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形態下的勞工有保障嗎?企業共享利潤外需共擔職場安全責任嗎?
文/亞莉珊卓.拉弗奈爾(Alexandrea J. Ravenelle)
新經濟形態下的勞工保障
這些故事顯示,所謂的共享經濟不僅提高了職災風險,也導致勞工在受傷或財產毀損時,必須自行擔負所有財務責任。但是,這並不是唯一的經營之道,也並非所有共享服務都以這種獨立承攬模式經營。譬如有些新創公司就決定將契約型零工全都視為員工,並給予同等的薪酬與保障,而且事實上,這些企業的商業模型也並未因此崩壞。
位在紐約的隨需型清潔服務MyClean就是一個例子。這個平台原本是與雇用W-2員工的本地清潔公司簽約合作,但很快就改為自行聘雇清潔人員,該網站上的一篇部落格文章指出,MyClean原本是一間欠缺資源、單打獨鬥的新創公司,但開始雇請員工後,得以將清潔團隊拓展至100多人,並在短短三年內讓每月收益從15000增加至30 萬美元。
此外,契約工得到與員工相同的薪酬後,顧客滿意度也有所提升,進一步降低了客戶獲取成本,並強化了公司的架構與聲譽。MyClean的執行長麥可• 夏夫(Michael Scharf)解釋道:「我們認為獨立契約工在法律上有風險,而且也希望能掌控─這麼說或許不是最貼切,但意思是我們想要親自負責管理、派遣、訓練等工作,並制定相關流程,以確保服務品質優異且穩定一致。」
此外,食物外送平台Munchery也是將獨立承攬人員視為員工,而且把工程師和外送員等所有職缺都列在網站的同一個頁面,不像Uber、TaskRabbit和Airbnb那樣,把外包工作全都放在獨立的網站。此外,每個職缺旁也都有註明,「我們和某些載客、外送平台不同,Munchery的每一位成員都是員工,不是契約工,也都能享受員工的所有福利與補貼!」
某些新創公司並未完全將承攬人員視為員工,但也已開始導入職災保護措施。在2014年7月,共享型配送平台Postmates就宣布將為快遞員提供完整的綜合責任險、汽車超額責任險,以及給付職災費用的工作意外險。Uber 和Lyft等多數載客與外送服務的確也有綜合責任險沒錯,但在本文寫成時,Postmates的工作意外險仍是業界唯一,沒有任何競爭者能與之匹敵。這項保險的限額為50000美元,只要是因工作受傷而產生的醫療費用,都算在給付範圍內。
非裔美籍的男性快遞員寇弟現年22歲,在我們進行訪談的幾個月前曾發生腳踏車意外,但幸運的是,他當時是在替Postmates 送東西。「我人在第五大道上,要轉2街。那條街是直行車道,所以我得切到外線⋯⋯但你也知道曼哈頓的人就是這樣,老是喜歡在變綠燈前就先走,還覺得不會有事。」相關資料早有記錄他說的這種現象,基本上就是紐約人喜歡在行人燈號亮起前就先過馬路。「所以我只好朝一對情侶大喊:『走開!』結果男生馬上跑到對街,女生卻站在原地不動。」
寇弟試著閃她,「我往左,結果她也往左,我往右,她又跟著往右,後來我終於完全煞住,但腳踏車還是有殘留的衝力,所以就撞到她了。我把她抓住,以免她撲倒在地上,可是拉著她調頭時,自己也後腦勺著地,還好我頭髮很多,沒有摔得太嚴重,不過她還是昏倒了。」
「當時我旁邊還有一台車,所以如果我撞到她,代表車子也會一起撞上去,那可就嚴重了,」寇弟解釋他為什麼要帶著那個女生轉向,「所以我才要拉她。我撞到她以後,就趕緊把她拉起來調頭,但也因為這樣而把背撞到地上。」
雖然他在沒戴安全帽的情況下頭和背著地,但受傷最嚴重的反而是腿。寇弟跌倒時,腳卡到輪胎並因此向後折,導致韌帶拉傷,讓他在醫院待了兩天,而且後來的兩個月都得使用硬梆梆的膝關節護具。那次意外後,他不僅單車壞掉,戴護具也根本沒辦法騎,等於同時喪失了收入來源和到大學上課的交通工具,就連走路都得用拐杖。
「我只能搭公車,但上車又很困難,其他乘客還會一直要我趕快,」他說。寇弟有做物理治療並嘗試針灸,最後也不顧腳痛地再度開始騎車,當作休閒活動。「物理治療師說:『會痛的話就告訴我,』我說:『是會痛沒錯,但我不想承認。』他說這樣很不好,不過我回他:『我知道不好,但我這輩子都是這樣的,因為我是足球員。』我上場後不會因為腳痛就隨便下來⋯⋯一定得撐到比賽結束才行。」
現年22歲的寇弟是全職學生,在母親保單的適用範圍內,另外也有Postmates的保險,所以治療費用是由母親的醫療險和Postmates共同給付。「Postmates有幫我們保險,所以如果工作時出了意外,要趕快寫電子郵件給公司;要是有人想告你,他們也會幫忙處理,」他說,「畢竟我們替平台工作,當然要有保障。」
反對為零工賦予員工身分的人經常主張這麼做會限縮自由度,導致接案人員每週必須工作40小時,或者得為了輪班而調整個人生活作息等等,但從寇弟騎單車為共享服務Postmates送貨的經驗來看,為職災提供保險給付,與這種工作型態最吸引人的「彈性」並沒有衝突。套句寇弟的話,「我們替平台送貨時如果發生了什麼事,所有相關需求他們都得負責幫忙處理。」
共享經濟非但沒有推動勞工權益進步,反而還使零工彷彿退回工業時代早期;幾乎毫無職場安全保險,即使在工作時受傷,也無法針對身體損害與收入損失來尋求救濟。不僅如此,在面對性騷擾時同樣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分享就是關懷」這話說得好聽,也有許多人聲稱這是他們使用免費或廉價共享服務的動機,但某些人卻認為「共享」一詞代表他們有權以帶有性意味的手段侵犯他人,導致工作者陷入不自在的窘境。在這樣的情況下,共享經濟真的還有關懷的成分存在嗎?
●本文摘選自創意市集出版之《接單人生:兼差、斜槓、自由工作,零工世代的職場樣貌與實況記錄》。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