的家庭幾乎沒有功能。

老師還發現,女孩月事期間好幾天才換一片衛生棉。雖然家庭有低收入戶補助,但孩子成長過程文化刺激微弱,既沒有家長照顧,也沒有來自母親的稱職教導,家庭對她而言,僅僅維持了最低的「溫飽」生理需求。

這個落差造成的人際問題,到了高年級愈來愈顯著。

班上同學剛開始刻意和她保持距離,漸漸的,出現有些誇張的舉止。例如,組長收作業時會故意用拇指和食指拎起女孩簿本一角,一副嫌髒的樣子;發還作業時,也會戲謔的特別強調哪些簿本有和女孩作業碰觸過,往往引起其他同學一陣嫌惡;凡是女孩碰過的物品,調皮的男生會拿來沾惹他人,變成一種充滿惡意的遊戲。

女孩幾乎被孤立,很明顯的,這是關係霸凌。

導師多次制止班上這股歪風,有時暫停了好一陣子,不久又死灰復燃。

然而,女孩也渴望交朋友,不管同學怎麼捉弄,她總是呵呵的傻笑,不還嘴也不生氣。

這次是起嚴重事件。午休時,有個同學溜到女孩背後,用剪刀剪了女孩一小截頭髮,準備拿這截頭髮作弄其他同學。女孩醒來知道了,也只是撥一撥頭髮,依舊傻傻的笑著。

「該怎麼徹底解決?」輔導老師、導師和我傷透腦筋。

惡作劇的同學要受懲罰,班級學生也要進行輔導;不過女孩的問題也得從根本處理,讓她學會照顧自己、保護自己,才能建立自信,與其他同學平等的相處。

女孩沒有媽媽,我們一起當她的媽媽吧!

我們找了幾位志工媽媽幫忙,利用學校生活教室的衛浴設備,要女孩每天上學第一件事,就是去生活教室洗澡、洗髮。志工媽媽教導她怎麼整理頭髮、怎麼洗衣服、怎麼修剪指甲、生理期怎麼照顧……

「媽媽們」的「整潔策略」,似乎解開了女孩人際互動的死結,加上導師對全班恩威並濟,事態終於有了明顯改善。

另一個女孩,短短兩週內就偷竊了三次。

前兩次是偷同學的零錢包和文具,第三次是偷家裡的錢,學校一直到家長跑來學校查問才知曉,並將三次事件兜在一起。

這個女孩是住在寄養家庭的孩子,寄養爸媽表示,他們收養了三、四個孩子,不知道這個女孩為什麼有偷竊的「習慣」。

用「習慣」來形容,表示這行為已經發生多次。爸媽說,女孩每次拿一張紙鈔,或一百、或五百,或一千,錢藏得很好,有時藏在鞋底,有時藏在床板下,還有一次藏在馬桶水箱裡,他們後來才發現錢被偷了。

與爸媽溝通的過程中,得知他們是寄養家庭的支持者、行動者,撫養過二十幾個孩子,每個孩子的原生家庭都有一大串故事。這個女孩轉換過兩次寄養家庭,到現在已經是第三個,如今接連發生偷竊行為,爸媽想和學校合作,看看如何輔導她。

我們查清楚偷竊事件的來龍去脈,也讓女孩面對自己的錯誤,物歸原主之外,還要進行為期兩週的勞動服務;輔導老師同時也展開諮商輔導,不知道要觸碰到多深才能幫助女孩導正行為。

除了這些,我們還能做點什麼?

我找了一個手掌大小的可愛小豬陶瓷撲滿。

我指著校長室大大小小六、七個盆栽,對女孩說:「勞動服務過後,可以幫校長照顧這些盆栽嗎?這是額外的工作,每天要澆水,拔除枯黃的葉子。如果你願意,每完成一次,校長會付給你十元。」

接著我拿出撲滿,又說:「不過,薪水先存在這裡,等小豬裝滿你賺來的錢,我就會將整個撲滿交給你。」

女孩靜靜看著我手上的撲滿,輕輕點了頭。

我請她用麥克筆在小豬肚子簽上自己的名字,表示這個撲滿從此屬於她。

「今天就開始工作好嗎?」我帶著女孩教她怎麼澆水、怎麼整理,不一會兒就完成了。

「自己把錢投進去。」我給她一個十元硬幣。「叩」的一聲,是硬幣和陶瓷撞擊的聲音。

我拿起撲滿,搖一搖,笑著說:「這是你的薪水。明天記得來喔!」

撲滿最終沒有存滿。

事件後大約三週,女孩要回原生家庭了,學區不屬於我們這裡。辦轉學手續前,我將撲滿交給她,女孩還是靜靜的,不過握著撲滿的手,緊緊的。

有位教育界的教授曾說:「不用多,每位老師每年救一個學生就好。」

這句話看似容易,實際上並不簡單。

在我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還不敢自信的說:「我每年救了一個學生!」

但,我一直努力著。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每個孩子都是全部,不是之一》,點此購買電子書,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天下文化 親子教養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台灣「府城」400年住宅文化 從熱蘭遮城到現代的居住風華

兒童自閉症與網路成癮問題,原來可從「親子關係」著手改善

為何我們無法說「不」?擺脫取悅別人的有毒心理

比炸雞更有人氣!日式飯糰店「抗通膨」成為日本在地新潮流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